出版时间:1998-9 出版社:《素描艺术》编辑部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09出版) 作者:《素描艺术》编辑部 编
内容概要
《素描艺术》从微观上引领您进入素描世界里驰骋、邀游,在素描艺术的殿堂里浏览、徜徉。素描是一切绘画乃至整个视觉艺术的基础,应该以指导实践的技巧训练为主,纯理论只居次要位置,但《素描艺术》却兼有技法分析与艺术理论的两种功能。从作品的创作角度分析,素描只是半成品,但《素描艺术》却把它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奉献给读者。
素描的主要读者群是初学者和热爱美术的青年人,但同样也能让成熟的艺术家及文化人阅后感到充实。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读物和艺术性很强的画册。
书籍目录
名人名作 蔡亮素描作品 素描论坛 独立意义上的素描 画家介绍 高屋建瓴 素描教学 有益的探索 素描作品 刘永杰素描作品 张立柱素描作品 王国伟素描作品 杨国杰素描作品 吴长江藏区写生 冯星平素描作品 陈桂香素描作品 王晓素描作品 高应新素描作品 李阳素描作品 叶岐生素描作品 孙蛮素描作品 潘晓冬素描作品 孙文忠素描作品 李习勤素描作品 童伟速写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专业素描教学作品选 齐康建筑速写 鲁愚力钢笔素描 来稿选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独立意义上的素描 —浅谈素描和中国画人物画之间的关系 所谓独立意义上的素描,即将素描视为独立的绘画造型语言,具有以材料划分画种的绘画形式I司样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指导造型艺术的一种基本的、辩证的、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也是一门关于认识和表现形态的学问。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其独立意义呢?是因为人们习惯地认为素描只是为了进入绘画领域而必须首先经历的基础训练,似乎素描成了一块敲开绘画艺术领域的砖头,一旦走向油画、版画、雕塑等绘画表现形式,这块敲门砖也就显得无足轻重。然而事实上这是曲解了素描的真正意义。素描不仅因为其朴素的艺术语言使它肩负起造型艺术语言基础训练的重任,同时它也具备独立意义上的审美要求和所有艺术品质。 在这里强调素描的独立意义,是为了将素描视为“基础”代名词的一种纠正,目的在于重新认识素描的含义,在于把素描首先确立为独立的造型语言,其次才是基础训练这样的一种认识观念。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才有可能分析素描与中国画人物画之间的关系问题。 困扰我们的首先是中国画专业要不要画素描的问题。如果说将素描只是视为打基础或者是基础训练的课程,那么中国画传统的造型语言和造型的审美意识,无须通过素描的形式来达到训练造型的目的。传统的中国画历来有一套自己的造型表达方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怀疑中国画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没有引进西方素描的训练方法的漫长时期已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从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石刻到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从唐代吴道之、阎立本、张萱到五代的周文矩、顾闳中;从宋代的李公麟、李嵩、梁楷、张择端到元代的永乐宫壁画;从明代的陈老莲到清代的任伯年等等,中国的人物画大师们都足以证明中国画并非需要通过西方素描的训练来完成其历史使命。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飞跃发展的今天,用我们传统的造型语言已经无法表现新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新时代赋予作品的新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意识与表现方式。中国画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旧有的造型语言必须引进新的、科学的造型规则。那么西方素描的引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辉煌的历史文化告诉我们,人物画的社会功能性是山水画、花鸟画无法替代的,人物画中所体现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山水画、花鸟画无法企及的。人物画历来被所有朝代视为“成教化、助仁伦”的最佳视觉表现画种。介入生活、反映生活成了人物画最典型、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标志。 近现代中国画人物画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之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所有领域一样得益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传入,这一切对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对世界的根本看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画人物画也随着这种大趋势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的素描造型语言。这样的引进无疑为我们的人物画从唐宋以后到元、明、清的低谷,到今天的重现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人物画,一改那种程式化的造型方式,直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造型。在对人的研究上改变了过去中国画人物画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分析人以及陈陈相因的表达方式。思维是空间的、立体的。这种造型方式的改变,直接映现出伟大的社会变革和时代的进步。
编辑推荐
《素描艺术》特别献给美术爱好者的,也是献给年轻人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常是在游玩中寻找自己一生事业的立足点。力求用可读性铺路,让知识性融入趣味}生中,让青年人在阅览文字、观赏素描画面中品尝到艺术形象带来的乐趣。如若你已经是大学生,会把它放到床头桌边,作为专业学习之余的一种读物;若你即将成为大学生,则可能会从中找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光点,并由此书引领你开始进入漫长无尽的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历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