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马戛尔尼 页数:232 译者:刘半农
Tag标签:无
前言
1792年10月,英国借口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名,第一次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使团包括军事、测量、绘图、航海等各方面人员一百多人,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达到中国,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这是中西方历史直面相对的一个交汇点。是一个已步人工业文明的大帝国与一个有着辉煌传统的东方帝国的首次相遇。14、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此时的大英帝国,经过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经济高速发展,急于向海外扩张贸易。而中国,此时正处于“康乾盛世”之中,人口已超过三亿,几乎是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的两倍,而且国内市场与国内贸易也远远超过欧洲。从表面看,中国的“盛世”似乎仍在持续之中,但实际上国家的深层危机正在加深。首先,东方的封建统治制度逐渐达到了顶峰,且空前巩固;而西方则出现了启蒙运动,民主、自由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相继开始。其次,在东方,中国和朝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则迅速发展。第三,东方国家在外交和对外贸易上日益保守,中国、朝鲜和日本相继实行闭关锁国的贸易和外交政策,而西方国家积极进行海上贸易,并在全世界开拓殖民地。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华带来了西方工业革命及近代科技的最初成果和最新信息,但当马戛尔尼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时,双方的谈判也就中止了。清政府把英国的通商要求一律斥之为“非分要求,”认为英国这样的“蛮夷小邦”没有资格与大清帝国平起平坐,而只配向清帝“朝贡”。乾隆给出清楚的回答:“大清王朝只关心本国事物的恰当实施,不屑于奇技淫巧之事,也不关心精巧的商品,我们不需要你们国家的制造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在起作用。沉迷于“天朝心态”中的乾隆皇帝及臣属认为清朝无所不能,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屑一顾。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没有完成他们扩大通商的使命,而大清帝国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并将其驱逐出境,似乎也保住了面子、维护了尊严。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失去了审视自己,走向现代国家的机会。法国历史学家、作家佩雷菲特对马戛尔尼一事曾作过这样的评论:“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之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两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啊!”蒋林2008年10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当西方的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武器传入中国时,当中、西礼仪发生冲突时…… 正当盛世的乾隆朝,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来自陌生帝国的〔异物〕,中国的大门最早打开的那一刻。 木府藏书书系,由一系列世名著所构成,是中国历代文士和官绅之家必备的架上藏书。为适应古籍重读的当代倾向,我们在严格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专业的译注,保持了古籍的智慧原貌;同时,对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关联性图解,对一些容易误读的词汇也进行了单列详解,我们希望,这样的努力能让文言古籍焕然一新,从而让当代生活具备中国古代的所有智慧,这也是推出该书系的价值所在。 代表工业文明的西方帝国,在与传统东方帝国相遇时,两种不同的文明在冲突中将如何走向融合? 全本乾隆英使觐见记,二百余幅彩图全面展示乾隆盛世。
作者简介
马戛尔尼(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国18世纪一位贤明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杰出的外交家。他是苏格兰人奥青雷克·马戛尔尼的后裔。1737年出生于爱尔兰的利桑诺尔,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1759年毕业于都柏林的基督教会学院。之后来到伦敦成为一名非基督教的学者(伊斯兰教、印度教)。后通过查尔斯·詹母斯福克斯的哥哥使蒂芬福克斯来到荷兰为荷兰陛下效劳。1764年被英国皇家任命为驻俄国特使外交官。1769年回到英国。1792年被封为马戛尔尼伯爵。后作为英国特使派往中国。1793年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并拜见了乾隆皇帝,提出了一些条件,但没有被接受。当时被乾隆皇帝拒绝的条件如下:1.放宽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限制;2.对在舟山附近岛屿上的英国商人、货仓和停泊的船只不设防;3.在北京设立永久性的使领馆。1794年英国访华使团回英国。1795年在英国的这段时间中,马格尔尼还奉命带领传教使团去过意大利。1796年被皇室封为英国男爵。1798年由于身体状况原因,不再从事皇家事务工作。1806年5月31日病逝于切尔斯维克。马戛尔尼有勋爵身份,是位任职很久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担任过英国驻俄国圣彼得堡的公使,后来英国政府委任他为孟加拉总督,他辞而未去。1792年英国政府委任他为访华全权特使,斯当东爵士为副使兼秘书,率领官员兵丁役夫船员700余人,乘坐狮子号、豺狼号、印度斯坦号等五艘船只,于1792年9月26日从普利茅斯港出发,通过英吉利海峡,往西朝中国方面航行。乾隆以为强大的远夷国王遣使前来,为己祝寿,非常高兴,连续下马戛尔尼进献的腰刀谕,命令广东及沿途官员好好接待,优遇使者,其携来货物,"免其纳税",供给上等充分食物,"赏给一年米石"。但是,他也强调,贡使必须实行藩国见天朝大皇帝的三跪九叩之礼。英使不愿,双方争执谈判,据英国方面记载,最后议定,英使以谒见英王行单腿下跪的礼节,谒见中国皇帝。而中方文献中则提到使团正使行李如仪。五十八年八月初十日,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受马戛尔尼入觐,据英方记载,马戛尔尼"单腿下跪"行礼。十三日举行乾隆83岁的祝寿大典,马戛尔尼一行与缅甸国使臣和蒙古王公一起,向皇帝祝寿,"全体祝寿人员根据指挥行三跪九叩礼",马戛尔尼及其随从"行深鞠躬礼"。马戛尔尼代表英国还提出了七项要求,即:多口通商,可到宁波、珠山、天津、广东地方交易;在北京设立英国商行;在珠山附近给一小岛;拨给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英国货物自广东到澳门免收税或少收税;英船照其他地方税率交税;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乾隆的盲目自大,对西方情形的无知,闭关保守的对外政策,没有批准英使的要求。在乾隆的严谕督促下,马戛尔尼一行由钦差大臣松筠陪同(实即护送)下,于五十八年九月初离京,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9月6日到达两年前始发港普利茅斯港,结束了使华之行。
书籍目录
前言刘半农序第一章 北上见闻 一路北上 船抵澳门/清人登船/觅得向导/登州府长官拜见 抵北直隶海湾 筹措礼物/分赠华官 友人至 樊、周二大人/船中小酌/装驳货物 抵大沽口 中国客船/中国妇女/见梁总督/整顿什物 抵天津 相遇金大人/地方官员及平民 即抵京城 补叙见闻/华官受责/礼节/鞑靼与华人/驻藏英军/敬待与防范/享利病故第二章 觐见乾隆 抵北京 留居圆明园/觌面传教士/不喜彼那铎 游圆明园 圆明园/西洋器装点 作觐见准备事宜 贡品与礼物/现金五百元/葡萄牙教士/乐器与画工/宝剑/乾隆召见 作热河行 路上见闻/长城/鞑靼窃贼/臆想之礼物 补述抵京诸事 皇帝之行官/御道 抵热河 金大人被斥换/礼节之争终毕 谒见和珅 和相国、福中堂/告与西方形势 觐见乾隆 觐见事宜/乾隆印象/极尽奢贵 观万树园 万树园/为藏物及乾隆富力所骇/领受桀傲 中西之异 祝寿乾隆 复游万树园 入宫观戏 说帖之争 启程回京 逐客 授乾隆复信 六点请求第三章 南归之途 启程南归 乾隆敕书 过运河 见长麟 出杭州南下 见琉球使 继而南下 谈及乾隆 即至广州 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北上见闻1793年6月15日,礼拜六。吾船“狮子”号,自交趾支那之多伦海湾出发,向中国开行。同行者有三船,一为“印度斯坦”号,较大。余二船,一日“戛考尔”;一日“克拉伦司”,均二桅之小帆船也。19日礼拜三。下午二时,中国大陆已隐隐可见,其方向则罗盘中之“东北偏北”也。20日礼拜四。晨六时,下碇于辣得郎海口。余命史但顿勋爵、密司忒麦克斯威尔、甲必丹麦金吐司三人登陆,报告吾船抵埠之息耗,顾以此时一季中之商船多未抵埠。译者按:尔时交通机关尚未大备,海外商船之来华营业者,不能如现时之川流不息,仅能按季往来一次,且必结伙同行,互相照应,故云然。即欧洲各国商人之营业于东方者,亦多在澳门,故报告而后,岸上未有若何之举动也。22日礼拜六。下午,史但顿勋爵回船,言得澳门消息,中国朝廷自得吾英特派使臣来行觐聘礼之确耗而后,文武官员均大为满意。乾隆皇帝亦以为己身克享遐龄,以古稀天子之身,至政幕将闭之候。而犹得一远国如吾英吉利者,使使万里东来,共敦睦谊,则其毕生之威名荣誉,至是而益增矣。因通令全国各海口,凡有吾英皇帝陛下所属之船只抵埠者,当以至敬之仪节迎接云。译者按:《东华录》乾隆五十七年,冬十月,乙酉,上谕:军机大臣郭世勋等奏,据洋商蔡世文等禀,有英吉利国夷人波唧哑口兔口值口臣等来广禀称,该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马戛尔尼进贡,由海道至天津赴京等语,并译出原禀进呈,阅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忧,即在天津进口赴京。但海洋风帆无定,或于浙闽江苏山东等处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该督抚等如遇该国贡船到口,即将该贡使及贡物等项派委妥员迅速护送进京,毋得稍有迟误。至该国贡船虽据夷人禀称,约于明年二三月可到天津,但洋船行走,风信靡常,或迟到数月或早到数月难以预定。该督抚等应饬属随时禀报,遵照妥办。再该贡船到天津时,若大船难以进口,著穆腾额预备小船,即将贡物拨运起岸,并派员同贡使先行进京,不可因大船难以进口、守候需时致有耽延也。
编辑推荐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1793年,中国无大事。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