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王金玲,王艳府 著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礼仪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和程序。 本书从礼仪的形成、发展着笔,详细介绍了古代的“五礼”,即祭祀之礼,冠婚之礼,宾客之礼,军旅之礼,丧葬之礼;并就“五礼”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进行了阐述,这些知识相信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所裨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礼的源流 礼之源 物畜然后有礼/礼俗同源/礼源于原始信仰 礼缘何而作 顺应人情合乎人性/礼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之原——周公制礼 礼的渊源/周礼的发展第二章 礼学专著——“三礼” 治国之纲领——周礼 古老系统的官制记录/以人法天之纲领 相互的时空观念 《仪礼》 贵族礼仪/细致礼仪/礼的教化作用 《礼记》 最早的礼制教科书/广泛而深刻的哲理之思/对于典章制度的记录/大学之道,修身为本/极高明而道中庸/化民成俗必由学第三章 礼乐相和寓教于美 器以藏礼——礼器 典制之系——礼服 德音之谓——礼乐第四章 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思想 秦汉: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 宋朝:儒学的复兴 明清:家庭礼制的完善第五章 古代礼仪的特点 尊老敬贤 仪尚适宜 容仪有整 礼有等差第六章 祝祈福祥之礼——吉礼 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方法 虔诚之祭第七章 亲万民之礼——嘉礼 冠礼 射礼 婚礼 乡饮酒礼 飨燕饮食之礼第八章 待客之礼——宾礼 聘礼 士相见礼第九章 丧葬之礼——凶礼 士丧礼 既夕礼 土虞礼 丧服第十章 行兵杖之礼——军礼 大师之礼 大田之礼 其他军礼第十一章 伦常之礼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夫义妇从 兄友弟恭 师教生尊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 礼学专著——“三礼”治国之纲领——周礼古老系统的官制记录《周礼》最初名为《周官》。《史记•封禅书》和刘歆《七略》均称之为《周官》。到王莽时期,刘歆奏立博士,才始名《周礼》。但在东汉时期,仍有称《周礼》为《周官》者,至郑玄注三礼,才最终确定为《周礼》。对于周礼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歆以为《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郑玄注《周礼》:“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周礼》的周字,既有指代周朝的含义,因为历史相传是周公所著,另外周字又有无所不包的范围广大之含义。也有人认为《周礼》作于战国之时,也有人认为是刘歆作的伪书。经过后人的考证,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周礼》并不是周初已经成型的文章,但是其中有周公制礼的一部分内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周礼》也不是汉时所作,应该是成书在战国后期。《周礼》因为原名《周官》,主要是记载了建国设官的设想。总体上说,并不是某一个时代的真实记载,但是就书中的某些官职,某些事物,则可以在先秦古籍以及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找到相应的佐证。《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周礼中《冬官》篇已经亡佚了,是用《考工记》补人其中的。《经典释文•叙录》说:“或日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各官的开篇都是这样的一种小序格式:“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就首先提出了天子建立王国的都城,首先通过测定辨别方向,确实位置,然后分划出王城及郊野的疆域,设置各种官级和职位,作为天下百姓的中正准则。《十三经注疏•周礼》“惟王建国”释曰:自此以下至“以为民极”五句,六官之首同此序者,以其建国设官为民不异故也。可见这是一种以王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各官服从于王,而百姓服从于各官。这样形成了一整套的以王为中心的层层领导的官制。
编辑推荐
《图说礼仪》中提到礼仪,即礼节与礼的仪式。《周礼》《仪礼》《礼记》确立并完善了五礼及其礼制,是中华礼仪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国传统礼制的教科书。祝祈福祥之礼,待客之礼,丧葬之礼,伦常之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