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重庆出版 作者:徐弘祖 页数:321
Tag标签:无
前言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言及徐霞客时,曾评价说:“他的游记不像17 世纪的学者所写,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李约瑟在《中国 科学技术史》中,把《徐霞客游记》对地理学的贡献,提高到了西方地理 学的现代水平,对出现在十七世纪上半叶,由一个中国的旅行家所写的日 记体地理名著作出了恰当评判。 《徐霞客游记》至少在四个方面体现出了非凡的地理勘察成就:①对 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与记录。他探查过270多个中国西南地区的洞穴。在游记 中,他对这些洞穴的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都作了具体记述,并初步探 讨了它们的自然成因,是中国乃至世界广泛、细致地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 越先驱。②对文献记载的中国水道源流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并科学地分析 了河床坡度与浸蚀力的关系等问题;对河道潜流作用的形成、喷泉的出现 也有科学的阐释。③记述了中华大地众多独特的植物,而且第一次明确提 出了地形、气温以及风速对植物的开花时间与分布的影响。④在中国,它 对地热现象的描述也是最早而且最详细的。因此,即使在今天,《徐霞客 游记》对人文地理学研究以及商业旅游开发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 朽佳作。清代的著名学者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说:“霞客先 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 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 。”并说《徐霞客游记》:“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 甲乙账簿。”在一生不倦的游历中,徐霞客每至一地,都从多个角度简洁 凝练地记述一方水土、一地风情,琐细可至冬日取暖的南方“火笼”、准 确可及一日行程的多少。这只有心胸与遍地山水融为一体者才能体察,也 只有淡泊、简素者目所能及。 作为中国“第一大行者”,徐霞客生活简素、淡泊功名、30余年不倦 的游历也大都步行,晚年西南之行因足疾复发,身体衰疲,方被人送归, 最后无疾而终。徐霞客一生隐迹于山水泉林,沉醉于南北风土,对其游历 所见均有平实记述,实在为“千古奇人”,而他死后结集出版(虽有散佚) 的旅行日记——《徐霞客游记》更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倪泰一 2007年6月10日
内容概要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他自22岁新婚那年开始一直到去世前一年止,33年矢志不渝地从事旅游考察,足迹遍及了我国19个省。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以他的游记和日记整理而成的《徐霞客游记》,也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该书对地理学的贡献甚至达到了西方地理学的现代水平。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开创的日记体游记,至今仍然是写作者重要的参阅文本。阅读该书。读者不仅可以立即跟随作者的笔触体味中国山水之美,而且可以细致体察到也许已经消失于历史尘烟中的一方水土或一地风情。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钱谦益评价的那样,《徐霞客游记》“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薄。”
书籍目录
前言关于徐霞客 游天台山日记 登天之台,济公故里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 海上名山,襄中绝胜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白岳山日记 一石插天,与云并齐 游黄山日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见岳 游黄山日记(后) 游武彝山日记 武彝奇秀甲东南 游庐山日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 游九鲤湖日记 九鲤飞瀑天下奇 游嵩山日记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游太华山日记 奇险天下第一山 游太和山日记 天下第一仙山 闽游日记(前) 境辖武彝,妈祖故乡 闽游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文殊道场,佛教圣地 游恒山日记 绝塞名山,道教圣地 浙游日记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江右游日记 昊头楚尾,粤户闺庭 楚游日记 楚越之境,洞庭之滨 粤西游日记 百越之地,山水甲天下 黔游日记(一) 八山一水一分田,天下奇景黄果树 黔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一) 云岭之南,民俗胜境 游太华山记 云气千峰出,烟霞一径通 滇中花木记 天时地利,花木冠绝 游颜洞记 西南第一洞天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三) 盘江考 黄金水道,珠江之源 丽江纪略 高原姑苏
章节摘录
游天台山日记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ji,指雨或雪停 止,晴)。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明代隶属宁 波府,今浙江奉化县)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 脊。而雨后新霁(放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 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 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 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 与莲舟上人(莲舟,江阴迎福寺的一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 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 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 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 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lao,路上的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 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以雨停天朗为攀峰登顶的缘分) ,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阳光很盛的样子),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 ;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 石甃(zhou,堆砌)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 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满眼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 ,殊慊(qie,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 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 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 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 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u,门 坎),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 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 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 。暝色(暮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 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此指深蓝色)。不 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 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kui,原为垮塌,蚴 旨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 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人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 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 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全都)三人围 ,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 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 中过龙王堂(今作龙皇堂,位于天台县北境)。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 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人国清,与云峰相 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 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 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 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曹娥江,源自天台山北麓,向北流 经新昌、嵊县、上虞入杭州湾)。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 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唐代二僧,均能诗,各 有《寒山子集》两卷、《丰干拾得诗》一卷)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 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 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 蕊,翁苁(weng co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 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 中一井,日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 僧指为寒山、拾得云。人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 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 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 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 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chan,险峻、陡峭 )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 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 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 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 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 ,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今坪桥镇,位于天台县西境)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人山 。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日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 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 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问。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 ,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 “双阙”,竞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 。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que ,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晾望的楼,通常左右各一个,中央缺而为道。此 处形容峰崖如一对阙楼);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 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 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 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 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P3-P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