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与民间艺术

出版时间:2003-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王琥  页数: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装饰是人类的本能,它萌发于每一个健康的心灵,它活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古到今,只要有人类的痕迹,也必定留下装饰的痕迹。可装饰究竟是什么:装饰是一种物品?装饰是一种艺术风格?装饰是一种附属物?装饰是艺术的点缀还是艺术的精华?装饰决定一切还是装饰无关紧要?我们常常难以回答。我们只知道,要想把装饰从地球上剔除就像把水分从世界上挤干一样不可思义。    装饰可以是一种物件,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供人玩赏。装饰也可以是一种艺术风格,可这种特有的风格却开启了人们的内心视象,让人看到了一种夸张而修饰过了的自然景象。无论是作为供人玩赏的装饰品,还是作为艺术风格而起修饰作用,它附属的属性似乎在所难免。

书籍目录

概述:研究装饰行为与民间艺术现象的内连价值的意义  第一部分  民间手工艺术  第二部分  民间美术  第三部分  民俗艺术品  第四部分  民间视觉艺术    一、民间手工艺品      1.民间玉器      2.民间陶瓷      3.民间漆器      4.民间金属器      5.民间烟具      6.民间建筑装饰附件      7.民间编结  二、民间美术      1.民间年画      2.印刷品      3.民间布艺      4.民间雕刻      5.剪纸      6.皮影      7.民间织绣      8.民间编织  三、民俗(视觉)艺术      1.民间面塑      2.民间糖塑      3.民间厨雕      4.民间纸扎      5.民间玩具      6.民间面具      7.民间服饰      8.民间首饰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我们这些吃绘画饭的专业人员,在居高临下地审视一番、儒雅宽容地批评一通之后,心下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正统”美术,民间美术的确具有我们终日念叨却难有作为的“视觉张力、冲击力、感染力”。这种大力量,正来自于土里土气的作者那种跟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审美标准和描画办法。他们从来没想和我们标榜的美学原理“套近乎”,便将一份宝贵而张扬的个性,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旦和我们靠得太近,民间美术就没戏了。二十几年前的“户县、金山县农民画”,一开头真是好东西,名气大起来以后,各方面都来关心,更有好事的“半吊子”文化人纷纷“垂爱”,县里的文化馆干部给农民画家们办起了“美术培训班”,要教他们“美术基本技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把好端端的东西糟蹋掉,正是我们不少“热心”于民间美术的城里人现在常做的坏事。民间美术最值得珍惜的成分,一是它创意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它表现中的“恣意妄为”,这份素养也需要农民画家们多年“修行”才形成的。他们既要琢磨出自己喜欢的事物“形象化”的具体模样(文绉绉的词是“表现符号”),还要根据可能的手段、材料、应用对象逐渐弄出适合自己的做法,真是不容易,决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这样的“画家”、“文化人”,从一开始就习惯于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嘴去说,用别人的脑袋去想,后来虽是明白过来,但要纠正,那跟戒烟戒酒差不多的难。乡下兄弟姐妹那种率真放肆的“糙劲儿”,我们根本学不来。自己不懂的东西,凭什么教人家!中国人有门很精道的技术,叫做“盆景艺术”。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拿铁丝、麻绳把它又捆又扎,让植物按照自己的意愿成型。这办法用在植物身上已经够残酷的,用来对付“农民艺术家”就太不象话了。据说古远时候“葵”这个字,便是一个盘腿的人,拿手执着树苗在忙活。难怪中国的艺术家们自打人道起,就被“园艺师”们不断地剪裁、捆扎、打磨,弄得跟“植物人”似的。好不容易自己也熬成个“园艺师”,自然逮住个谁,都要一试身手,关心、照料一番。受过如此关照的人和物,哪里有什么“个性”可言呢?没有“个性”的东西不能叫艺术品,没有“个性”的人不能当艺术家。细想想,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这种拿人当“盆景”的事。    被民间美术“摧残”过的种种“价值观”,“标准性”、“审美意识”,其实很多都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主观臆造。依据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透过片面、狭隘的角度,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对视觉表现的规律性了如指掌,就像了解自家的银行存折上的数字一样,烂熟于心。凭着这份自信心,便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事物,大加鞭挞或是任意歪曲。而“不入流”的民间美术作品,和它的创作者——蓬头垢面的工匠师傅和土里土气的农民兄弟,真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堂课。民间美术确因它鲜活张扬的个性而显得有价值。它既然是“美术”,就得在美术表现的固有规律制约下存在,在造型、设色、构成、创意四个方面一腿子也不能缺。光这些“共性”还不够,还得有强烈的独有品质,也就是“个性”。理由很简单,谁也不爱老看一模一样的东西。如同上馆子,你要点一桌子菜,除了爱啃的大猪蹄外,总来点鱼呀、蔬菜呀什么的吧?不管什么菜,只要好吃爱吃就行。青菜萝l、,个人喜爱。当然还有个格调、层次的问题。世界上之所以还有大厨师和美食家这对欢喜冤家共生共存,大凡因为前者能提供既好吃好看,又与众不同的美味佳肴,而后者恰恰能领会这种“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光好看,不中吃,那就不算菜(眼下许多“烹饪大赛”就在 犯这样的错误);光好吃,不中看,那就上不得大场面,有碍观瞻;光有好吃好看的“家常菜”,没有独创性的“招牌菜”,哪儿都能吃上喝上,开店的老板休想发大财。在这个题目上,画画和烧饭其实是一码事。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也都是“共性”与“个性”兼而有之的东西。绘画这档子事,除非您一辈子把作品藏在床铺底下、衣橱里面不给人家看,否则总是要向别人展示的。既给别人看,企图获得人家的共识,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哪怕不是这个说法,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共识的取得,起码在视觉“沟通”方面得比较顺畅。也就是说,得想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可是个天大的学问。    民间美术画家们比我们中很多人显得有本事。除了活脱脱的鲜明个性外,他们在画事的本体语言掌握上,于有意无意之间,既依照绘画的规律性,也依照自己的可能性,找到了适合的表达方式。民间美术中优秀作品的造型,有不少具有突出的整体感觉。比如,河北、天津的年画中的“门神”,陕西的布老虎,无锡的“大阿福”,北京“泥人张”的戏文角色,不论人物和动物,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大坨,仅在局部拧出些小耳朵、小鼻子,人是虎背熊腰,无论男女,大头都占了一小半。猛兽却憨态可掬,温顺和善,全没了凶牙利爪。它们浑然一体,丰厚敦实,在视觉上富于扩张,很有些“霸气”。花卉草木也是大团大朵,“嚣张”得很。虽是与原型出入极大,但叫人一看便知,绝无错认之理。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自已的生活体验,自己的好恶判断(文化人叫“审美取向”).将对象来个彻头彻尾的人改造(文化人叫“艺术加工”、“艺术再现”),弄出个自己喜欢的新东西来。这也许正应了个“源j:生活,高于生活”的大道理。民间美术优秀作品的用色更有说头。乡下人就是胆子大,不是最犯冲的颜色不往一块凑。大红大绿大紫大橘,用红色非要用大红、桃红,用绿色非要用翠绿,用蓝色非要用青莲,用黄色非要用柠檬黄,绝少用间色、复色,而是非要将最强的对比色合着用。起缓和作用的色区,也就是分布均衡的黑色,大面积留底的白色,加上偏冷的银色,偏热的金色。于是我们在看民间美术作品时,常常感到一阵阵的头晕目眩之余,心里不得不佩服作品生猛的视觉“扩张力、感染力”。民间美术作品的构成也很绝。工匠和农民们没上过美术学院,哪里懂得什么构图和质材感、点线面、疏与密、视觉重心和衬景之间的复杂对比关系。他们却能很油滑地表现自己在处理画面游戏中的驾驭能力。从很多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占有绝对比重的主体物(或人或兽或花或草),与附属物的协调关系。如陕西剪纸中的人物花卉:板块的嘴脸阴刻着小嘴大眼,身上必是阳刻粗细线条。中心丰润厚实的大瓣花朵,如是阳刻,边沿差次卷曲的枝叶多为阴刻。反之亦然。记得很妙的一张:渔夫的脸部、手脚因为是阴刻,浑然一块(只露出一对居然有眼白、瞳孔的大眼睛),身上的蓑衣却叶片分明,密密实实。渔篓和几只上钩的大鱼也弄得花里胡哨。整个画面随心所欲地做足了戏,却一点不见拘泥、滞钝。这种聚与散,面与线,曲与折的变化,实在是处理得游刃有余,不是我们在画室里苦思冥想能干好的。不是说民间美术作品件件都是精品,其中也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但要郑重强调的是,民间美术作品中最差劲的,也比不上我们一些参展甚至获奖作品那么难看(我不敢具体说了),最好的,却一点不比全世界奉为经典的作品(埃及壁画、希腊画瓶之类)逊色。    说到埃及、希腊,谁能证明那些作品不是老外中的民间美术家画的呢!反正时间久了,作者的姓名也忘了(也许根本就没留下),后来人了西方美术评论家的。法眼”,就成为不得了的东西了。不光是美术。其实正如许多人知道的那样,民间艺术是全世界艺术的最初形态,换句话说,民间艺术是任何主流艺术(埃及、两河、印度、中国,勉强再加上希腊——罗马)的源头之一,也一直是各种艺术(包括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拿现在来说,西方世界眼下流行的“RAP”说唱音乐、爵士乐、“涂鸦”绘画、“探戈”舞、“霹雳”舞,哪个不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就我们这些中国的“艺术家”们,惟恐和民间艺人挂上钩,会有辱身份。这般心态是很有些社会渊源的。中国社会原本就是个“官本位”的国家 ,.,书读好了能做官,生意做好了可以买官。近代中国人,给洋人欺负了100多年,国家又穷,洋人太狠,官家太坏,做老百姓本本份份、依头顺脑也混不下去。聪明人变不了洋人,起码弄个官做做。于是,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着实乱了好一阵。人一穷,腿短嘴也软,原本稀罕宝贝的事物,也由洋大人说了算,被老外挑剩下的东西就掉价了许多,自己也看着不顺眼了。虽是时过境迁,中华民族“过”了最危险的时候,融人不少中国人骨髓里的崇洋怕官心态,却没法根除。这是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不及西方世界民间艺术受重视的病根之一。    与我们民族文明史几乎一样长久的中国民间美术,将来也会以它的原创作者们最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还是那么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只要你想看,就一定能看到。……书摘1……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装饰是人类的本能,它萌发于每一个健康的心灵,它活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古到今,只要有人类的痕迹,也必定留下装饰的痕迹。可装饰究竟是什么:装饰是一种物品?装饰是一种艺术风格?装饰是一种附属物?装饰是艺术的点缀还是艺术的精华?装饰决定一切还是装饰无关紧要?我们常常难以回答。我们只知道,要想把装饰从地球上剔除就像把水分从世界上挤干一样不可思议。     装饰是悠远的,它透露着人类原始的艺术智慧和生活情趣,装饰是时尚的,它营造着未来的理想梦境。装饰是浩瀚的,大到园林建筑小到日常用品,范围之大、品类之多令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望而生畏;装饰是神秘的,高雅和世俗、传统和革新、华贵和质朴、喧闹和宁静……因为装饰的缘故而脱凡人圣。装饰是洒脱的,它从来没有左右过历史的进程,繁荣的时代因为装饰而更加繁荣,败落的时代也因为装饰而保留了一份无奈和清淳;装饰是恒久的,人文可以腐化,信仰可以贬值,艺术可以衰落,而装饰却依然在装饰,装饰也仅仅是装饰。     装饰可以是一种物件,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供人玩赏。装饰也可以是一种艺术风格,可这种特有的风格却开启了人们的内心视象,让人看到了一种夸张而修饰过了的自然景象。无论是作为供人玩赏的装饰品,还是作为艺术风格而起修饰作用,它附属的属性似乎在所难免。     附属归附属,装饰在设计中的作用还真回避不了。翻开任何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史,都能找到一段离开了装饰就不知道怎么设计的时代。在设计的初级阶段人们想的就是美化、就是装饰。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包装、广告、服装、日用品等均是装饰图案的一统天下。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标准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设计师开始思考在机器和工具上的装饰纹样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开始思考设计的本质、设计的价值取向和设计的精神理念。人们的设计意识一旦苏醒,装饰必然首当其冲地遭到质疑和排斥,具有革新精神的人们再也不能忍受由装饰来摆布设计的局面,他们一次次试图超越装饰,以一种更为直接的设计表述和纯粹的功能取代美化和修饰。他们甚至向装饰开战,认为它阻隔了人们通向设计理念,搅乱了正常的设计程序,异化了设计功能与设计美学的关系,因而要把装饰从一些设计领域中彻底剔除。建筑设计师曾经倡导过无装饰建筑·包装设计史上有过无装饰包装。装饰图案、装饰纹样确实也非常得体地从一些领域里退却,至少目前没有设计师会打算在电视机或者电脑的外壳上镶点儿装饰纹样。然而,没有装饰纹样并不意味着没有装饰精神和装饰理念。电视机、电脑有外形、有按钮、有品牌文字,外形的线条走势、按钮的形状和位置,品牌和文字的设计,所有这些都有一个美观和修饰的问题,即便没有纹样也回避不了装饰,摆脱不了装饰。没有纹样的形态也是一种装饰理念的体现。不少捧战装饰的设计师,最终发现纯粹的设计也仅仅是一种装饰形式,一种更为“纯粹”的装饰而已。诚然,设计必定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包装需要准确的视觉传达和对商品的保护,广告需要准确的诉求和有针对性的受众,电视和电脑显然要将操作方便和性能优化放在第一位。但这些功能并不是非要和装饰和美化相抵触,装饰也不会非要和设计理念过不去。相反,好的设计恰好是两者的高度统一:既美观又实用,既时尚又舒适,既赏心悦目又得心应手,何乐而不为。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装饰在设计中的意义显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     装饰是一种“附属”,可它往往承载着设计中最为“文化”的部分。正因为装饰的存在使设计的历史没有同时光一起消失。使我们在豪华而丰满的装饰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灿烂阳光,在斑驳而又苍凉的装饰中体味着古老文明倾覆的呻吟和痛苦。     装饰是一种“附属”.可在现代生活中,这种附属必不可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装饰因素会越来越多。人们为了享受而装饰,为了显示而装饰,为了欣赏而装饰,为了兴趣而装饰,为了满足而装饰,为了消遣而装饰,……甚至为了装饰而装饰。“附属”之中,装饰不时在隐秘地拨弄人们的性情和心灵,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装饰是一种“附属”,可在设计中,“附属”不是绝对的,“附属”随时可能转化成为设计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领导世界潮流的巴黎时装,绝不是因为它的保暖遮体功能,它的装饰、修饰人的功能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保暖遮体变成了装饰的附属功能。     装饰是一种修饰,可它注定是设计的重要内容。装饰纹样可以从蒸汽机头上退出,但在世界上最快的法国TGV的火车头上仍然是由鲜明醒目的色彩作装饰。我们可以嘲笑占人在杀戮的兵器上挂着斯文的装饰纹样,然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在最现代的战斗机上装饰着尖牙利齿的图形。在这里,装饰好像在给那些过分紧张的设计松一下筋骨,紧张之余有一点儿情趣。装饰确实经常为某种设计的使用功能补充着必不可少的亲和力,在物理功能和心理影响之间微妙地发挥平衡和调节作用。     我们并不同意设计仅仅就是装饰,装饰不是设计的万能动词。设计过分偏劳装饰容易导致内容空洞,我们更反对食古不化、泥洋不通地照搬、堆砌、装饰,门面堂皇并不能弥补内容的不足。然而,事实是相当一段时间,装饰确实成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装饰的精神、装饰的理念、装饰的意趣、装饰的内涵为大家所漠视。装饰一旦与设计分离,受到设计的冷落,装饰本身的生存便成了问题,这似乎并不足惜,然装饰所承载的文化必然同时受到冷落,这是必须要注意的,因为它最终会迷失越来越红火的设计本身。盲目地排斥装饰,设计必然变得越来越苍白。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到了50年代末,发达国家中的大多数人花费在个人爱好上的时间和金钱猛增。这时候,经济学家出来总结道:一个国家的NGP指数显示,当人们花费在温饱上的钱不到收入的一半时,生活中休闲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这同样意味着,生活中装饰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设计中装饰的含量也将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不能没有装饰。17世纪诗人张潮有一段话“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这简直就是在直呼:包装不可无装饰,服装不可无装饰,家居环境不可无装饰,生活不可无装饰,任何一种设计都不可以无装饰。装饰的精神永存。    推出本套丛书的宗旨就是基于如上的思考。探讨一些散布在各个设计领域的装饰因素和装饰理念,探讨装饰在信息时代的价值,探讨装饰的新的时代特征。我们无意以装饰来驾驭所有的设计门类,但所有的设计门类回避不了装饰。    本丛书足各位专家们积长期的研究和思考,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并且结合具体的设计门类,道出了他们对装饰的独特理解。丛书不强调体例的统一,不盲求确切的至理明律,有严谨如学术著述,有潇洒如随笔小品,也有对话阔言纵论。读过这些书后,相信读者再也不会用千篇一律的定义来理解装饰,会找到自己对装饰的感觉,也找到装饰在自己心日中的定位。    装饰可以助你在各种设计领域中大展宏图,装饰可以时时给你的生活补充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装饰与民间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