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4 出版社:童恩正 重庆出版社 (2004-04出版) 作者:童恩正 页数:4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南方文明:童恩正学术文集》收录“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等作品。
书籍目录
序言[美]张光直再版序[美]许倬云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论南中国与东南亚的中石器时代(与卡尔·L·赫特勒合作)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谈农业考古研究方法略论我国西南地区的史前考古中国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在东南亚区域民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与冷健合作)西藏高原上的手斧西藏考古综述西藏考古新发现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与张隍楷、陈景春合作)石器的微痕研究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试论早期铜鼓再论早期铜鼓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从考古学资料看中国西南地区的奴隶社会
章节摘录
书摘 西南地区的石片工具形状不固定,复刃器多,往往为定名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不经二次加工即直接使用石片的现象也很普遍。究其原因,还是和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加工竹木器有关。怀特(J.P.White)在新几内亚土著居民中的调查证明,当地打制的石片工具主要用以加工木器。在此情况下,起作用的往往是刃部的形状,其次是工具的大小。至于整个器身,是决定于石片的原始形状,并不需要作进一步的加工。西南地区的情况,当亦与之近似。 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地方,包括我国华北在内,旧石器时代末期都出现了细石器。但是在西南地区(西藏高原在外)及东南亚的大陆部分,细石器却非常罕见(不是没有)。有人认为在这一区域之内,细石器的切割、穿钻职能已经为竹器所代替。如果考虑到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笔者认为这一假设还是合乎实际的。 除了竹木器以外(遗憾的是,这些工具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难以保存,我们只能依靠间接的证据加以推测),骨角器似乎也是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工具。穿洞发现的大量制作精美的骨角器,代表了当时人们高度的工艺水平。尽管原报告定名为骨锥、骨铲,但笔者认为至少其中一部分是可能作箭镞或凿类使用的。石器的某些职能,在此可能是被骨角器代替了。在东南亚地区,较多的骨角器与砍器、石片工具同出的遗址罕见。惟一的例外是婆罗洲沙捞越西北部的尼阿洞穴遗址,其中发现骨器的种类有钻、镞、凿、刮刀等,从距今8000至16000年的地层中共出土51件,从距今16000年以前的地层中出土了19件。其数量虽不如穿洞多,但亦足以证明此种传统并非孤立的现象。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西南地区富有特征的生态环境,旧石器时代生活于此的人类也就采取了多种的适应方法。石器制作的相对简单,并不能反映当时的生产水平。只有综合包括竹、木、骨、角、蚌等有机物作原料的工具作全面的审查,方能对这一地区的工艺技术作出完整的评价。莫维士根据某些石器呈现出的表面现象,推演出亚洲旧石器文化停滞等理论,是完全错误的。井川史子曾经指出:“我们怀疑东亚和南亚石器的明显简单和重复的现象是表面性的,它可能掩盖了大量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和多种适应自然的方式。利用这些简单的石器加工而成的非石质工具,可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这一结论无疑是客观的。 4古老的文化传统 用砾石经简单的打击而制成的边刮器、尖状器和砍器,从元谋猿人化石产地开始出现,一直贯穿西南旧石器文化的始终。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世界上最早的砾石石器,据说是出土于肯尼亚特卡纳湖畔的科比·弗拉(Koobi Fore)遗址,距今约260万年。其次是奥尔杜威峡谷的下层,距今约185万年。某些持非洲是人类发源地的理论的学者均认为此种石器传统可能为“能人”所创造。以后这一文化分为两支,在欧洲、非洲、西亚和南亚发展成了“手斧传统”,而在东亚、东南亚则长期保留了砾石工具的传统。1960年,印度考古学家克岂(A.P.Khatri)在印度中部的纳尔马达河谷(Nannada Valley)中更新世早段,即早于舍利一阿舍利文化(Chelles-Acheul Culture)的地层中发现了与奥尔杜威文化类似的砾石石器,首次提出了印度的舍利一阿舍利文化(手斧传统)和索安文化(砍器传统)都是由本土的早期砾石文化发展起来的推测。元猿人牙齿化石产地发现的砾石工具,将中国西南地区砾石工具的传统提到了170万年以前,这就更进一步加强了亚洲有自己的砾石工具传统的假设。 四 结语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从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开始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学术界考察和研究的重点,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以北的地区。早在1964年,当黔西观音洞文化初次发现时,裴文中先生即曾敏锐地指出:“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旧石器考古学上研究的新课题。很可能,在中国南部的洞穴中,以现在这个贵州观音洞为例,我们将要遇到的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与我国北方已知的旧石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些相似。”以后一系列的发现证明了裴先生的科学预见。目前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已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笔者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砾石工具传统,很可能是随着人类最初在本地区的出现就开始了的。虽然现在还缺乏实物资料,但是根据现有的线索,我们相信将来在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的地层中,必将有新的发现。由于砾石随处可得,打制技术原始,分布在亚、非两洲的人形超科动物独立地发明了这种工艺,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这种文化传统并不一定如某些西方学者所言,是由非洲传入亚洲的。 由于西南地区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丰富而优良的竹木资源,这一地区的古人类在使用石质工具的同时,必然会使用这种有机质的工具。在历史发展中,古人类对有机质工具的依赖性日益加强,这样就必然影响到制石技术的发展。西南地区石器传统的某些特征,应该结合此种生态环境加以解释才能合理。而要衡量本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水平,也只有综合其生产工具的整体优越性,方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西南地区多变的地形,复杂的自然环境,使人们不得不采取多种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不同地区的人群经常在相对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这就为众多的社会和文化集团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若干区域性文化平行发展的趋势,其特征不一,水平不同。现今本地区多民族杂居的情况,应该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由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南部与中南半岛山水相连,气候相近,所以这两地的旧石器文化显示出了若干的共同性。在距今大约150万至120万年前的更新世,爪哇及其邻近的苏门答腊、婆罗洲、弗洛勒斯和帝汶岛均以巽他陆棚而与东南亚大陆相连,所以古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得以循此而进入这些岛屿。这样,对于中国西南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实有助于东南亚旧石器文化若干问题的解决,并进而为全亚洲以至全世界的史前研究作出贡献。 尽管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这内容丰富的人类启蒙的数百万年历史中,缺环和空白还是太多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目前尚站在这一未知世界的门槛之上;我们的一些推测,很多都还有待以后的发现来证实。从喜马拉雅山的巍巍雪峰到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从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到云贵高原的岩荫溶洞,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复杂而丰富多采的旧石器文化。弄清它们的面貌、渊源、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是西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1986年9月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考古学大会论文)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美]张光直 《童恩正学术文集》是研究中国西南部古代史与民族学内容最为丰富、观念最为新颖的一个文集。童先生的老师是冯汉骥先生,从冯先生那里童先生受得的教育是广泛的,是人类学的,但是童先生比起他的老师来,做了进一步的质的突破。 《童恩正学术文集》三卷各有特色。第一卷讲古代的巴蜀。四川东部的巴和西部成都平原的蜀,是构成日后四川文明的两大分支。近年来,尤其是成都的崭新考古发现使我们对蜀的文明增加了很多新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新的问题,童先生近年来是一直放在心里面的。 第二卷西南民族考古研究是童先生近十多年来集中力量研究的主题,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和对中国南方古代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是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的中国文明起源新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础石。中国南方的文明立基于它的农业,童先生在本书第三卷对中国南方农业已有的资料重要性作了详实的讨论。 第三卷对文化人类学研究,除了对摩尔根批评以外,中国古代酋邦制度、巫和酒与商代灭亡的关系,都是很有意思的文章,令人屡读不倦。 童恩正先生是我的好友,我当然对他的作品可能有偏见,但是,读了这本文集,没有一个人不为这个62岁身体,32岁精神的中国少有学者的早逝而叹息。童先生在“文化革命”期间被迫浪费了很多时间,自从1982年以来就拼命工作,似乎是想要用“拼命”来弥补失去的时间,也许因此,他过早地结束了人生的旅程,但是《童恩正学术文集》被留下来作为证人,证明这一代人之中有像童先生这样的学者。 1997年8月26日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等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