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枇杷优质栽培技术一点通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作者:唐艳鸿,张旭东,王海龙 编著  页数:181  字数:170000  

内容概要

  苹果、枇杷富含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营养物质,其中有些在粮食和畜产品中含量少,因此,它们是现代营养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苹果色、香、味俱佳,又较耐贮运,在水果周年供应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苹果、枇杷的需要与日俱增,同时苹果是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的主要果树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占全世界的42.9%和35.8%左右,位居世界首位。苹果、枇杷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重大作用。目前在苹果、枇杷的生产、贮运、加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推广其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保证其质量,向人们提供放心食品,实在必行。本书结合我国苹果、枇杷生产实际情况,力求内容新、实用性强,从其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品种、砧木及生态适应性、优质果品生产基地规划与建设、优质苗木的培育、果园的土肥水管理、果树整形修剪、幼树优质早结丰产栽培技术、成龄果园的优质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矮化密植园栽培技术、提高果实品质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和方法的阐述,突出无公害生产。在重点总结国内生产、科研成果和实用生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栽培经验写成。以普及推广为目的,供广大读者在生产中应用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苹果优质栽培技术 一、苹果主要优良品种及砧木  (一)苹果主要优良品种  (二)苹果主要砧木及评价 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规划设计  (一)苹果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及影响气候的地理因素  (二)苹果生产基地规划设计 三、苹果的优质苗木培育  (一)优质二年生嫁接苗的培育  (二)矮化中间砧和矮化自根砧苗木培育  (三)苗木出圃和质量标准 四、优质苹果园的土肥水管理  (一)幼年期苹果园的土壤管理  (二)盛果期苹果园土壤管理制度  (三)苹果树的施肥技术  (四)果园灌溉和保墒 五、苹果整形修剪  (一)苹果树的树冠和枝芽类型  (二)苹果修剪的时期和基本方法  (三)苹果树的整形技术 六、幼树优质、早丰产技术  (一)苹果幼树的生长发育特点  (二)开花结果特性  (三)幼园早期丰产的途径  (四)幼园早丰产的技术措施 七、成龄果园的优质丰产稳产技术  (一)苹果优质、丰产、稳产果园的基本条件和生物学结构  (二)栽培技术  (三)苹果大小年结果及其克服方法 八、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一)矮化密植栽培的依据  (二)矮化密植栽培的途径  (三)密植果园的建园特点  (四)密植果园的管理特点 九、提高苹果果实品质的方法  (一)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二)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第二部分 枇杷优质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苹果优质栽培技术  一、苹果主要优良品种及砧木  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中,苹果仍是一个高效经济作物,尤其是中国加入WT0后,劳动力密集型仍是一个优势产业。依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苹果发展中应采用优良品种及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逐步实现有特色的、多样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开拓国际市场,增大国内消费。现将主要优良品种和砧木介绍如下。  (一)苹果主要优良品种鲜食苹果优良品种  (1)藤牧1号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育成,我国于1986年引入。在我国华北、华中、江苏、西北地区均可栽培。  (2)美国8号美国品种,1984年引入我国。  (3)珊夏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用嘎拉与茜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在我国主要苹果产区都可栽培。  (4)嘎拉嘎拉是新西兰的三大品种之一,被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引种。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入。  (5)新嘎拉新嘎拉是新西兰在1971年从嘎拉发现的着色系枝变,又称皇家嘎拉。我国1980年引入。  (6)津轻原产于日本,果实扁圆或圆形,我国华北地区9月上旬采收,采前有落果现象。  (7)新红星美国俄勒冈州发现的红星芽变品种,我国于1966年引入,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栽培。  (8)首红美国华盛顿州发现的新红星芽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栽培。  (9)乔纳金美国纽约州农业试验站育成,亲本金冠X红玉。我国于1979年引入,全国均有栽培。  (10)新乔纳金我国1988年1o月从荷兰引进。  (11)红王将(红将军)日本早熟富士的浓红型芽变1992年由日本引入我国。  (12)凉香日本品种,在富士和新红星混交地发现的实生新品种,1997年春季发表。  (13)长富2号系日本富士芽变中选育而成,1980年引入我国。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苹果 枇杷优质栽培技术一点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