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权利论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凡红、吕洲翔、朱玲、 李后强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凡红,吕洲翔 著  页数:232  

前言

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体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成为蔚为大观的文明现象。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体育事业是积极进取、公平公正、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以人为本的事业。重视体育、发展体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健康是小康生活的前提,是事业发展的依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体育是获得健康的最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不仅塑造人健康的体魄,而且更培养人健全的精神,并通过对人的全面塑造,对社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200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体育大学演讲时说:“通过体育运动,我们能够培养青年人传统的人文价值,这不仅能塑造他们的内在品格,更有助于构建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前南非总统曼德拉也有一句名言:“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对于体育、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共识。体育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它具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和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工作体系、科学构架和战略策略,特色和个性十分鲜明。值此北京奥运会向我们走来之际,由四川省体育局和四川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牵头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的《体育新视角》丛书即将正式出版。这是献给北京奥运会的一份厚礼,是实践人文奥运理念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是体育理论界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努力发展体育理论成果的思想结晶,对于指导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必将面临一系列崭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事业呼唤着更加坚实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支撑。体育理论界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继续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我国体育科学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内容概要

  《体育新视角丛书:体育权利论》从体育全球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弱势群体、大众传媒这五个视角出发,探讨体育权利的问题。在体育全球化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地位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从整体来看,体育全球化压缩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生存、发展权。在竞技体育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运动员和“体育童工”的受教育和就业权成为国际体育界关注的焦点。

书籍目录

总序 刘鹏/Ⅰ时代呼唤体育理论创新——《体育新视角》丛书前言朱玲李后强/Ⅲ前言Ⅸ第一章 体育权利的概念1第一节 权利,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体1第二节 体育权利3第三节 体育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4一、如何理解人权这一慨念4二、归于人权范畴的体育权利6第四节 体育权利的基本内容7第五节 体育权利的本质:一切皆源自利益8第二章 体育权利的历史演进11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体育权利的实现11一、从近代人权观的形成谈起11二、体育权利观之发展,主观意愿的解放16第二节 从社会形态的演变看体育权利的分配18一、奴隶社会中体育权利的分配18二、封建社会中体育权利的分配24三、资本主义社会体育权利的分配28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权与发展权32第一节 世界各民族体育权利的表现——民族传统体育32第二节 体育全球化的由来与发展33一、全球化的基本概念33二、体育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34第二节 体育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生存权、发展权46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权、发展权的丧失46二、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生存权、发展权的影响48第四章 竞技运动的异化与运动者权利的失落51第一节 从博斯曼案看职业运动员劳动权利的保障51一、博斯曼案对欧盟的影响53二、阿姆斯特丹条约的制定54第二节 “体育童工”的权利56一、体育领域中的童工57二、“体育童工”的权利65第三节 竞技运动员受教育的权利67一、欧洲高水平运动员受教育权的保障67二、欧洲各国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制定的教育政策71三、当代中国高水平运动员受教育权的保障76第四节 竞技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权和生存权78一、欧洲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78二、中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和生存权的保障87第五章 群众体育与体育权利的问题93第一节 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权利的载体93第二节 群众体育思想的起源94第三节 群众体育在欧洲的发展97一、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101二、学校体育的开展102三、群众体育对经济、人际交往、文化的促进105第四节 群众体育在中国的发展106一、特殊社会环境中群众体育的演进106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体育权利的保障109三、群众体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群众体育权利的侵犯112四、从体育场馆供需矛盾看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114第六章 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问题126第一节 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与范围126第二节 重视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发展127第三节 体育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作用128一、体育可以促进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129二、体育可以促进弱势群体的生理健康130第四节 弱势群体体育权利分析131一、老年人体育权利保障131二、未成年人体育权利保障136三、妇女体育权利146四、残疾人体育权利168五、农民体育权利178第七章 大众传媒与体育权利问题185第一节 媒介的基本概念185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体育权利的关系186一、大众传媒获取、传递信息的功能与体育权利的关系186二、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与体育权利的关系187三、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与体育权利的关系188四、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与体育权利的关系189五、四大媒体与体育权利190附录一 世界人权宣言207附录二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体育权利的条款212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15附录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21附录五 国家体委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意见225附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与残疾人体育权利相关的条款229后记232

章节摘录

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著作《大学》以“物格,而后至知;至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纲领。“修身”之前的“格物”、“至知”等,是“修身”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修身”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以至于“止善”的方式和途径,目的是“止于至善”。可见,在以“止于至善”、“内圣外王”(“内圣”即个人德行修为达到至高的境界,“外王”即是在修养成功的基础上发挥个体的作用,贡献社会)为最高人生理想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似乎更多地寄予个人的德行修养,个人的行为及思想则更多的是受道德教化和宗法力量的约束。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在伦理社会,既仿佛一切都是此一人对彼一人之事,社会秩序条理寄于各人之私德,私德遂为其所注重。似此注重私德之教化,即是上而国家政府下而乡里自治所有事,中国人的自由大半断送于其中。”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实为递进关系,本末一贯,而以修身为本。“修身由己不由人,这即是中国的人权。家不齐,非家人不当;国不治,非国人之不当。乃不齐之、不治之、不平之是自身之道不当,过不在人,而在己,不能以己志不得归罪他人,这即是中国人尊尚人权之大义所在”。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那样的与他人分立的、绝对的个体人概念。儒家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即是说自己要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如不帮助别人先达到完美,自己就不可能达到完美状态。对于中国人来说,尽义务在先,得利益在后,获得利益的前提条件是给予他人利益,个人地位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被弱化。儒家提倡“中庸”,子思作《中庸》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曾赞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后记

本书的编写工作于2007年初开始启动,2007年11月基本完稿。在此,由衷地感谢为本书的撰写提供过帮助的专家和学者。特别感谢英国拉夫堡大学英·亨利(La n He r ry)教授的鼎立协助,他在本书的提纲设计阶段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大量文献资料。感谢华南师范大学的谭华教授为本书的框架设计提供的宝贵建议以及为本书提出的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华南师范大学胡小明教授在本书创作阶段为我们提供的热情帮助和建议。感谢《体育新视角》丛书编委会的张超慧、韩海军为本书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以及认真而负责的编辑工作。感谢张宁、杜海莉在翻译材料方面为本书所做的细致工作。本书希望通过作者的思考,为体育权利相关问题的研究抛砖引玉。由于水平所限,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恳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及时修正。

编辑推荐

《体育权利论》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体育权利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