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火熨术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刘光瑞  页数:151  

前言

  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针灸等9项传统医药项目。重庆“刘氏刺熨疗法”已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向社会公示,正待国务院审定批准公布。刘氏刺熨疗法的代表传承人刘光瑞先生将火熨疗法整理成《中国民间火熨术》付梓面世,这是一项重要的保护举措。  刘氏火熨术源于针灸,是针灸的重要内容。中国的针灸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篇》讲:“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素问·气血形态篇》也说:“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几千年来,历代医家经广泛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针灸医理医术,写了众多记载灸法、火熨之术的专著,诸如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晋代的《曹氏灸方》,唐代的《骨蒸病灸法》,宋代的《外科灸法论粹新书》、《备急灸法》,元代的《黄帝明堂灸经》,清代的《神灸经论》等等。  刘氏火熨术在传统的针灸医理医术的指导下,结合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疾病变化规律,在特殊的人文环境中,形成了具有巴渝特色而又颇受巴渝民众欢迎的民间医术。

内容概要

  《中国民间火熨术》共分三章,主要介绍了火熨术探源、火熨术的基本知识和火熨术的运用。中国民间火熨术主要汇集了巴蜀民间医、草药医、少数民族医的火熨技法和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常用火熨之法。刘氏医家世代传承刺熨绝技,善于融通民间技法,并深得火熨治疗之巧,获取火熨精华之绝,独树刘氏医家绝技。刘氏医家经连续五代世袭传承,形成较完整的火熨疗法理论体系。《中国民间火熨术》就是在刘氏刺熨疗法原创和传承中,经整理汇编、提炼锤打、循证实践而成的。

作者简介

  刘光瑞,中医副研究员,幼年随父习医,擅长中医药民间绝技的研究。发明创新获世界大奖4项,国内科技奖、发明奖28项。热爱中医药文化,创办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拥有数万册古籍医书,获重庆市“十大藏书家”称号,创新专利数十项,获重庆市“十大发明”称号,医术独特、医风淳朴,获重庆市“名中医”称号。历任四川省基层卫生协会委员、重庆神农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重庆科普作协理事等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火熨术探源第一节 历史传承第二节 民间习俗第三节 地理环境一、寒凉霜冻二、湿地雾气三、疾风漫雨四、夏热冬寒五、低凹潮地第四节 古今探索一、火灸直言二、辨析熨理三、灸经实录四、热熨难经五、刺熨求真第五节 刺熨口诀附:刘氏刺熨绝技传承口诀第二章 火熨术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民间传统火熨术的种类一、滚蛋法二、烧灯火三、扑灰碗四、趟热敷五、滚药包六、黄蜡灸七、火酒法八、艾灸法第二节 火熨术的基本操作程序一、火熨术的准备程序二、火熨术的诊断程序三、火熨术的辨病程序四、火熨术的温熨程序五、火熨术的猛熨程序六、火熨术的辅助程序七、火熨术的综合程序八、火熨术的善后程序第三节 火熨术的常用工具第四节 火熨术的常用组方及辅料一、常用组方二、常用辅料第五节 火熨术的人体穴位及部位一、十四经脉二、常用人体部位第三章 火熨术的运用第一节 头部第二节 颈部第三节 肩部第四节 背部第五节 腰部第六节 胁部第七节 皮部第八节 肉部第九节 筋部第十节 骨部第十一节 上肢第十二节 下肢第十三节 前胸第十四节 中脘第十五节 小腹第十六节 阴窍第十七节 眼部第十八节 耳部第十九节 鼻部第二十节 口部第二十一节 咽部第二十二节 面部第二十三节 体部第二十四节 心部第二十五节 肝部第二十六节 脾部第二十七节 肺部第二十八节 肾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火熨术探源  第一节 历史传承  火熨术,由古代的针灸疗法中的灸术演变而成,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人类初期,火的发明及运用,从一开始就同治疗疾病相关,有史记载《周礼?冬官考工记》的“凡试庐事……灸诸墙,以视其桡之均也。”其意为将准备制作戟矛柄的杆条放入墙壁中,周围加温观察其柄的弯曲程度及防止弯曲变化的一种方法。烤也称之为灸,如“灸烩佳肴”等。《黄帝内经》借用此字之意,将凡用火烧烤治病的方法则称之为灸法。如《灵枢?官能篇》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  《素问?血气形志篇》“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自此,“灸”字便成了医学的专有名词,也是古代火熨、火灸、艾灸、针灸的主要语意的一个重要依据。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述了灸法的来源:“北方者,天地  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镌石针艾治其外也。”叙述内病用药及针火外治的作用。  《灵枢?背腧》篇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中谈到补泻两种灸法,是指不用口吹艾火,或让艾火自燃自灭,可以反映出艾火对皮肤的损伤程度。《针灸资生经》记述:“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间火熨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