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四川科技 作者:本社 页数:409
内容概要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和海域,广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仅典籍所载,已逾3000种。目前初步整理的资料表明,实数达5000种以上,四川省所产药材即有3000种左右。这的确是我国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这些丰富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已有几千年漫长历史;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像这样规模的医疗实践基础和历史基础,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而记录这些药物的应用知识与经验的文献又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展医药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能如此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传统医药学难以比拟的。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历史检验,为人民所接受,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学习、继承和发展这门科学,是一项庄严的历史任务,前景广阔而任重道远。
书籍目录
绪论总论第一章 中药的产地、采收、贮存第一节 产地第二节 采收第三节 贮存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性和味第二节 有毒和无毒第三节 归经第四节 升降浮沉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第一节 配伍第二节 用药禁忌第三节 剂量第四节 剂型第五节 服用法各论第一章 解表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第二节 疏散风热药第二章 清热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第四节 清退虚热药第五节 清热解毒药一、主要用于温热病毒的药物二、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三、主要用于痈肿疮疡的药物四、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第六节 清热明目药第三章 截疟药第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第五章 温化湿浊药第六章 行气药第七章 止呕吐、呃逆药第八章 泻下药第一节 攻下药第二节 峻下药第三节 润下药第九章 消食药第十章 驱虫药第十一章 温里药第十二章 开窍药第十三章 安神药第十四章 平肝药第一节 平肝潜阳药第二节 乎肝息风药第十五章 利水渗湿药第一节 利水退肿药第二节 通淋泄浊药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第十六章 祛风湿药第十七章 止血药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第二节 收敛止血药第三节 化瘀止血药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药第十九章 补益药第一节 补气药第二节 补阳药第三节 补血药第四节 补阴药第二十章 收涩药第一节 止汗药第二节 止泻药第三节 涩精、缩尿、止带药第二十一章 外用药
章节摘录
第三节 归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归经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偏性。它表明任何药物的用途都是有限的,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 在临床用药时,必须掌握药物的特定作用和适应范围,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肝热,各有所专。又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样便成了归经的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及其作用为依据的。脏腑经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脏腑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把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天麻能制止抽搐,归肝经;朱砂、酸枣仁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具体指出了药效的所在。 归经的理论,在临床上有助于根据脏腑经络的病变选择适宜的药物。有些药物能治众多的病证,可借归经执简以驭繁,便于归纳、记忆。 必须注意,由于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的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有的属实,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干姜、黄芩、百合、葶苈子都归肺经,能治肺病咳嗽。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