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汇

出版时间:2009-10-1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冯峰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基础训练”似乎是最安全、最平稳的(学术)用词——但凡不偏不倚,不痛不痒,不置可否且无明显取向的(艺术或设计)劳作,评价或界定为“基础”均不为错,尤其是“基础之外的人士”愿意以此开解自己。“基础教育”似乎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无需“劳心”的钟点工——随时待命,听从(艺术或设计)主人的使唤是“最重要的基础”,只准干主人们不想干的事。“基本功”似乎是酒楼跑堂的小伙计——面对客人必须“来了,您要点什么”,然后“没问题,请稍等”……于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基础”与“专业”问形成“前者动手,后者动脑”,的一成不变“分工”。前者越来越只会“动手”,后者亦越来越看不起“动手”,但更加要求前者“动手”。同样在较长的时期内,“动脑”的一方心知肚明:自身的问题仍旧是“不会动脑”。当然,在“如何练脑”的问题没有“实质性共识”之前,“专业动脑”的一方,仍习惯于告诉“动手”的基础方,要“加强基础教育”,因为如前所述,“加强基础”的提法安全而平稳,几乎就不可能错。其实“基础”的“加强”是不容易的,因仅就(课时)“量”的加强而言,就肯定有一千个理由说明“不能加只能减”。当然,“基础”的“改革”就更不容易了,即使是“动脑”出了问题,“基础”也不许涉及“脑的方面”,不许越(练手的)雷池……问题的症结虽显而易见,但不少院校“基础”与“专业”问关系仍旧尴尬,这客观上消解着相互间本应浓重的学术依存气氛,且长期僵持为“教方”日益浅层次的课时之争,以及“学方”愈加难言的无所适从……当下,“专业”的界线在加速模糊,支撑专业的“技术”也趋综合与复杂,并日益脱离“专业”而由社会系统所替代。同样,新时代逐渐消除着对“专业”的辨认需求,增加着对多元复合信息的包容。例如:我们今日其实难以对诸如鸟巢和广州歌剧院等设计仅作建筑学意义的“专业”认知,因它们首要的价值已非“建筑”;我们同样难以对诸如手机和便携电脑等仅作工业设计学意义的“专业”,认知,因它们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亦基本超越原有的“产品”。当面对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对话,面对低技术与高附加值间的提携;当面对信息与事件问的同盟,面对观念与媒材间的互为因果时,我们得承认:(过往的)“设计基础”的武器——技艺,完全对付不了这些。

内容概要

在今天这个时代,整个本科教育就是个基础教育。今天的美术学院本科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是在校所读的系科专业:有服装专业毕业的在做广告,广告毕业的在做装修,环艺毕业的在做杂志设计,平面设计毕业的却签约了画廊在画油画,油画毕业的开了间服装加工厂。这是一个有多种可能和选择的时代,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基础教学“开放”、“活跃”和“松动”,朝着“宽”和“通”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

冯峰,1991年获广州美术学院学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生活工作于广州。
主要展览
1996“卡通一代”第一回作品展,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展馆,广州;
1998“卡通一代”第二回作品展,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展馆,广州;
2000“社会”上河美术馆第二届学术邀请展,上河美术馆,成都;
2001“虚拟未来”当代艺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城市俚语”珠江三角洲的当代艺术,何香凝美术馆,香港艺术公社;“人类的风景”四人展,中国艺术档仓库;“艺术与科学”(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过度中的青年”中、德、英当代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第16届亚洲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2002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广州;第四届光州双年展“广东快车”,光州美术馆。
2003“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798艺术空间。
2004“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纽约,西雅图,芝加哥;“由表及里”二人作品展,巴黎。
2005 广东当代艺术生态1990-2005文献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6 柏拉图和它的七种精灵当代艺术展,OCAT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深圳。
2007 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红热”亚洲当代艺术CHANEY家族收藏展,休斯顿美术馆。
2008 盛宴—冯峰作品展,现场3当代艺术空间,北京;“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厦门;“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特展”,广东美术馆;异化—广东当代陶艺实验展,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自由落体”艺术展,陈绫蕙当代空间,北京;杀死你的梦—冯峰、刘庆元、朱芳琼三人作品展,广东美术馆;“转型?建构”首届广东省雕塑大展(获最佳材料创新奖),广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年图形语言词汇(元素)语法(秩序)语言(元素+秩序)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当人们对自身生活不满意,希望用智慧去改变它,或者是抱着某一理想要去实现它,这个时候“设计”就发生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做到的,首先是能够在生活细节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要做到在视而不见的日常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具备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拥有一个锋利而又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如何才能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独特的视角?这需要我们去培养一种品格。陈寅恪先生70年前的名句说得很清楚: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似乎也成了大学精神的象征。怀特海(Whitehead,AlfredNorth,1861—1947)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是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研究则是智力的探险。大学应该成为青年和老年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活动的家园。大学确实传授知识,但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我们希望这一年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共同基础课程中,我们集中于“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这两个“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课程上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即技能性、知识性、创造性。技能训练方面,集中在“表达能力”上的训练:一、手绘基础:以徒手绘画作为沟通语言,观察记录并整理信息资料和表达个人想法并叙述事件过程。二、图形语言:以图形作为语言,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三、三维基础:以空间、材料作为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的有效语言。四、综合表达:利用综合手段和交叉技术,表达设计思想和创作观念。改变原有基础课程“素描+色彩”、“电脑+构成”将基础片面化、简单化、教条化的格局。在一年的课程中,既要有启发性的思维训练,又要有体验性的手工训练和研究性的造型训练。打破“专业与基础简单直接对应”的狭隘观念,让一年的共同基础为整个大范围的艺术设计而服务。

后记

在设计学院从事基础教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首先,你面对的是21个班近600名的学生。其次,这21个班归属于9个不同的专业系科和教研室。从各系科的角度,常常是希望基础课能够按照各系科专业技术和工作范围的不同,分别去作对应性的教学安排。作为一名设计学院的基础教师,你想要按9个系科和600名学生的不同要求去变换自己角色,以求迎合每一个不同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注定是一件“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说你好。你只能做你认为正确的,去寻找各系科之间共同的东西,基础本来就是个共同的东西。在今天这个时代,整个本科教育就是个基础教育。今天的美术学院本科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是在校所读的系科专业:有服装专业毕业的在做广告,广告毕业的在做装修,环艺毕业的在做杂志设计,平面设计毕业的却签约了画廊在画油画,油画毕业的开了间服装加工厂。这是一个有多种可能和选择的时代,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基础教学“开放”、“活跃”和“松动”,朝着“宽”和“通”的方向发展。我常听人说“基础”是房子的地基。这是把“基础”当成个死东西来看。“基础”是活的。“基础”不是房子的地基,“基础”是一棵树的根。它是不停止地生长着。这就是基础的特性,它是隐性的,但同时也是深远的。基础不仅仅是这一年,基础贯穿了整个四年本科,甚至是一生。“基础”注定不是当下兑现和立竿见影的,但却应该是充满想象力的和生机勃勃的。

编辑推荐

《语汇:元素与秩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骨那里的胶水都粘不牢,会掉下来.......质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