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苦航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刘逸生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8-04出版)  作者:刘逸生  
Tag标签:无  

前言

你可曾看过在那无边无际的海洋上颠簸着的帆船吗?远远望去,它老是停在那儿,动也没动;细看清楚,却是确确实实在行进中,尽管是那么缓慢地艰辛地移动,但只要掌好舵,经受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它终会有一天胜利地到达彼岸的。知识的海洋也是无边无际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沉浸在这个浩瀚的海洋中。而且,其中不少人还是在一无师二无友的情况下艰苦自学的。“天道酬勤”,在我们国家里,自学成才的人,又何止成千上万!而刘逸生同志就是我所熟知的一个。我认识逸生同志的时候,他正处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大好年华。我是一个读书不多而又学无专长的人,但自学求知的经历却同他颇为相似。我们都是小学未毕业就失学的;我们又都是没有高中毕业证书而先后考进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还有,当他已在《星岛日报》熟练地从事校对工作的时候,我也考进了《天文台半周评论报》当校对员。正由于我在自学方面和校对方面需要向他请教,因而很快就交上了朋友。我们经常在工作之余,泡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论古说今。当时,他的苦学精神,他的广博知识,已经使我既钦佩又惭愧;如今,读到他的自传《学海苦航》,更是倍觉亲切。读着读着,多少往事一一浮现眼前,有些章节甚至使我的感情受到冲击,像有一股热力在我身上燃烧似的。从《学海苦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辛勤自学的历程。正如作者四十四年前告诉我的那样:他从小“就痛切地感到知识的饥渴”。在小学三年级,他已经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好几本古典小说。十四岁那年,当他还在《大同日报》当杂工的时候,这家报社仅有的一部书籍《辞源》,居然在他手里放出异彩他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问,翻开《辞源》,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读下去。往后,他还“把《康熙字典》的部首背熟了”,并且养成了“读地图的怪癖”所有这些自学方法,今天谈起来也许有人认为幼稚可笑,然而,正如作者说的:“笨有笨的主意”,这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在这位特定的自学者身上,却是具体而真实的。逸生同志读的书很庞杂,但有一根主线,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他自学旧体诗词的步骤,先是唐诗、宋词,再就是清代几个诗词名家的作品,然后旁及元明戏曲,进而上溯先秦、汉魏六朝的诗赋。与此同时,他还大量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从各方面丰富自己。他说得很对:“知识像是一个个网眼,同时又是一张大网,网眼彼此之间都紧紧地联结着。”当然也是他说得对:“广泛地吸取、储存,决不会把自己的脑子挤得不能转动,更不会把脑子挤破的。”就这样,逸生同志踏踏实实地学,辛辛苦苦地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知识,就汇集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了。当逸生同志在《羊城晚报》主编《晚会》刚刊,被海内外同行称誉为“杂家”的时候,我就常常想: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他是不可能如此胜任愉快的。同样,当逸生同志先后写出了《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受到读者欢迎的时候,我又想过:如果不是经过艰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征引丰富、串解通俗的著作来的。从《学海苦航》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自学经历,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人生的道路决不会像机场跑道那么平坦笔直的:逸生同志的前半生,经过一段坎坷的旅程,他的青少年时代是穷困、忧愁、不幸的,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摧垮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支柱,反而激励他自强不息,奋发向前。当他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切身体验过只奉法西斯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后,他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了,对中国共产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他毅然担任《正报》副总编辑,直接参加到党的新闻行列中来了。应该说,这是逸生同志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解放事业紧紧地扣在一起了。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他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工作中,不断改造思想,提高自己。“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很大冲击,什么事也做不了,但他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他从干校回到广州,为了夺回被“文革”浪费掉的时间,立即埋头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工作,他精神焕发,干劲不减当年。他所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道路。

内容概要

《学海苦航(逸堂四品)》为该系列之一的《学海苦航》。一代报人、岭南诗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逸生先生(1917年-2001年),他的代表作品《学海苦航》、《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漫话三国》最近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合辑为《逸堂四品》隆重出版,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位独具岭南文化特质的标志式人物的回忆。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6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畅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指挥,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把逸堂老人的三本小札加上自传体《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书籍目录

关于《逸堂四品》《学海苦航》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章节摘录

前言你可曾看过在那无边无际的海洋上颠簸着的帆船吗?远远望去,它老是停在那儿,动也没动;细看清楚,却是确确实实在行进中,尽管是那么缓慢地艰辛地移动,但只要掌好舵,经受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它终会有一天胜利地到达彼岸的。知识的海洋也是无边无际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沉浸在这个浩瀚的海洋中。而且,其中不少人还是在一无师二无友的情况下艰苦自学的。“天道酬勤”,在我们国家里,自学成才的人,又何止成千上万!而刘逸生同志就是我所熟知的一个。我认识逸生同志的时候,他正处在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大好年华。我是一个读书不多而又学无专长的人,但自学求知的经历却同他颇为相似。我们都是小学未毕业就失学的;我们又都是没有高中毕业证书而先后考进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还有,当他已在《星岛日报》熟练地从事校对工作的时候,我也考进了《天文台半周评论报》当校对员。正由于我在自学方面和校对方面需要向他请教,因而很快就交上了朋友。我们经常在工作之余,泡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论古说今。当时,他的苦学精神,他的广博知识,已经使我既钦佩又惭愧;如今,读到他的自传《学海苦航》,更是倍觉亲切。读着读着,多少往事一一浮现眼前,有些章节甚至使我的感情受到冲击,像有一股热力在我身上燃烧似的。从《学海苦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辛勤自学的历程。正如作者四十四年前告诉我的那样:他从小“就痛切地感到知识的饥渴”。在小学三年级,他已经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好几本古典小说。十四岁那年,当他还在《大同日报》当杂工的时候,这家报社仅有的一部书籍《辞源》,居然在他手里放出异彩他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问,翻开《辞源》,一个条目一个条目地读下去。往后,他还“把《康熙字典》的部首背熟了”,并且养成了“读地图的怪癖”所有这些自学方法,今天谈起来也许有人认为幼稚可笑,然而,正如作者说的:“笨有笨的主意”,这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在这位特定的自学者身上,却是具体而真实的。逸生同志读的书很庞杂,但有一根主线,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他自学旧体诗词的步骤,先是唐诗、宋词,再就是清代几个诗词名家的作品,然后旁及元明戏曲,进而上溯先秦、汉魏六朝的诗赋。与此同时,他还大量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从各方面丰富自己。他说得很对:“知识像是一个个网眼,同时又是一张大网,网眼彼此之间都紧紧地联结着。”当然也是他说得对:“广泛地吸取、储存,决不会把自己的脑子挤得不能转动,更不会把脑子挤破的。”就这样,逸生同志踏踏实实地学,辛辛苦苦地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知识,就汇集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了。当逸生同志在《羊城晚报》主编《晚会》刚刊,被海内外同行称誉为“杂家”的时候,我就常常想: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他是不可能如此胜任愉快的。同样,当逸生同志先后写出了《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受到读者欢迎的时候,我又想过:如果不是经过艰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征引丰富、串解通俗的著作来的。从《学海苦航》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自学经历,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人生的道路决不会像机场跑道那么平坦笔直的:逸生同志的前半生,经过一段坎坷的旅程,他的青少年时代是穷困、忧愁、不幸的,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摧垮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支柱,反而激励他自强不息,奋发向前。当他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切身体验过只奉法西斯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后,他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了,对中国共产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他毅然担任《正报》副总编辑,直接参加到党的新闻行列中来了。应该说,这是逸生同志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解放事业紧紧地扣在一起了。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他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工作中,不断改造思想,提高自己。“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很大冲击,什么事也做不了,但他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他从干校回到广州,为了夺回被“文革”浪费掉的时间,立即埋头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工作,他精神焕发,干劲不减当年。他所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道路。

编辑推荐

《学海苦航(逸堂四品)》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海苦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