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 编著 页数:457
内容概要
中国人口庞大,人均资源少,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差异明显。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就明确指出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五大危机。1995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列为十二大关系中的第三位。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就是讨论我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的空间关系。
《中国区域地理(第2版)》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位置及行政区城、区域特征、区域演化、区域划分、区域人口与文化、地表资源与开发、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海洋资源、区域联系与流通、城市区域分析、区域发展11章。它改变了我国区域地理传统研究的自然、经济、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门)“拼凑”的体系,在学科体系开拓创新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位置与行政区域
第一节 中国区域位置与疆域
一、区域地理位置
二、中国的疆域
三、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
三、中国行政区划现状
第二章 中国区域特征
第一节 拥有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多山国家
一、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级下降的三大阶梯地势
三、与高原隆起同时发生的差异运动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节 强盛季风环流与亚热带、温带自然环境
一、强盛而完整的季风环流
二、水热同期而复杂多变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三、夏涨冬枯且多沙善变的河川
四、古老错杂的亚热带性自然景观成分
第三节 通用汉文、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通用汉文的人口大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三、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 中国区域演化
第一节 中国地体形成
一、古老陆核
二、古生代我国北部区域构造演化
三、古生代我国南北陆体的拼接
四、我国西南区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五、中新生代我国东部沿海的构造演化
第二节 第四纪中国环境演化
一、新生代初的环境背景和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二、第四纪中国自然带的变化
第三节 全新世环境与新石器文化
一、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后的变化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
第四章 中国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一、中国自然区划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二、中国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大势
三、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四、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五、任美锷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一、中国农业区划的意义和研究过程
二、中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大势
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国农业地理区划》方案
四、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第五章 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
一、中国人口的发展
二、中国人口区域分布
三、中国人口的构成
第二节 中国民族
一、中国的民族组成
二、民族风俗的区域特征
第三节 中国汉语与汉字
一、汉语的特点?
二、汉字
第四节 中国区域文化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区域格局
二、北方区域文化
三、南方区域文化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第六章 中国地表资源与开发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丰度
二、耕地资源
三、林地和草地资源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
一、淡水资源
二、水能资源
第三节 气候资源
一、气温资源
二、大气降水与干湿资源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第五节 地表资源的农业开发
一、地表资源农业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变化
三、种植业区域开发
四、林业开发
五、畜牧业开发
六、淡水水产的开发
第六节 地表资源的工业开发
一、食品和卷烟工业
二、纺织工业
三、服装、家具、造纸等工业
第七节 地表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一、地表资源的旅游价值
二、地表资源的旅游开发
第七章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与开发
第一节 中国陆地矿产资源成因的区域特性
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的区域特征
二、中国若干重要的成矿区域类型
三、中国若干重要成矿带
四、中国若干典型超大型矿床
第二节 地下矿产的工业开发
一、钢铁工业
二、有色金属工业
三、煤炭工业
四、石油工业
五、建筑材料工业
第三节 地下资源的深加工
一、电力工业
二、化学工业
三、机械电子工业
第八章 中国海洋资源
第一节 中国海洋区域
一、海域大势
二、海洋区域
第二节 海水性质及其开发
一、海水的温度及温差发电
二、海水的盐度及化学资源开发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第三节 海水运动及海面能源
一、海流
二、潮汐
三、波浪能
四、海面能源
第四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一、我国海洋鱼类资源
二、虾蟹贝藻类资源
三、渔场和养殖海域
四、近年海洋水产业水平与构成
第五节 海陆交接带资源与开发
一、滩涂资源
二、海湾旅游
三、海上运输与港口
第六节 海洋矿产资源
一、石油和天然气
二、滨海砂矿
第九章 中国区域联系与流通
第一节 区域交通联系构成
一、交通结构
二、铁路
三、公路
四、内河航运
五、航空
六、管道
第二节 交通综合网络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和成就
二、网络通达度
三、网络骨架干线
四、网络枢纽
第三节 区域流通
一、信息流通
二、商品流通
三、区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第四节 区域交通发展前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交通的需求
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
三、沿海港口建设
四、区际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第十章 中国城市区域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
一、中国城市发展与分布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
第二节 中国城市分布与职能
一、城市等级规模与分布环境
二、城市密度与集聚区
三、城市形态区域类型
四、城市设施水平与职能组合
五、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区域中心意义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趋势
一、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二、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发展
第一节 中国区域发展问题
一、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作发展趋势
一、中国区域协作发展的必然性
二、国家行政部门提出的经济协作区
三、地方行政部门及企业自动组合的经济协作区
四、从西南四省区五方的经济技术协作看区域性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一、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二、近20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方案
三、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期望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位置与行政区域 区域的位置、规模(面积)、形状、疆界、权属(行政管理)等,是区域的基本要素。研究中国区域地理,一开始就必须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楚。 中国的地理位置,指中国在地球表层上的空间位置。区域的位置是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特定的区域相对于某一特定参照系而言。例如,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是中国在经纬度坐标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中国的海陆位置是中国在地球表层海陆体系中的相对位置,等等。中国区域地理的许多重要性质和功能,与其位置密切相关。本章仅着重讨论全国性位置及其主要影响,其他更深入的研究将在其他章节作具体的展开。 区域空间规模(面积的大小),是区域性质、功能及其开发、发展的基础。 区域空间形状,是人类社会中各区域或聚落之间相互联系的历史产物,同时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我国研究较少。实际上,区域空间形状与区域规模、区域中心地结合起来,可影响区域对外联系和安全,影响区域内部的行政管理、市场交换、交通联系等。 以国家作为特定区域,疆界与主权十分重要,而疆域的形态又是个历史产物。所以,应立足于历史地理来讨论疆域问题。 行政区域划分,这里指国家级区域下面的行政区域体系的建立,具有明确的政治意义。我国的行政区划,有丰富、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章从行政区划原则和历史分析两方面展开。第一节 中国区域位置与疆域 一、区域地理位置 (一)北半球东部的中纬度位置 从地球的南北两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地球的东西两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 中国领土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3’;最南端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5500千米。但约98%的国土位于北纬20°-50°之间,属中纬度位置。相应的气候带是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大部分国土夏暖热冬温凉,气温适宜,既不像俄罗斯和加拿大那样天寒地冻、漫长冬夜,也不像位于热带中心区的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那样高温重湿、长夏无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