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分析

出版时间:2003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春荣  页数:251  字数:20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和声学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宗技能。  和声技法对于音乐的艺术表现之所以有重大影响,是由于它有规范严密的工艺结构。多声部的同时性结合,可以形成种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色彩的和弦、和音或不谐和碰撞,各声部的继时性连缀可以形成种种不同的序进样式、声部进行以及各线条走向的种种不同关系,此外还会涉及这些技术要素跟节奏、跟织体、跟句法的相互配合关系。但正是由于精密细致的工艺结构给学生造成沉重的技术负荷,常使学生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各种细致的技术规格,顾不上斟酌总体的艺术表现性能。这个矛盾,在和声教学中由来已久。  有经验的教师强调,书面写作的技能必须建立在听觉想象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劳而无功,浪费时间。为了克服无听觉想象、。机械做题的弊端,键盘上的和声练习得到了提倡。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仅有听觉直感想象与分解性写作思维的互补,还不能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问题,细微结构与艺术表现的协调问题,还不能使学生具备协调这些关系的能力。为了磨炼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学会在分析前人成功作品的过程中领悟和声这一技法侧面跟其他各技法侧面的相互配合关系,领悟工艺结构(作为手段)如何服务于艺术表现(作为目的)。在当今作曲教学大面积误人歧途的大气候下,善于从前辈的成功作品中汲取营养,更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难得素质。名作和声分析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意义上被强调出来了。

内容概要

本书的出版,既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是教学科研的成果。本书的内容显示了:    1.对于名作引用的独立思考,力图克服他国教师片断摘取的弊端。    2.开辟和声分析的新方向,不局限于和弦辨认,序进辨认,调性辨认,而自觉地把和声分析引向与其他技法要素配合关系的探寻,引向技术结构与艺术表现协调关系的把握。    3.不仅提供了完整的谱例,节约了学生查找谱例的时间,而且提供了分析方法的范例,具体引导学生学会和声分析的新方法。    4.技术结构与审美内涵相联系相统一的和声分析新方法,对于学生的创作构思将有重要的启发,使其逐渐习惯于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和声技法手段。    本书所选用的音乐作品均出自名家笔下。因侧重于和声分析,所选谱例的规模大都属于小型曲式结构。曲目共80首,分类归为十章。编排顺序大致参照传统和声学的进程,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力求易读易懂。和声学中有些较重的内容,如和弦外音、持续音等,本书末设专章分析,但它存在于每首乐曲之中。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正三和弦、属七和弦  曲1 热闹的街道  曲2 勇敢的骑士  曲3 《钢琴变奏曲》之主题  曲4 苏格兰舞  曲5 《兰得尔舞曲》之1  曲6 德国歌曲  曲7 手摇风琴第二章 副三和弦、副和和弦  曲8 意大利古舞曲  曲9 可爱的家  曲10 老黑奴  曲11 法国古歌第三章 离调性变和弦  曲12 《前奏曲》作品28之7  曲13 致音乐  曲14 听雨  曲15 晨祷  曲16 圣母颂  曲17 异国和异国人民  曲18 侧影  曲19 《马祖卡》作品6之1的第一部分第四章 近关系转调  曲20 下江陵  曲21 我爱你  曲22 国际歌  曲23 C大调前奏曲  曲24 《奏鸣曲》作品14之2第二乐章主题  曲25 梦幻曲  曲26 甜梦  曲27 夜曲  曲28 降A大调圆舞曲  曲29 《无词歌》作品62之1  曲30 小回旋曲第五章 自然音调式和声  曲31 嘎哦丽泰  曲32 抗风沙  曲33 芜湖山歌  曲34 送大哥  曲35 花鼓调  曲36 游铁道  曲37 赶牲灵  曲38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曲39 页里麦  曲40 牡丹汗  曲41 捉迷藏  曲42 秘密第六章 自然音调式和声(续)第七章 调内变和弦第八章 同主音大小调混合变和弦第九章 远关系转调第十章 等和弦转调后记

章节摘录

  歌曲结构为带引子与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两小节的引子预示了全曲最基本的和声语汇。第一段结构方整,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均以“2+2”构成。四个乐句的终止式各不相同:a句是变格终止;b句是Ⅲ级小调正格终止;c句是属和弦半终止;d句是变格终止。四个终止式的安排与“起、承、转、合”正好相符。第一段从旋律、结构到织体等带有很强的陈述性。中段利用第一段的材料进行展开,但规模只有第一段的一半。主要对比在调性及织体写法方面,情绪较前暗淡。第三段是动力再现,规模与第一段差不多,但旋律、和声、织体比第一段有所发展,情绪激动达到高潮。最后是五小节尾声,音乐在轻柔的琶音伴奏下安静地结束。  此曲的和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歌曲旋律的调式,是带有宫调色彩的自然大调式。句尾从Ⅵ级音上行到主音的音调,具有很浓的宫调性。对于这一旋律特点,曲中较多地采用变格进行,是符合调式和声风格的,同时也是本曲终止式的基本格式。二是在调性布局方面,前后两段是主调E大调,中段转到小下属调a小调,色彩转暗,这种非传统性的调性布局及调性对比完全适合音乐内容的需要。三是在结构内部应用了丰富的离调,如向Ⅳ级、Ⅱ级、Ⅵ级和弦的离调,调性色彩有较多的变化。四是应用了多种变化和弦,除副属和弦外,还有调内变和弦中的下属变和弦——升Ⅱ级五六和弦、属变和弦——升五音属和弦以及同主音大小调混合变和弦。如果说这些变化和弦用于与民族音调相结合,能产生很好的和声表现力和音响效果,那么,此曲是一个极佳的范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和声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