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麦家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非虚构的我》是麦家对自己的人生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他将自己的身世,经历,亲人,挚友,好恶,困惑,恐惧,念想……一一如实道来,毫不躲闪。
他怀念少年时光,解密军旅生涯。谈酷刑,也谈温情,谈创作,也谈人生。
他记录曾给他感动的小人物们。中国底层社会百姓的生命哲学和尊严,虽渺小但自得其乐。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终将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读懂麦家,读懂中国。
作者简介
麦家,作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任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编剧;2008年调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电视剧本《暗算》《风语》等。作品多次获奖: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电视剧本《暗算》获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听风者》是中国大陆当代谍战影视的当家作品,影响巨大,麦家也因之被誉为“谍战之王”。
书籍目录
谈己 八大时间 善待朋友 日久弥新的感动 母爱有灵 无法潇洒 传递爱是人间最美 老师姓沈 第一次坐军车 家有“书鬼” 我的首任私家车 谈文 此文给C 卖烧豆腐的秋娘 思念索拉 李敬泽词条 《南方》作者朱文颖 书法家王冬龄 在四个城市说朱向前 谈话 文学的创新 我用大脑写作 八谈《风声》 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作家是那头可怜的“豹子” 三谈《暗算》 三谈《解密》 小说的责任 谈事 地震四记 害怕读书 当兵六说 名人的标准 谁能笑到最后 幸福就在我们身后 去罗马的路只有一条 谈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与我 博尔赫斯与庇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军艺期间,我几次看到向前接待朋友,总是邀到家中,一餐便饭,然后就默默地下棋,或者静静地聊天,持续的时间常常是整天或整夜。下棋是一种病,像吸毒一样,到手了不放可以理解,两个人聊天,你一言我一语,像下棋一样地聊,安安静静的,不谈艳情女色,不插科打诨,啁啁啾啾个一天半夜,在我看来不是在受罪,就是有强大的热情在作支撑,像谈恋爱。真正的聊天是不要热情的,只要兴致和趣味,几个人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乱侃,打打骂骂,闹闹热热。这个套路向前是不灵光的,往往几个回合下来就索然。这时候,你要么放弃自己聊天的权力,光听他说,要么就请他先走,否则他会如坐针毡。这就说到向前的又一个特点:擅长对话或发言,并不擅长聊天。 给我印象还深的是向前对衣着的考究,每次出门总是穿得笔挺,一尘不染,步子迈得周正,像个公职人员。如果穿着也是有文化的,那么我认为他接受的不是一种先进文化,起码是一种缺乏个性化的文化。作为一个文人,个性上自由散漫一些是需要,也是象征,而穿着是体现个性最直接又简单的东西,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向前楚楚衣冠,常常让初次见他的人对他敬而远之,想象他内心一定有好几把没有打开的锁。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见面他穿的样子,一件小开领衬衫,浅灰色,料子裤,上下都挺拔的,黑色的皮鞋发着闪闪烁烁的光,想好点,像是从某幢大楼出来的,想坏一些,有点像个相亲的人,站在我们中间一下把我们衬得吊儿郎当的。问题是这里不是大楼,也不是相亲的场所,所以出格的是他,不是我们。在这里,吊儿郎当不是瘪三,而是文人,是个性,是象征,是文化,是诗。虽然这一切他内部可能都有,但他的穿着把这一切都遮蔽了,抹杀了。所以,在穿着问题上,我认为向前不是个成功的人。除此外,他似乎都是成功的,当老师也好,当评论家也好,当围棋手也好,当朋友也好,当丈夫也好,当官也好。 成都 所有懒散的人都应该到成都来生活,因为这里的人都懒散得像只猫。一转眼,我在成都已居得十个年头,因为山高路远,进出耗资巨大,所以从前的朋友少有往来,十年下来落得像个孤家寡人,而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是成都的魅力。
编辑推荐
《非虚构的我》编辑推荐:《麦克阿瑟回忆录》里头有一句话: “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麦家在这本书里平缓、克制、沉静的笔调,令人感觉真实。写的是这人世里的众生相,又一一映射出他自己。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所有悲伤过往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名人推荐
麦家对自己半生的归纳和总结。语言平实,其下却有无数暗流汹涌的热情。剥落了众多粉饰和虚荣,麦家从容地审视自己和中国社会,谈酷刑,也谈人生,谈信念,也谈责任,是为“非虚构的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