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杨师群 页数:50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老三届(六七届初中)上海知青,在那动荡劫难的岁月里,由于出身在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知识分子家庭,才18岁就被迫来到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贤昌人民公社的楼梯庄)插队落户,在那原始落后的环境中消磨着懵懂无知的青春年华。先是做了两年农民,用古老的生产工具修理着地球;后抽到州歌舞团拉小提琴,为原始质朴的少数民族文艺与魔力诡谲的革命样板戏伴奏而胡混了六年;“文革”结束回到上海,分配在新华书店做了近两年的仓库保管员。在社会最底层颠沛闯荡的十年中,体验到了许多基层民众的生活感受,触摸到了一些较为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涵。总之,正是这饱经风霜的社会阅历,成为日后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深厚的学术基础资源。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23个章节,主要对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原始末期社会体制的主要差异、财产所有权法制建构的对峙、上古平民阶层与社会发展、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中英法律文化差距例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杨师群,1951年生,上海人。作为老三届初中生,曾颠沛于西南边陲原始的少数民族地区八年。恢复高考后,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后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研究员,法律史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著有《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史》、《五百年冤狱》、《大宋王朝之谜》、《中华姓氏谱一孙姓卷》、《中华姓氏谱一萧姓卷》等。主编《三千年冤狱》、《中国历代名案集成》第四编等,为《宋代司法制度》、《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主要撰稿人之一。
书籍目录
自序上古国家篇 第一章 原始末期社会体制的主要差异 一、财产所有制经济形态 二、部族共同体的权力结构 三、共同体走向与文化内质 第二章 国家产生与结构、政体诸问题 一、背景条件之多因素体系 二、国家产生道路与结构模式 三、国家政体演进与相关职能 四、经济奴役方式与性质名称 第三章 财产所有权法制建构的对峙 一、土地私有制与王有制(国有制) 二、财产私有权与等级名分 三、侵害赔偿与强权剥夺 第四章 中西方上古字宙观及相关文化 一、神话体系及其神人关系 二、宇宙观及其天人关系 三、思维总体模式的两极对立社会转型篇 第五章 上古平民阶层与社会发展 一、政治斗争的特点差异 二、经济生活与法律地位 三、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第六章 战国法家与古罗马法学家 一、“法”的各类基本问题 二、差异探源的社会分析 三、成果、影响与实质区别 第七章 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 一、核心内容之迥异 二、差别原因之探索 三、成果遗产之分析 第八章 上古至中古社会的转型兼论秦的统一 一、传统理论与转型过程 二、转型模式的实质性差异 三、有关秦统一的几个问题 四、帝国差异与历史歧路中古制度篇 第九章 中英法律文化差距例论 一、传统法律观念与王权统治 二、社会力量制衡与宪政雏形 三、司法正义与法学家阶层 第十章 封建制度及其重要方面 一、君臣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 二、限制君权及其监督机制问题 三、法制方面的其他重要歧点 第十一章 自耕农产权问题的考察 一、田租与赋役负担 二、有关法律制度的评估 三、法律传统与社会发展 第十二章 国家的税权制度比较 一、税权与禁榷权 二、差异探源与文化积淀 三、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十三章 社会教育体制之差异 一、教育结构系统的考察 二、课程内容与价值坐标 三、成果分析与深远影响工商经济篇 第十四章 两周秦汉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 一、初期地位与相关特质 二、发展旅程与运作规范 三、坎坷命运与文化遗产 第十五章 中世纪中西方社会之经济结构 一、农业经济的主体结构 二、工商业经济结构问题 三、结构差异与社会进步 第十六章 宋代工商与西欧市民阶层 一、城镇工商业成分与比重 二、工商行会与权利斗争 三、城镇工商业性质与道路 第十七章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属伪问题——该问题系统结构的中西考察 一、自由城市与雇佣劳动者 二、城市政治制度与市民斗争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开拓 第十八章 市场经济、民族国家与近代化进程——中西方社会相关问题的比较 一、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 二、王权统治与市场经济 三、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机制思想文化篇 第十九章 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差异 一、思维模式主流形态的基本特点 二、宇宙观的唯物与唯心问题 三、外在和内在超越的探索方向 四、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 第二十章 宗教信仰特质内涵比较 一、一神信仰与泛神崇拜 二、超验彼岸与世俗化倾向 三、教权抗衡与王权附庸 四、宗教精神与中西文化 第二十一章 政治经济形态与思想文化基因 一、人的地位、权利与财产权 二、人民与国家政权、经济模式 三、人性与权力运作、商品经济 第二十二章 中西法律文化的南辕北辙 一、自然法与王法 二、法律至上与刑法工具 三、法治与人治 四、大智慧与小技艺 第二十三章 知识人格与文化模式 一、自律人格与他律人格 二、灵魂、肉体对抗和心、身一体 三、独立精神和依附奴性 四、文化模式与社会走向
章节摘录
之间以协商、契约方式处理部族内部事务的文化基因,呈现一种逐渐以协商契约关系为主的文化氛围。当时富贵者开始向贫穷平民进行高利贷等的剥削,也大多采用着土地抵押等有关契约方式的办法,此后平民与贵族长达数百年的斗争,也总以重新签订契约作为结局。“在以前,‘人’的一切关系都是被概括在‘家族’关系中的,把这种社会状态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起点,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在这种新的社会秩序中,所有这些关系都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在西欧,向这种方向发展而获得的进步是显著的。”@人们于其中逐渐萌芽出有关“平等”、“权利”、“正义”等概念的思想意识,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从身份到契约”运动的进步。在中国上古社会这种家长制伦理等级型文化中,法(即“刑”)的功能主要在于如何制裁违反其等级规范者。《商君书·画策》说得明白:“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走兽,其孰能治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法的作用是塞民,禁民,罚民,所谓“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这所谓“斤斧”也就是用“刑”的工具。上古所谓“禹刑”、“汤刑”、“九刑”之类,从而产生出礼、刑结合的一种文化统治格局,它是以森严等级和残酷强制性内涵为实质的一种秩序文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跪在偶像脚下的民族是不可能走出蒙昧状态的,勇敢的自我反省是现代民族必须举行的成人礼。中国的现代性尚是一个问题,后现代更是一个问题。 ——袁伟时在一个传统里能够作出“精华”与“糟粕”的区分吗?一个已破碎的传统所留下的碎片都是那个传统身上的肉屑,只取传统留下的好肉而丢掉骨血的企图是自欺欺人的。 ——王人博有必要进行详尽深刻的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研究,让人们面对真实的中西文化旅程与中华传统的深层缺陷,而不是生活在精神梦幻之中。 ——杨师群
编辑推荐
《反思与比较: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