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俄)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 页数:388 译者:黄灿然等
Tag标签:无
前言
由于某一奇怪的原因,“诗人之死”这一说法听起来总是比“诗人之生”要更为具体些。这也许是因为,“生”和“诗人”两个词就其实际的模糊性而言,几乎是同义词。而“死”,即便是作为一个词,也和诗人自己的产品,即一首诗那样是确定的。一首诗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最后一行。一件艺术作品,无论其内容如何,它总是奔向那赋予其形式并否定再生的结局。在一首诗的最后一行之后,除文学批评外再无他物。所以,当我们阅读一位诗人时,我们是在参与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在曼德尔施塔姆这里,我们参与了两者。 一件艺术作品,总是被赋予超出其创造者生命的意义。套用一位哲学家的话来说,写诗也是一种死亡的练习。但除了纯语言的需求而外,促使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并不全然是关于他易腐的肉体的考虑,而是这样一种冲动,他欲将他的世界,即他个人的文明、他自己的非语义学的统一体中某些特定的东西留存下来。艺术与其说是更好的,不如说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存在;艺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尝试,相反,它是一种赋予现实以生气的尝试。艺术是一个寻找肉体却发现了词的灵魂。在曼德尔施塔姆这里,这些词恰好是俄语中的词。 对于灵魂来说,也许没有比这更好的居所了;俄语是一种非常富有变化的语言。具体说来,名词可以方便地被置于句尾,这一名词(或一个形容词,或一个动词)的词尾又富有性、数、格的不同变化。这一切能使任何描写获得一种知觉上的立体感,(有时)还会使这一知觉更敏锐,更深入。这种效果最好的例证,就是曼德尔施塔姆对他诗歌最主要的主题之一——时间主题的处理。 没有什么比用一种分析的方法去对待一个综合的现象更让人奇怪的了,比如,用英语去谈论一位俄国诗人。而关于曼德尔施塔姆,就是用俄语文字来评论他也绝非易事。诗是整个语言的最高结果,去分析诗无异于去放大焦点。对于曼德尔施塔姆更不能这样做,他是俄国诗歌史中的一个极其独特_的人物,而他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的焦点的密实。只有当批评家同时在心理和语言这两个层面上展开工作时,文学批评才可能是最合理的。由此看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俄语中,曼德尔施塔姆都将遇上一种从“低一层次”来的批评。
内容概要
曼德尔施塔姆是俄罗斯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编者认为,无论是他的诗还是诗论,都值得引起中国读者和诗人更严肃的关注。 本书编者的译文作了两遍校订、多次通读修改外,还增译了八篇文章,包括论维庸、论勃洛克、论索洛古勃。这样,除了使内容更丰富,也使本书达到了收录曼德尔施塔姆所有重要诗论。
作者简介
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和阿克梅派的代表性诗人。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成长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青年时代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学多年,后重返圣彼得堡攻读哲学并开始发表诗作。1934年因作一首讽刺斯大林的诗而被捕,在流放地沃罗涅日写了满满三个笔记本的诗。1937年返回莫斯科,旋即于1938年洗清运动高潮时再次被捕,同年在流放途中神秘死亡。生前出版诗集《石头》、《哀歌》、《诗》,散文集《时代的喧嚣》和评论集《论诗》。逝世后诗集包括《莫斯科笔记》和《沃罗涅日笔记》等。
书籍目录
文明的孩子(代序)/约瑟夫·布罗茨基弗朗索瓦-维庸阿克梅派之晨论交谈者论当代诗歌词与文化词的本质獾洞——纪念勃洛克十九世纪情节的诞生关于俄罗斯诗歌的通信诗歌笔记狂飙人道主义与当代萧条为索洛古勃周年纪念而作雅克出生又死去了诗人谈自己劣作之潮小说的终结时代的喧嚣巴甫洛夫斯克的音乐孩童的帝国主义暴动和法国姑娘们书柜芬兰犹太式的混乱霍夫曼和库别里克的音乐会捷尼舍夫学校谢尔盖·伊万内奇尤里·马特维伊奇爱尔福特纲领西纳尼一家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老爷皮袄……”第四篇散文论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文学风格亚美尼亚之旅(选)法国人论博物学家关于但丁的谈话《关于但丁的谈话》补遗致弗·瓦·吉皮乌斯(1908年4月19—27日)致维·伊·伊万诺夫(1909年8月13—26日)致科罗波娃同志(1928年6月25日)致安娜·阿赫玛托娃(1928年8月25日)致娜·雅·曼德尔施塔姆(1930年代)致娜·雅·曼德尔施塔姆(1936年1月1日)致娜·雅·曼德尔施塔姆(1936年1月2日)致弗·雅·哈津娜(1937年初)致科·伊·丘科夫斯基(1937年初?)致科·伊·丘科夫斯基(1937年初)译后记
章节摘录
维庸是巴黎人。他爱这座城市及其悠哉闲哉的生活。他对大自然缺乏任何柔情,甚至嘲笑大自然。15世纪的巴黎已经像一个大海,你可以游泳而永不会感到沉思,对世界别的地方浑然不觉。但在悠闲生活的无数礁石中,又是多么容易就搁浅!维庸变成杀人犯。他的命运的被动是触目惊心的。仿佛他的命运正等待被机遇施肥料,不管这机遇是善是恶。在6月5日发生的一次荒诞的街头打斗中,维庸用一块沉重的石头砸死谢尔莫耶神父。他被判处绞刑,他上诉,并得到宽仁的赦免。他开始自我放逐。他居无定所的生活终于粉碎了他的道德,导致他加入一个叫做“剑格”的犯罪团伙。他刚回巴黎,就参与一宗大劫案,打劫纳瓦尔学院,然后立即逃往昂热,并宣称这是因为一次痛苦的恋情。事实上,这使他有时间为打劫他富裕的叔叔做准备。在因巴黎劫案而躲藏时,维庸出版了《小遗嘱集》。接着是多年居无定所的游荡,其间曾在一些封建宫廷和监狱待过。1461年,维庸获路易十一世特赦,经历一次深刻的创作激动,思想和感情出现非凡的清晰度,写了他为世世代代留下的纪念碑《大遗嘱集》。1463年11月,弗朗索瓦·维庸在圣雅克路观看人家打架时被杀死。至止,我们有关他的生平的资料结束了,他黑暗的传记猝然告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孩子们继续我们的事业,将替我们道尽最重要的事情,可与此同时,父辈已被提前三代预售给了脸上有麻点的魔鬼。 这便是文学的一页。 ——《第四篇散文》 回首整个俄国文化的19世纪,那破碎的、终结的、任何人都既不敢也不应重复的世纪,我真想把世纪喊住,像喊住稳定的气候,我在其中看到了过度寒冷的统一,这寒冷将数十年焊接成了短短的一天、一夜、一个深深的冬天,在这个冬天,可怕的国家体制就像一台散发着冰之寒气的火炉。 难道,文学就是一头舔着自己爪子的熊,一场劳作后躺在书房沙发上做的沉沉的梦? ——《时代的喧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