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俄] 高尔基 页数:411 译者:余一中,董晓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国,提起高尔基,几代受过义务教育的公民都知道,他是俄国的大作家,是《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更是把他称作“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的名字是与“革命的海燕”、“列宁的挚友”等形象紧密相联的。然而在1997年之前的80年间,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高尔基曾写过《不合时宜的思想》这样一本书,异常激烈地反对过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①,尖锐地、指名道姓地批评过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政治主张呢?同样,在1988年前的苏联,也几乎没有人读过《不合时宜的思想》一书,因为这本书在苏联从来没有出版过。
内容概要
这是高尔基怀着“永远的革命者”的激情和人道主义者的良心写下的一组政论文章,它及时、客观地记录了1917—1918年间在俄国大地上发生的社会动荡,为我们深刻认识十月革命(现俄国称之为“1917年十月政变”)及其后建立的苏俄国家的性质、未来发展与最终结局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资料,它告诉人们:真正的革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水平,是须臾离不开文化发展的。
作者简介
作者:(俄国)高尔基 译者:余一中 董晓玛克西姆•高尔基(Maksim Gorky, 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译者简介:余一中,1945年生,196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起为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著有《俄罗斯文学的今天与昨天》、《俄国文学史》(与人合著)等,曾获俄罗斯文化部颁发的普希金奖章(1999年)和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2006年)。董晓,1968年生,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出站并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与中俄文学关系研究。出版专著《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圣徒抑或恶魔:涅恰耶夫其人其事》等。
书籍目录
译序不合时宜的思想附录一 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发表的其他文章附录二 高尔基致列宁的五封信
章节摘录
插图:其中一位工人写信告诉我说:“我担心,有朝一日群众将会对布尔什维主义不满,将会对最美好的未来永远失望,将会永远失去社会主义的信念,将会重新把目光全都转向过去,转向黑暗的君主制,到那时,各民族的解放事业就会死亡,就会再销声匿迹上数百年。这一天已经不远了。”“我想,会这样的,因为布尔什维主义不可能实现蒙昧群众的一切愿望,而且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这样的群众中的人们为了使地球上对社会主义和美好生活的信念不至于破灭,应当怎么办。”“文明程度稍稍高一点的工人在愚昧的群众中的处境变得非常糟糕,好像他成了自己人中的异己分子,”另一位工人这样对我说。这类抱怨愈来愈频繁,这预示着在工人阶级内部有大分裂的可能。可是另外一些工人在交谈中和来信中却这样对我说:“同志,您应当高兴才对,无产阶级胜利了呀!”我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无产阶级没有战胜任何东西,没有战胜任何人。正如过去,当警察统治牢牢地卡住无产阶级的脖子时,它没有被战胜一样;如今,当无产阶级卡住资产阶级的脖子时,资产阶级也还没有被战胜。思想是无法用肉体上的暴力手段战胜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坦率地说,我想讲的是:“在这些普遍兽性化的日子里变得更人道一些吧!”但是,我知道,没有一颗心能容得了这些话。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时做得有分寸一些,克制一些;不应当忘掉,归根结底人民会学习我们的凶狠和仇恨的…… ——《不合时宜的思想48》人们每天都在制造大量的渣滓和污物,而在这成堆的不可避免的不值钱东西的掩盖之下,美好的东西变得看不见了。应当这样活着一一让美好的东西永远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样美好的东西就会唤起无愧于人的尊严的感情、思想和行为。而如果把人放到猪圈里,却要求他成为天使,那就太愚蠢了。 ——《附录一 不合时宜的思想》
编辑推荐
《不合时宜的思想》:花城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