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这里绽放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花城出版社  作者:徐华  页数:223  

内容概要

  《青春在这里绽放:10个外来工的30年》讲述了10个最为普通平凡的生命,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的是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不平凡的是他们的故事,令人振奋和感怀;让我们敬佩和珍惜的是他们——改革开放30年来与我们的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的外来工建设者。  在你我的心底,都有一座无线电台:它能在多长时间里接收到人间万物传递来的美好、希望、快乐、鼓舞和力量的信息,您就会年轻多长时间。让青春永远在我们心里绽放!

作者简介

  徐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特区报》徐华工作室主任。因发现和报道爱心歌手丛飞、苍生大医郭春同、当代孝媳李传梅等多位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的重大典型人物而受到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长篇报告文学《丛飞震撼》和《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书籍目录

高敏:热血铸就爱心丰碑李传梅:背着婆婆来打工翁彬:传奇经历抒写壮丽人生从飞:用歌声点亮希望,用生命构筑课堂高正荣:为了别人快乐而活着刘理斌:8年打工供兄读研,8年后重拾自己大学梦庞绍青:青春在这里绽放陈淑莹:“光明天使”的别样人生王可:爱的誓言不能改变安子:从打工妹到作家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章节摘录

  高敏:热血铸就爱心丰碑  人物简介:  1966年12月9日,高敏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乡果子元村一幢低矮的茅草屋里。军人出身的父亲只讲奉献不思索取的奉献情怀和母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都给高敏以久远的影响。20多年的生活历练,使她从一名19岁的普通打工妹成长为一名用爱心与奉献感动成千上万人的“深圳最具爱心人物”、“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并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她是广东第一位无偿捐献机采成分血的女性,是深圳骨髓库成立后第一批志愿捐献骨髓者,也是至今为止全国无偿献血次数最多者。至今,从她瘦弱身躯里无偿捐献出的鲜血已经超过了12万毫升,相当于将她全身的血液抽干了20次。  人物感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们的国家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应该说,我能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幸运的。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历史进程中,我没有虚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我度过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并用爱与奉献抒写了自己无悔的人生。  从父亲作为第一批建设者来到深圳的那一天起,我就对南中国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情。1987年春天,我高中毕业踏上深圳这片土地时,就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开始我崭新的人生。我先后当过中日合资企业的流水线女工,也在毛织厂里当过纺织女工。打拼多年后,生活的波折与变迁使我先后三次离开深圳,又三度执意前往。  经历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我终于明白:人活着,就一定要有一点儿精神,一定要有一种顽强与执着。第三次返回深圳后,我为自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加人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把别人用来赚钱的工作时间全部奉献给了这份义务工作,一干就是10年。这份别人在业余时间偶尔做一做的无报酬工作,让我付出了不少,但也收获了不少——给予本身也是一种快乐。  从初来深圳打工算起,我的人生在奔波与忙碌中过去了20多年。与那些在深圳成家立业、有房有车的人相比,我有时不被人理解。的确,时至今日,我在深圳仍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虽然整天起早贪黑十分辛苦,但做的都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工作,吃住问题还要妹妹来帮助解决。不少人这样问过我:“别人当志愿者为社会无私奉献,都是在保证有一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偶然做一下,你却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这上面,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值得吗?”甚至有人说我是“傻瓜”。可我并不觉得。如果人人都为自己着想而不为社会奉献,那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温暖吗?当这个“傻瓜”,我愿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段时间的好事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这样的人。  母亲是她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我的父母虽然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母亲乐于助人、凡事先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天性和父亲只讲奉献不思索取的军人作风,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谈起自己的成长之路,高敏对父母一往情深。  1966年12月9日,高敏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乡果子元村一幢低矮的茅草屋里。这户看上去与普通农户没什么区别的农家,却有着与别家不一样的生活:男主人高连云虽然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却没干过农活,他16岁初中毕业后当了工程兵,一走就是十几年。妻子孟凡香独守着两间茅草屋,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就连她生高敏等四个孩子时,丈夫也因为部队工作忙而不肯请假回家。可孟凡香却不怪丈夫:“他是部队的人,就要守部队的规矩,怎么可能想回家就回家呢?”她无怨无悔地担起了照顾老人、养育孩子和耕田种地的生活重担。  生活,对这个独撑门户的女人,显得是那样的艰难。在高敏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总是一天到晚地忙碌,家里被她打理得干净整洁,地里的庄稼也被她照顾得连年丰收。每到农忙时节,别人家的田里都是男劳力,唯有高敏家是母亲一个人披星戴月地苦干。然而,就是这样艰难的日子,谁也听不到她喊苦叫累,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微笑。她总是这样告诉年幼的儿女们:“只有辛勤劳动,我们的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好!”  尽管母亲如此辛苦忙碌,可是邻居乡亲谁家有了困难,她总是会主动伸出援手。有一年大旱,村里有些困难人家粮食不够吃,靠向别人借粮度日。日子久了,很多人家都不愿意再借给他们。可孟凡香却始终对这些人家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有人提醒她说:“那几家已经借了很多粮,明年未必能还得起。你家孩子多粮食也不多,再把粮食借给他们,自己恐怕要挨饿了!”母亲听罢说:“我们家现在还有粮食吃,怎么能看着他们的老人孩子挨饿?”就这样,她把家里一半的口粮都借给了人家,到了春天青黄不接时,她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孩子大人便每天只能靠喝稀粥维持。  一连吃了一个多月的稀饭,孩子们受不了了,嚷着让母亲将借出去的粮食要回来。母亲一扫平日里的温和,态度严肃地说:“凡事不能只想我们自己,要多想想别人的难处!我们家虽然连吃了这么多天稀粥,可毕竟是一日三餐都有得吃,而借我们粮的那几家,每天只能吃两餐稀粥,我们怎么忍心向他们要回粮食呢?”直到秋收,那几家的经济状况也没见好转,母亲主动对人家说:“我家今年收成不错,那些粮食不用还了。”  看到那几户人家对母亲无限感激的表情,孩子们对母亲充满了敬意。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高家的四个孩子个个勤劳能干,乐于助人。高敏不满10岁时,就成了母亲的小帮手。每天放学后,别人家的孩子都跑出去玩耍,而高敏却一声不响地回家做饭喂鸡、照顾年幼的妹妹和弟弟,让在田里忙了一天的母亲回到家里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到十五六岁时,高敏在寒暑假里不仅可以顶一个壮劳力帮助母亲干农活,还会主动帮助邻居家种地和收割。就连两个妹妹和年幼的弟弟也会在忙完自家的农活时去别人家的田里帮忙。母亲为此格外高兴:“这才是我高家  的儿女!”  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她终身受益  在工程兵部队服役十几年后,高敏的父亲高连云转业到中建二局下属的北京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成了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乡亲们羡慕地对高敏姐弟说:“用不了多久,你们一家人就可以离开小山村去北京团圆享福了!”全家人对进大城市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高连云何尝不明白孩子们盼望早日进京与父亲团聚的心情。可作为一位“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老共产党员,他认为自己不能向组织提这个要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如果向往城市生活,要靠自己去奋斗,而不能让爸爸向组织提额外要求!”他还这样说服妻子:“和我一起转业进北京的人,大部分都是夫妻两地分居。让组织一下子解决这么多人的问题,难处很多,我怎么好意思开这个口?再说,在农村老家生活也没什么不好啊,花销少,自己种粮自己吃,等我干不动了,还要回去养老  呢!”  亲戚们对于高连云不想调老婆孩子进京这件事不能理解:“你人在北京,又在中央直属企业工作,应该想办法把老婆孩子的户口搞到城里,这可关系到孩子们一辈子的前程啊!”然而,无论别人怎样劝说,憨厚自律的高连云就是不肯向组织开这个口。直到退休,他妻子和4个孩子的户口一直在山东农村老家,他在退休后也返回了小村庄,与妻子儿女团聚。  对于父亲的选择,母亲没有抱怨,更没有责备。她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一辈子只知努力做事而从来没想过如何为自己和家人捞好处。她对孩子们说:“你爸爸这辈子活得有志气,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事向别人伸手,让人敬重。你们如果以后做人都能像他,我就心满意足了!”  那些年,父亲虽然名义上是在北京工作,可常年在外省承建的工程工地奔波。他随工程队转战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东等地,退休前的几年则一直在深圳承建重点工程。  母亲的勤劳友爱,父亲的严格自律,像一本无声的教材,影响教育着高敏。她说,她很感谢自己的父母,因为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与理解,她在这条奉献路上走不到今天。为了支持高敏,两位老人承担起了为女儿抚养孩子的重担,有时还会在经济上资助女儿。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之风日盛的现今,许多父母都一心指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风”,过上富裕的生活,有多少人能像高敏的父母那样,支持女儿在“甘于清贫、只求奉献”的义务奉献岗位上痴心不改?!高敏可敬,她的父母也同样可敬。  与深圳结下不解之缘  “在我老家山东那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80年代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可我却下定决心一定要来深圳。”说起与深圳20几年的不解之缘,高敏的心头洋溢着一股深沉的爱。正是这种爱,支撑着她为这座城市奉献出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全部的光与热。  1979年,高敏父亲高连云所在的中建二局一公司在深圳承建海关大楼等重点工程。那时的深圳经济特区刚开始建设,空旷的土地,稀少的人烟,一切都百废待兴。然而,高连云却在这里体验着一种特别的满足。深圳宽松的环境、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办事程序,处处体现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崭新理念。这使已经习惯于内地繁杂手续的建设者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畅快。高连云在家信里这样告诉妻子儿女:“虽然现在这里的环境还挺艰苦,但我相信,这里会以别的城  市无法相比的速度飞快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一片沃土!”  父亲在外走南闯北几十年,大半个中国都走遍了,无论在哪个大城市,他写来的家信都不过是寥寥数语,报个平安而已。如今,他的家信变得如此充满激情,这让高敏意识到:“深圳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从那一刻起,“深圳”二字在高敏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由于父亲所在工程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出色,再加上深圳高效务实、奖勤罚懒的奖励机制,他们以几天一层楼的惊人速度创造出令同行敬佩的业绩,个人也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他们的奖金收入不断增加。那年年底,父亲寄回老家的钱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母亲从邮局取回钱的时候,满脸笑容地说:“你们好好读书吧,将来考上大学,爸爸一定供得起!”  “我将来一定要到深圳发展!”上高中那一年,高敏向母亲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母亲鼓励她说:“那你就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到深圳找工作了!”于是,到深圳工作成了高敏那几年学习、的动力。然而,她就读的那所乡村中学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86年7月,高敏高中毕业时没能考上大学。她向母亲提出要去深圳,希望能在深圳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听你爸爸说,深圳需要有文化有技术的大学生,你一个高中毕业生到那里能找到什么工作呢?再说,爸爸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不会给你走后门找工作,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你能行吗?”看到母亲担心的样子,高敏态度坚决:“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不怕吃苦受累,不靠爸爸,我也照样会在深圳找到工作!”  1987年春节,父亲从深圳回到老家与妻儿团聚。听了高敏想去深圳的打算后,父亲这样对她说:“深圳是个好地方,你想去那里闯一闯这个想法没错。问题是你只有高中文凭,去那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见高敏心意已定,父亲告诉她:“在那里,不讲后门不讲关系,只讲能力与干劲!既然你执意要去深圳,那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谁也靠不上,只能靠自己!”  “爸爸放心,我会凭自己的力量在深圳找到工作!”就这样,春节过后,20岁的高敏与妹妹高萍一起随父亲来到了深圳。  2月的深圳,已是春意盎然,热情奔放的木棉花盛开在高高的树枝上,红艳艳的筋杜鹃摇曳生姿,把这座南国海滨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刚刚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这温暖如春的深圳,高敏的心情格外兴奋。她一遍又一遍地对妹妹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这么美,像画片一样!”  每天早晨,姐妹俩拿着那张父亲给的深圳地图,四处奔波找工作。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已经很多,人才市场里的招工单位对用人比较挑剔,因为一个最普通的职位,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前来应聘。这种求职局面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高敏姐妹来说,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一连十几天,她们都是早晨满怀希望而去,晚上一脸失望而归。  “咱们不在人才市场找了,到企业直接碰运气吧!”在高敏的提议下,姐妹俩开始走街串巷找企业碰运气。这一招很灵。没几天,姐妹俩都如愿以偿找到了工作:高敏当上了福田区一家中日合资的录音机生产企业流水线上的女工,而妹妹高萍则在一家宾馆当上了服务员。  这份流水线上的工作颇为辛苦,每天早晨七点半上工,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下午一直要干到七点多钟才能下班。遇到订单多时,厂里加班,高敏上完白班又要赶夜班。很多女孩受不了这份辛苦,一些人干不了几个月就辞职走了。高敏从小吃苦耐劳,练就了比同龄人更强的毅力,再加上她工作起来全情投入,用心用脑,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当同来的女工刚刚适应生产线上的工作时,她已经可以腾出手来帮助周围的同伴了。就这样,在流水线上干了不足一年,高敏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获得提升,被提拔为车间质量监督员,工资也一连涨了两级。  每个月拿到工资后,她只留下20元钱,其余的全部交给父亲寄回老家补贴家用。那时,厂里虽然有工作服,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只需交几元钱,但作为一个正值爱美年华的女孩,每月20元的零用钱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可她始终不肯突破这个数字。她要节省每一元钱,让辛苦一生的母亲在家里过得更宽裕些。  正当高敏在这家合资企业干得顺风顺水时,父亲却一脸愁容地告诉她:“家里实行包产到户了,咱家六亩责任田,都靠你妈一人照顾,可她又得了腰腿痛的毛病,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可母亲怎么一直没对我说呢?”高敏为母亲感到担心。父亲长叹了一口气:“你妈就这样,有多大的苦处,只要她自己能扛过来,她就不会告诉别人。一个多月,她的腰腿疼得受不了了,弟弟年龄小又在读书,你和妹妹都在深圳,而我单位忙根本离不开,这个秋收怎么办呢?”父亲说到这里,不再言语了。  高敏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两年来,她好不容易在深圳落下了脚,工厂领导对她很看重,已找她谈过下个月接任车间主管的事。未来正向她露出笑脸。这个时候,她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啊。可作为家中的长女,母亲生病时,她又必须担起家庭的重担。她思来想去后对父亲说:“让妹妹安心在深圳工作,我先请假回去帮妈妈!”她知道,对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生产车间来讲,她的请假与辞职没有区别,因为厂里不可能为她留那么久的岗位。那一刻,她泪流满面。对于这座寄托着她无限希望的城市,她有太多的不舍与牵挂。可是,为了母亲,她别无选择。  1989年8月,在深圳工作两年多的高敏,回到了老家。看到母亲见到风尘仆仆归来的女儿时那种既高兴又无奈的复杂表情,高敏安慰她说:“我忙完家里的事后再回深圳,厂里说不定还有我的岗位呢,你不必担心。”母亲含泪抚摸着她那张变得成熟而丰满的脸:“真是难为你这个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了!”  3个月后,当高敏帮母亲治好了病又忙完家里的农活返回深圳时,她工作了两年多的那家工厂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了。生活又将她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她茫然不知所措时,曾在一起工作的一位女工给她打来了电话:“一家毛织厂正招女工,实行计件工资,工作时间较自由,你来试试吧!”高敏当即赶去应聘。  到了那家毛织厂上班后,她才发现,这里的工作并不比工厂流水线轻松。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只有织出的毛衣多,收入才会多。为了多出产品,高敏起早贪黑地织啊织,连节假日也舍不得休息。她织出的毛衣质量好,数量也一直遥遥领先。  每月发工资时,是高敏最快乐的日子:她不但可以给母亲寄回几百元补贴家用,还可以帮助那些因为生病或家中有困难而向她求助的工友。“虽然我每天辛苦些,但因为我的付出而使亲人和有难处的工友得到资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她总是这样愉快地说起自己的感受。  然而,长期的过度疲劳也给她的身体带来了病痛。从1992年的夏天开始,高敏常感到腹部疼痛,发作起来常痛得满头冒汗。可她舍不得去医院看病花钱买药,甚至连一天病假也不肯休。终于有一天,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最后竟昏倒在车间里。当工友们将她送到医院后,医生说:“阑尾炎严重穿孔,再晚来几个小时,就可能没命了!”  紧急人院手术后,高敏在医院里依然不肯多住,刀口拆线的当天就返回工厂,并很快上工。过早的劳作再加上缺乏营养,高敏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人变得特别消瘦,最后连上下楼的力气都没有了。无奈之下,她只好回老家养病。  苦涩的婚姻长久的痛  1992年底,高敏拖着病弱的身体回到老家。母亲看到一直向家里报喜不报忧的女儿竟然病成这样,心里一阵发酸。她一日三餐为女儿做可口的饭菜,也算为在外积劳成疾的女儿作一种补偿。  在母亲的精心调理下,高敏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正当她琢磨何时重返深圳时,母亲对她说:“你已经26岁了,村里与你年龄相仿的姑娘都当妈了,你这次就算要走,也得把婚事办了之后再说!”  是啊,在外奔波这么多年,她一直没认真想过结婚嫁人的事。看到母亲焦急的神情,再看看昔日那些伙伴也都结婚生子,她只好听从母亲的安排,开始在热心人的撮合下“相亲”。  在老家果子元村,高敏的父母以为人善良厚道而有着很好的口碑,而高敏的能干与孝顺也颇得乡亲们好评,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很快,一位姓周的小伙子走进高敏的视线。从外表看,这个人条件不错,29岁,在县城国营企业工作,每月收入稳定。令高敏父亲满意的是,他的父亲是一位转业军官,他们曾是战友。

编辑推荐

  青春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指不懈的干劲、丰富的想象力和滚烫的情怀。它是生命之源勃勃生机的涌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春在这里绽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