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羊城后视镜》②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杨柳 主编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重点在于,呈现自清末到“文革”前的广州历史中一批鲜为人知的人和事。突出“以民为本”,相当部分涉及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街头巷尾的盲妹演唱、广州早期拍电影的曲折、陶陶居茶楼的爆炸案、四护士集体自杀案、越秀山庆祝会压死人的事件……这在以往的广州文史类的书中极其少见,许多史料首次披露。此外,还涉及一批在广州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如陈济棠、胡汉民、孙立人、阎锡山、程天固、南海十三郎、江孔殷,还有老市长朱光、粤剧名角靓荣、粤剧作家徐若呆、盲棋高手潘炮,以及作家巴金、“女皇”江青等等在广州所发生的故事。记录广州城的自来水、电车等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海珠桥兴建成功和爆炸后修复的经过,新一军墓园被毁灭等等。这些史料,大部分是首次整理或披露,在羊城晚报《羊城沧桑》专版刊登后,引起广州读者强列关注。此外,还涉及一批在广州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如陈济棠、胡汉民、孙立人、阎锡山、程天固、南海十三郎、江孔殷,还有老市长朱光、粤剧名角靓荣、粤剧作家徐若呆、盲棋高手潘炮,以及作家巴金、“女皇”江青等等在广州所发生的故事。记录广州城的自来水、电车等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海珠桥兴建成功和爆炸后修复的经过,新一军墓园被毁灭等等。

作者简介

杨柳,1963年生于广州。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从事新闻行业二十余年,先后在《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羊城晚报·晚会》等采编部门修炼新闻嗅觉,生命的触觉竞向着另一个方向延伸——走进广州历史斑斓的后院,在倒转的时空里解读今日。

书籍目录

序 几历沧桑说广州 老城纪事 程天同修广州城 “假凤虚凰”风波 “南天王”的大手笔 “中山舰事件”前后的李之龙 1933,推销广州 1937,“烟禁大行动” 打雀“英雄”传 戴季陶之死 广州的降温 礼尚高年循古制 落幕前的喧闹 失人心者失天下 市立医院四护士自杀案 万众瞩目的大银幕 越秀山上的喜与悲 赵老太太来羊城 这天,广州20万人剪辫 执着一生的胡汉民 胡汉民为何死在广州 珠江河上的“铁达尼”老城印记 《总理遗嘱》之谜 70年前的羊城春节 巴金心中的广州 百年黄花岗 嫦娥要对水自怜 广州的日军神社在哪?   街头黄包车 广州银幕春秋 横墟港货一条街 当铺与“君知” 梁培基在二沙岛 龙旗下的广州城 盲妹悲歌 南方大厦辉煌时 闹市,给贫民安个家 为了告慰二万多个英灵 新年总是新希望 许多名字曾被改 羊城高楼故事多 一方墓碑侵略铁证 提倡新生活必须揩油 罗明佑建“摄制场” 广九风雨 消失了的月饼粤海遗珠     粤剧快笔徐若呆 传奇“武生王”——靓荣 从广州出去的“中国影后” 符公望与广州方言诗 广陵绝响小明星 粤剧剧坛“保尔柯察金” 散尽家财为电影 我的堂叔南海十三郎 伍廷芳之死 粤剧工人运动的先驱 黎民伟拍《胭脂》榕荫茶坊 “大同”老门联 “掘墓贼”奇谭 飞机穿越海珠桥 老虎人羊城噬人 关帝在羊城 抗日童谣 广州人的奇怪故事 奇艺食法 市井叫卖 顽童恶搞“叫卖声” 市井旧闻录 西装友执烟头后记:《抢救羊城的记忆》

章节摘录

  西装友执烟头 潘成焱  加想解放前,满街“美丽牌”、“老刀牌”、“三炮台”、“鸭都拿”香烟,每包放有一张公仔纸卡,凑够十张就有奖励,还有专供女士的“三个9”,难怪大街上五彩缤纷香烟广告逼进眼球。奇陉的是,那时大多数青少年不吸烟,父母管得紧,在校也师道尊严,学生们很自律,懂得年纪轻轻叼根纸烟吞云吐雾,是被人看不起的。抗日胜利后,我看见在广州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的一座楼房外墙,画着一副乌黑得可怕的人肺,旁边一行字:想晤得肺痨,最好咪食烟。  亦有一些慢性自杀者,使广州街头出现过“执烟头”一族,有因贫穷,靠执烟头后挖出烟丝,卖给小商贩换点小钱的。一些穷孩子,三三两两专注地跟着吸烟的路人身后,等丢弃吸剩的烟尾巴,争先恐后跃上去,快者往地上一把按住,随即捡起放进腰间的小铁筒,时人称之为“扑蜢”。小商贩收“货”后,用的是一件竹木材料做成宽约20厘米、高约12厘米、摇把滚筒挤压式的小型手工“卷烟机”,把烟丝和烟纸从上轴缝隙放入,手摇把柄后,烟丝随之经中轴挤压,连同裹烟纸一起卷成纸烟卷落下,再用剪刀把烟卷两头突出的烟丝剪齐,一支二手纸烟就这样制成,卖给穷苦“烟民”。.  一也有的自称为“烟铲”的穷人,烟瘾起来上街执烟头,随便捡块小纸,将烟头撕开,把零碎的烟丝放在纸上卷起来(美其名日“针唛牌”)求旁人点火吸食。更有一些落泊的纨绔子弟(广东人形容为“二世祖”,败家仔也),穿着破旧西服,沦落街头无目的流浪。烟瘾起?时,顾不得昔日骄奢之态,急急捡拾地上的烟头,尚有余火就放进唇边猛吸,若“死火”则《点头哈腰向旁人或店铺“借火”,路人皆骂:抵“折堕”!当年还有首民谣:“西装友,执烟头,彗执到西濠口,俾人踢‘裸柚’(屁股)。”

编辑推荐

  世界上唯有三座城市,其城中心在悠悠2000多年间一直没有挪移,它们是:罗马、亚历山大、广州。所以,广州的历史是值得下重笔书写的。站在镇海楼纵观广州今古,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漫长的历史沧桑。 跟随着本书的脚步,你将对广州历史做一个回望追朔。广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巨大变化。而在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更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广州,在中国大地上、历史上,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本书用史料说话,而且大部分是首次整理或披露。题材新颖、史料翔实、故事性强,大量精美历史照片,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后记 抢救羊城的记忆杨柳  一个民族,只有透过历史的照射,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广州人也只有破解了城市历史及拼嵌出清晰的岭南文化基因图谱,洞悉自身文化的宿命,才能与祖先的行为建立起合理的呼应。  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积淀2000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悠悠2000年里,城市中心从不曾迁移的惟有罗马、亚历山大和我们的广州。这里曾是南越、南汉、南明“三朝十主”的古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显赫的始发港,沟通中外。  岭南文化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它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等迥然不同,尤其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的“厂府文化”,是原生型的世俗文化,兼具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务实性的鲜明特质。与其他地区传统的书香文化特点不同,曾被一些无知看鄙视为“岭南无文化”。其实,广东有诞生新事物的土壤。远的不说,可以从近现代史中若干“全国第”去认识自己曾有的历史地位——  铁路先驱詹天佑、飞行大家冯如、电影先驱黎北海黎民伟兄弟不必说了,还有很多领域,例如:中国长期没有体育科的设置,直至康有为1893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才开始有了体育课程。第一次在广州举办的省运会,比杭州举办的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要早25年呢。再如:早在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从广东走出去的商业奇才徐荣村,以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丝绸)夺得金银大奖。此外,第一代民族资本家、第一批留学生、第一部照相机、第一架飞船……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更是最早影响珠三角,出现了维新变法的康梁、率先走向共和的孙文等旗帜式的人物;羊城更曾成为国民党、共产党中央所在地……  作为广州的一个市民,应该以这个城市光辉的历史为荣。  广州人大步进入全新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另一方面的改变。环顾四周:连片的西关大屋被夷为平地,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字号,从中山五路星散之后黯然消失;熠熠生辉的东山别墅群,有似雾中楼台,廖仲恺先生的旧居已无影遁形;孙中山先生在其问宣誓就职非常大总统的“财厅”,蜷缩在新建的煌煌大楼膝下……小变、中变、大变,一座城市的象征应该是什么?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还是古旧的历史遗迹?高楼大厦或许可以建于此地,也可以建于彼地;但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遗迹,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它所经历的年代、它所目睹的事件、它所承载的命运,却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守护,是那些印有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那些记录城市文化高度的无法取代的特征。  看到广州新建的所谓商厦场馆之类,连美国建筑权威也感到痛心:“中国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历史城市,正在有系统地被重置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城市形态。”广州中山五路,原来多少老店,惠如楼、新华戏院、沧州腊味、艳芳照相馆之类,可以说老店一条街,广州人的情感都寄托在里面,现在居然全拆光了。老店的形成,除了其招牌商品和商业气候外,还有独特的地理因素,把老店转到远郊或赶到小街巷,等于把大树连根拔起,终使一家家老字号都倒闭了,这完全是对广州人传统感情的践踏。铲除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外国回来的“老厂州”,再到那里也只能留下失望和遗憾。以为“一拆就发”,变成了“一拆就祸”,种种情形正是对历史文化不尊重和无知所造成的。—位法国同行在中国蹲点很长一段时间,回去写了篇文章,那个标题让人感觉到个外国人对文化被破坏的心痛——《中国就是(china)“拆啦”》;  让厂州住民和他的管理者懂得自己城市的历史,是极其紧迫的任务。  我们的广州,有太多未及梳理的历史。  远的不说了,那些就交给考古学家吧。只说离我们今日的生活较近的影响最深刻的,从清末、民国,直迄改革开放前夕——这160多年,是广州乃至全中国都是变化最快也最深刻的历史,然而还有大量涉及市井民生的素材未加挖掘,有大量风土人情未曾收集整理。而见证过广州解放前后重要建设时期的人、经历过抗战的人都已八旬以上,垂垂老矣,时不我待,是到了抢救真实历史记忆的时候了!过去出版的史料,基本属于政治军事方面,如果现今还不去最大限度地补救城市文化史、平民生活史,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也一样会消失。比如,广州许多著名近代建筑,如石室、中山纪念堂、海珠桥,等等,都没有完整的史料。诸如此类,造成城市的失忆……  作为羊城传媒人,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去认识自己的任务,当然地担负着传承岭南文化的天职,让广东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不能无“根”。广州的历史,要成为融入广州住民血脉的常识,这需要靠好似流行歌曲般自然的传输与持久经常的普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她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等。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情结。  老报人杨奇、张汉青先生,老作家岑桑先生,老教授吴宏聪、黄天骥等厂州一批文化人,都很赞成报纸开设广州历史版的建议。羊城晚报的《羊城沧桑》版就这样在2005年的初夏出世。  许多人从《羊城沧桑》版里,惊喜地发现——  1.她以多元视角回望历史、求真求实还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整个国家许多史料被封存。而今天,到了抢救和复活的时候了,我们试图通过亲闻亲历亲见的事情,和“私人化的叙述风格”,让读者体味到历史的近距离感。文献中许多被遗弃的边角资料,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它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被安排在所谓正史的某个部位……过去观念预先设定什么是应当叙述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一旦被判定没有价值,就找不到自己容身之处;可是,这些“边角废料”在历史观念发生逆转时,在需要多元视觉和探求历史细节时,就会骤然身价百倍。  比如对一些人物的还原。例如胡汉民,他曾出任过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根据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建设广东。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这位长于广州、葬在广州的历史人物。《一生执着的胡汉民》一文刊发后,即有不少读者来电说,“别说年少的,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对胡氏也是不甚了了。你们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2.她努力从民生的角度来叙述广州文明史的进程,还原广州人近百年真实历史生活,了解老厂州的社会百态。  直到民国初年,厂州的城廓仍如中世纪的一座城市。人们不应忘记,先辈们为我们这个古老城市的新生,所迈出的大胆而又艰难的那一步。《民初广州开马路》,就是讲述打破广州城上千年格局时开马路期间一个个对今天仍很有启发的事件。另一篇《程天固修广州城》,说的是厂州走向现代城市格局的开拓者之一的程天固的故事。他不单是个建设者,更是个爱国者,在开发广州的时候,与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以及广州封建的遗老遗少,作了许多较量。但他昔日在广州几十年的业绩,还没有得到过宣传。  3.她不遗余力地寻找老广州的历史照片。因为瞬间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  老照片有着独立的话语,它可以与文章互为佐证。《岭南棋坛陈松顺、杨官磷争霸》稿中,一张连主人公都找不到的一张50年代的老照片,使陈松顺激动不已;《为了告慰二万多个英灵》报道中,一张从未发表过的“日俘以汗赎罪修新一军墓”的大照片,引起了广州读者的惊讶,那是作者卢洁峰辗转从外国找回来的。不但极具史料价值,而且还原“新一军公墓”的原始风貌。  可以预言,如果几十年后再看《羊城沧桑》版的文章,相信含金量一定更高。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何卓琼说,好喜欢《羊城沧桑》。喜欢它诉说的全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陈年旧事。她对诸多历史细节进行索隐钩沉,让湮没多年的重大旧闻重见天日。这些陈年旧事,就像一页一页的历史,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退休干部说,《羊城沧桑》有着鲜明的羊城特色,我虽然70多了,但对广州许多历史仍然感到陌生。年轻时只干自己的活,那能知道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底蕴呢。胡锦涛同志在瞻仰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博物馆时提到,历史能让我们温故知新,给今人以启发,避免一些失误。  我们坚信许多读者有着清醒的历史观。非常明白: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谁也不能割断历史,谁都想从历史中洞悉今日。所以,我们把《羊城沧桑》版里的精彩故事汇编,有了这两册《羊城后视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像-《羊城后视镜》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到无得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