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史铁生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可惜,不少信稿已经丢失。所幸,有了电脑以后也保存下一些。 可惜我只会打字,对电脑日新月异的功能一窍不通,以致软件几经更新后又有些信稿去向不明。所幸还有一些固守硬盘,未离未弃,许多快乐从中浮现。 可惜,有几位收信人已久疏联络,难就发表之事求其定夺,便以字母顶替实名。所幸信文无涉隐私,凡及私事亦尽删除,所选字母刻意不作对位,故均可作随笔读,认为是写给谁的都行。 信以问之——写信向朋友求问;信以问之——向信任的朋友求问;信以问之,譬如“有朋自远方来”。故取名“信与问”。
内容概要
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从未专集出版。经过作者亲自筛选,并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选取了几十封书信,近二十篇序文。这本书以为学艺术、当代文学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义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篇1或短篇4》;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书籍目录
书信 1. 给杨晓敏 2. 一封关于音乐的信 3. 给安妮·居里安Ⅰ 4. 给HDL 5. 给LR兄 6. 给柳青 7. 给陈村、吴斐 8. 给GZ兄 9. 给盲童朋友 10. 给李健鸣Ⅰ 11. 给李健鸣Ⅱ 12. 给李健鸣Ⅲ 13. 给栗山千香子 14. 给《散文·海外版》 15. 给严亭亭工 16. 给谢渊泓 17. 给安妮·居里安Ⅱ 18. 给Z兄 19. 给大爷 20. 给田壮壮 21. 给陈村 22. 给南海一中 23. 给S兄 24. 给肖瀚 25. 给严亭亭Ⅱ 26. 给严亭亭Ⅲ 27. 给姚平 28. 给陆星儿 29. 给章德宁 30. 给北大附中 31. 给立哲Ⅰ 32. 给立哲Ⅱ 33. 给阎阳生 34. 给姚育明 35. 给胡山林Ⅰ 36. 给CL 37. 给FLⅠ 38. 给严亭亭Ⅳ 39. 给FLⅡ 40. 给胡山林Ⅱ 41. 给胡山林Ⅲ序与跋 1. 《瀚海》序 2. 《姚平诗集》序 3. 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 4. 《韩春旭散文集》序 5. 《何立伟漫画集》跋 6. 《陕北知青影集》序 7. 季节的律令 8. 湘月的写作 9. 发言:郭路生印象 10. 《刘咏阁画册》序 11. 石默散文集《故土的老房子》序 12. 皮皮《儿歌》一句话序 13. 曾文寂文集《咀嚼人生》序 14. 沉默的诉说 15. 梁筠《焰火》序 16. 为潘萌书序
章节摘录
4. 给HDL HDL:你好! 一直在写那个长篇,没及时回信。现在终于写完了。是“完了”还是“完蛋了”尚不一定,但不管是什么,总可以先不想它了。 就像“完了”和“完蛋了”都由不得我一样,在写这长篇时,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更像是命一宿命,与任何主义和流派都无关。一旦早已存在于心中的那些没边没沿、混沌不清的东西要你去写它,你就几乎没法去想“应该怎么写和不应该怎么写”这样的问题了。这差不多就像恋爱,不存在“应该怎么爱和不应该怎么爱”的问题。写作和恋爱一样是宿命的,一切都早已是定局,你没写它时它已不可改变地都在那儿了,你所能做的只是聆听和跟随。你要是本事大,你就能听到的多一些,跟随得近一些,但不管你有多大本事,你与那片没边没沿的东西之间都是一个无限的距离。因此,所谓灵感、技巧、聪明和才智,勿宁都归于祈祷,像祈祷上帝给你一次机会(或者一条道路)那样。所以大作家的才能被叫做天赋。我没有天赋,或者没有足够的天赋,这不是可以埋怨的事,但安贫乐命之中似乎也听见一点什么,便作为动笔的理由。
编辑推荐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