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花城  作者:李中生  页数:195  字数:200000  

前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回首近百年,欧风关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抱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成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小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至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人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少年未必了了,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们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让我们这一块深受岭南文化滋润的土地,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2006年3月于中山大学(黄天骥,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家)

内容概要

《礼记》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或者说是一部儒学论文汇编。
本书的编写体例是篇名、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其中注释部分,由于后面有译文,所以注得比较简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郑玄的《礼记注》和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为了行文的简洁,文中所采郑《注》孔《疏》。

书籍目录

前言
学记
儒行
坊记(节选)
表记(节选)
缁衣(节选)
礼运(节选)
礼器(节选)
经解
祭义(节选)
曲礼上(节选)
檀弓下(节选)
大学
中庸
乐记
附:主要引用书目

章节摘录

学记【题解】这是一篇专门谈论教学的优秀文章。文章涉及的内容有办学兴教的意义,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成败的经验教训等等。篇中强调的尊师重教,教学相长,重视基础,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观摩切磋,独立思考,触类旁通等等道理,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①,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注释】①馊:音义均与“小”相同。闻(wen):名声。【译文】考虑问题符合法度,招求贤能的人,这样做可以有小名声,还不足以感动民众。亲近贤能的人,体恤关系疏远的人,这样做可以感动民众,还不足以化育人民。君子想要化育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一定要由教学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日①:“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释】①兑(yue):通悦。下同。【译文】玉不雕琢,不成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治理人民,都把兴教办学放在首位。《尚书•兑命》中说:“念头要始终地、经常地放在学习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①。”其此之谓乎。【注释】①前一“学”字读xiao,“教”的意思。【译文】虽然有好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好在哪里。所以,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才会知道自己知识贫乏。知道不足然后便能自我反省,知道知识贫乏然后便能奋发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自己也能收到一半成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日:“蛾子时术之①”。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术(衍):街字之误(方苞说)。【译文】古时候的教学场所,家族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国都中有学。每年都有学生入学,入学后每隔一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点读经书的能力,并辨别他们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专心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广泛地学习,以及能否尊敬老师;第七年考察学生讨论学术的水准高低,以及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通过这七年的学习就叫做学业小成。入学的第九年,能够做到触类旁通,既有独立的见解而又不违反师教,这就叫做学业大成。教育的成效如此,才可以化育人民,移风易俗,使近处的人民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民都心存向往,这就是大学教育的过程。《记》上说:“蚂蚁之子每时每刻都在街土,(时间长了就可以造成土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①,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稀不视学,遊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日:“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注释】①宵:通“小”。肆:习。肆三,指习《小雅》之《鹿鸣》、《四牡》、《皇皇者华》。②孙:通“逊”,恭顺。【译文】大学开学时,要穿白色的皮弁礼服,用菜祭奠先圣、先师,这是表示尊师重道。演习《诗经·小雅》中《鹿鸣》等三首反映君宴乐的乐章,这是引导学生树立做官入仕的志向。学生入学时,通过击鼓招集学生,打开书箱发给书籍,这是让学生以恭顺的态度对待学业。用夏、楚两种教鞭笞罚不听教育的学生,这是为了整肃校风。天子诸侯没有通过占卜举行稀祭之前,不到学校去视学考察,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容向学。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说,这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年长的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而自己不发问,这是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而不逾越等级。以上七个方面,便是教学的重要原则。《记》上说:“凡是学习,学官要先安排好学校管理的事项,学生要先树立学习的志向。”说的就是以上的情况吧。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①,不能安弦;不学傅依②,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③,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惰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④,而不反。《兑命》日:“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注释】①缦(man):琴弦。②依:比喻,比兴。③服:事。④辅:友(郝懿行说)。【译文】大学的教育按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必须有主干课程,课后必须有复习作业。不练习指法,就不能演奏美妙的乐曲,不学习广博的比兴,就不能写好诗。不学习各种杂事之礼仪,就不能很好地行礼。不喜欢所学的技艺,就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知识的学习,要积累,要练习,课后休息时要体味,要结交学友共同学习,能够这样,才能学得好并亲爱老师,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所以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反道义。《尚书·兑命》中说:“重视并恭顺地对待学业,努力学习,时刻不忘学习,学过的知识迅速地加以实践,所学就会取得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今之教者,呻其估毕①,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注释】①估(zhan):通觇,视。毕:简册。【译文】当今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并且多向学生提问来掩盖自己的空虚,匆匆忙忙地追赶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教育学生没有诚心,不能因材施教,讲授的内容错误百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反情背理。这样,学生学得不明不白而怨恨自己的老师,为难学而苦恼,又不知所学有什么用处。即使勉强修完学业,很快也就忘记了。教育的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吧。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大学的教育方法:邪念尚未萌发的时候就加以防禁,叫做预防;当学生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相互观察学习从而吸取别人的优点,叫做观摩。这四项,是促使教学兴盛的原由。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①。燕辟废其学②。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注释】①燕:亵慢。②燕辟:燕游邪僻。【译文】坏事发生了才加以禁止,就会有违教育的本意而难以战胜邪恶;就学时期已过才开始学习,就会感到辛苦而难有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而难以学好;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在一起切磋,就会学习偏狭浅薄而见识不广;结交不正派的朋友,会违背老师的教诲;闲荡邪行就会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就是致使教育失败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译文】君子既懂得促使教育兴盛的因由,又知道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做人的老师。故君子之教喻也①,道而弗牵②,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③,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释】①故:发语词,同“夫”。喻:导。②道:通“导”。③易平易。【译文】君子教导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勉励学生而不抑制他们的进取精神,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透。引导而不强牵,学生就不会有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会启发学生思考。能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这可以称得上善于引导学生。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①,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①则:同“于”。【译文】学习的人容易犯四种毛病,做教师的必须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偏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毛病,心态各有不同。了解他们的心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要发扬学生的优点而匡救学生的过失。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①,罕比而喻,可谓继志矣。【注释】①臧(zang):善。【译文】善于歌唱的人,能使人跟着他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教师如果能做到语言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妙,比喻虽少而意思明了,可算是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日:“三王四代唯其师①。”此之谓乎。【注释】①三王四代:“三王”,指夏、商、周;“四代”,夏、商、周加上虞共四代。【译文】君子知道进入学习时的深浅难易,并了解学生资质的优劣,然后才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才能做别人的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国君。从师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做君长,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记》上说:“三王四代的君主之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够慎重地选择老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①。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注释】①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的人。【译文】从师学习的过程,最难做到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会严肃地对待学习。君主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臣充当尸的时候不敢把他看作是臣;一是当臣做自己老师的时候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大学的礼规定,即使向天子讲授,老师也不面朝北,便是尊敬老师的体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①。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②。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注释】①庸:功。②说(tu6),通脱。【译文】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省力而事半功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废力而事倍功半,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树木,先从较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解劈树节坚硬处,时间长了,根干自然脱离分解。不善于提问的人恰好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就像被撞的钟,小力敲打声音就小,大力敲打声音就大,钟声从容鸣响而慢慢散其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好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译文】预先记下一些设想学生将会提问的材料,还不完全够格去做别人的老师。还必须等学生提问然后随时解说,或者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诱导解说。经过解说学生还不明白,将这一问题姑且放置不论,也是可以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①。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注释】①这三句说明学习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近。【译文】优秀铁匠的子弟一定要先学会补缀皮袍。优秀弓匠的子弟一定要先学会编制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位置正好相反,车走在前边,马驹随车而行。君子明白这三件事的道理,就可以立志向学了。古之学者比物丑类①。鼓无当于五声②,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③,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④。师无当于五服⑤,五服弗得不亲。【注释】①丑:比。比类:引以为同类。②五声:指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③五色:青、赤、黄、白、黑。④五官:泛指政府的各级官吏。⑤五服:指丧服中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古代常用丧服五服代称各种关系的亲属。【译文】古代的学者善于综合协调各种事物。鼓与五声并不相关,但五声没有鼓的节奏便不能和谐。水与五色并不相关,但五色没有水的化解而得不到鲜明。学者不相当于某一官职,但各级官吏没有学识就不能掌管好自己的职事。老师与自己的亲属无关,但五服亲属没有老师的教导,便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君子日:“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①。”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注释】①学: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彬《礼记训篡》均作“本”。【译文】君子说:“才德高的人不拘于一官之任,大的道理不只是涵盖一种事物,大的信用不须体现在文约上,把握大时机的人不要求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观察到这四方面的道理,就可以立志向学为本了。”三王祭祀河流,都先祭黄河后祭大海,一个是水流的源头,一个是水流汇聚的所在,这就叫做“务本”。

编辑推荐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部儒学著作。从《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中你可以体会到中国无愧于文明礼义之邦,体会到古代礼俗的现代意义,体会到文化的延演是无法割断的。《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相信《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礼记精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