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花城 作者:谭步云 编 页数:291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 回首近百年,欧风关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抱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 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成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 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小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至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人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少年未必了了,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们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让我们这一块深受岭南文化滋润的土地,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2006年3月于中山大学 (黄天骥,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家)
内容概要
这是为在学校里读书的青少年学生编写的一本《老子》和《庄子》的读本。 老子和庄子同时被列为道家一类的人物,从此世称“老庄”。自道教创立,他们的著述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奉为经典。本书收入了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各七十八篇,对每一篇分为题解、原文、注释和译文进行详细讲解。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书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老庄精萃》,主要收入了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各七十八篇,相信本书对青少年学习国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书籍目录
前言老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庄子 一、北冥有鱼 二、尧让天下于许由 三、朝三暮四 四、啮缺问乎王倪 五、庄周梦为胡蝶 六、养生主 七、阖将傅卫灵公大子 八、南伯子綦访孚乎商丘 九、孔子适楚 十、兀者申徒嘉 十一、鲁哀公问于仲尼 十二、阊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 十三、知天之所为 十四、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 十五、四问而四不知 十六、肩吾见狂接舆 十七、天根游于殷阳 十八、阳子居见老聃 十九、南海之帝为僬 二十、骈拇 二十一、马蹄 二十二、胠箧 二十三、在宥天下 二十四、崔瞿问于老聃 二十五、泰初有无 二十六、子贡南游于楚 二十七、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二十八、帝王之德 二十九、世之所贵道 三十、孔子西游于卫 三十一、孔子行年五十 三十二、孔子谓老聃 三十三、秋水时至 三十四、庄子钓于濮水 三十五、惠子相梁 三十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三十七、天下有至乐无有 三十八、庄子妻死 三十九、支离叔 四十、种有几 四十一、子列子问关尹 四十二、仲尼适楚 四十三、颜渊问仲尼 四十四、孔子观于吕梁 四十五、梓庆削木为鐻 四十六、工任 四十七、庄子行于山中 四十八、孔子问于桑季 四十九、庄周游于雕陵之樊 五十、温伯雪子适齐 五十一、宋元君将画图 五十二、啮缺问道 五十三、东郭子问于庄子 五十四、老聃之役 五十五、徐无鬼见魏武侯 五十六、庄子送葬 五十七、吴王浮于江 五十八、生而美者 五十九、魏莹与田侯牟 六十、柏矩学于老聃 六十一、少知问于大公调 六十二、外物不可必 六十三、庄周家贫 六十四、儒以诗礼发冢 六十五、惠子谓庄子 六十六、演门 六十七、荃者所以在鱼 六十八、寓言十九 六十九、曾子再仕 七十、众罔两问于景 七十一、子列子穷 七十二、原宪居鲁 七十三、列御寇之齐 七十四、宋人有曹商者 七十五、孔子日 七十六、庄子将死 七十七、天下之治方术者 七十八、芴漠无形
章节摘录
老子·一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一章。主要内容阐述什么是“道”以及论“道”的态度和方法。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在古汉语中,“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方法”、“规律”等。而作为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常用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通常是指“理想”、“理念”或“学术主张”。前一个“道”就是这个意思。后一个“道”是“说”的意思。②常:马王堆帛书乙本残缺,甲本作“恒”,永恒。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名,也就是道,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了”。始:初始;母:终极。二十五章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可参考。④在发现马王堆帛书本以前,这两句的标点有所不同:或在“无”后逗;或在“欲”后逗。由于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在“欲”字后多一“也”,所以证明应在“欲”后点断。徼:音jiao,边缘,边际。⑤“两者”指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这里采王弼的解释:“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 【译文】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赋予名字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天地初始并没有“名”,万物终极才有“名”。所以,常用“无欲”的态度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常用“有欲”的态度却只能观察“道”的表象。“始”和“母”同出于“玄”,但名称不同。“玄”就是极其冥然空无,那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二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二章。主要内容阐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明“圣人”首先应以“无为”的态度完善自身,以行为而不是言语推行教化。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①,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③,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④,为而不恃⑤,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倾:《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作“涅”。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盈”。传世本大概是为了避汉惠帝刘盈的讳而改为“倾”。“盈”读为“呈”,呈现。②音:根据文义应读为“喑(音yin)”,无声。马王堆帛书甲本作“意”,从心从音,表明那是得用心去倾听的声音。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参证。③圣:原作“聖”,本指听力好,引申为“出众”。“圣人”就是特别出色的人物。④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均无此句。⑤为:施加(恩泽)。恃:马王堆帛书甲本作“志”,记,记住。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就显示出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也就显示出来了。所以,有和无通过对立而产生,难和易通过对立而形成,长和短通过外形的比较显不出来,高和下通过对比呈现出来,无声和有声互相协和,前和后彼此跟随。所以“圣人”采取“无为’’的态度做事,推行“不言”的教化,万物萌生而不必让它开始。万物生长却不据为己有,施加恩惠切勿念念不忘,成功却不居功。因此,只要不居功,功绩便不会失去。 老子·三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三章。主要内容阐述开启民智有害无益。当时老子看见智者参政议政,却导致了战争、动乱、分裂,于是认为开发人的智力,犹如给人展现宝物一样,会引诱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③。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④。 【注释】 ①尚: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上”,崇尚,重视。②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可贵。③虚、实、弱、强: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虚;使……充实;使……削弱;使……强健。④治:有秩序,治理得好。与“乱”相对。 【译文】 不倚重贤才,可以使人们不争强好胜;不看重难得的财货,可以使人们不做盗贼;不显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可以使人们的心思不受扰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关键是让人们的心虑单纯,肚子吃饱,志向微弱,筋骨强健,永远让人们没有智慧,没有欲望。让那些智者不敢胡作非为。推行“无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老子·四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四章。主要内容阐述“道”的形态和作用。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③,解其纷,和其光④,同其尘,湛兮⑤,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读为“盅”,“空虚”的意思。②盈:充盈。③挫: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锉”,使锋利变不锋利。④和:相当于“平”,抑制(吴澄说)。⑤湛:隐没。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运用它却又用不完。就像深渊一般深邃,似乎是万物的宗主。它钝化锐利,摆脱纷繁,韬光养晦,混同尘土。它无形无影,似亡实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嗣,只认为它比上帝还早出现。 老子·五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五章。内容阐述谨守虚无的重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④,不如守中。 【注释】 ①刍(音chu)狗:用草编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用完随即抛弃。这里用来比喻极其卑贱。②橐龠:音tu6 yu色,古代冶铸用来加风的器械,约略相当于后世的风箱。橐:皮囊;龠:(输送风的)管子。③屈:枯竭。④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闻”。后者应是正确的。多闻:“多学”的意思。数:命数。穷:困窘。 【译文】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把万物当成草编的狗;“圣人”没有仁慈之心,把老百姓当成草编的狗。天地之间,大概就像个风箱一般吧?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便越出越多。学得再多,总有困窘的时候,所以不如不偏不倚吧。 老子·六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七章。内容阐述以退为进的策略。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长久存在。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生。因此,“圣人”使自身落在后头,反倒占尽先机,使自己置之度外,反倒可以生存,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他才能够达到自私的目的。 老子·七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八章。文章以水作比喻,强调“不争”便没有过失。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居善地②,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③,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④。 【注释】 ①几:接近。②地:卑下。《荀子·儒效篇》:“至下谓之地’。”③正:读为“政”。④尤:过失。 【译文】 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得好处却不跟万物争夺,呆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就接近“道”了。居住以卑下为善,心虑以深沉为善,交往以仁爱为善,言谈以诚实为善,执政以有秩序为善,做事以衡量能力而行为善,行动以抓住时机为善。只要不争,就没有过失。 老子·八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九章。文章强调“失”潜伏在“得”的表象之下。因此,“得”未必是好事。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①,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②,天之道。 【注释】 ①揣:从王弼说释为“磨”。②遂:有些本子作“成”。两者是同义词。 【译文】 保持并让其圆满,还不如让其结束。打磨并使之锐利,锐利却不能长期保持。金银玉帛堆满华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富贵却骄傲自大,只是自找麻烦。功成身退.是天的“道”。 老子·九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章。主要阐述“道”的具体应用,进一步阐述“无为”的重要性。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婴儿乎?涤除玄览③,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④?天门开阖⑤,能无雌乎⑥?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①“载”字如何解释,聚讼已久。有人认为读作“哉”,属于上一章最后一句的句末语气词。有一定道理。营魄:可能是“魂魄”的楚方言词形。《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遐兮。”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魄,人阴神也;魂,人阳神也。”王逸注《楚辞·大招》:“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抱一,合而为一。②专:读为“抟(音tuan)”,聚集。③玄:黑色的。览:读为“鉴”,镜子。古代的镜子用青铜铸造,得打磨光滑才能反射影像。④知:读为“智”。老子主张“去智”的治理。六十五章说:“以智治国,国之贼。”可证。⑤天门:从河上公训释解为“鼻孔”。开阎(音he):喘息呼吸。⑥无:马王堆帛书甲本残缺不全,乙本则作“为”,与一些传世本相同。根据老子崇尚“柔能克刚”的理念,作“为”是正确的。雌:雌性。指代“阴柔”。 【译文】 精神与形貌合而为一,能够不分离吗?聚集精气并且达致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清洁打磨铜镜,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不用智者吗?鼻子喘息呼吸,能够遵循阴柔原则吗?明白通达,能够自然无为吗?让万物生长、繁育,万物生长以后却不据为己有;即便做了,却不自认为尽了力;掌管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这才称得上玄妙的“德”。 老子·十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一章。文章举了一些例子说明“无”实际上存在着“有”,无非强调“无为”才是根本。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①,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②,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③,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音fu,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音wang,车轮的外框)的一条条直棍儿。毂:音gu,车轮的中心部分,中空,用来插放车轴。②埏埴:音shan zhi。埏:揉和;埴:粘土。③牖:音y6u,窗户。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同连接在一个车毂上,正因为车毂有一定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作用。把粘土揉和做成器皿,正因为器皿有一定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凿出门窗做成房子,正因为房子有一定的空间,才有了房子的作用。所以“有”体现为便利,“无”体现为作用。 老子·十一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二章。文章想要强调的是,感官的享受,物质资料的拥有都是有害的。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④,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②五音:指宫、商、角、徵(音zhi)、羽五个音阶阶名。③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爽:楚方言词,意思是“创伤”。④驰骋:纵马飞奔。畋:音tian,打猎。⑤妨:妨害。 【译文】 缤纷的五彩使人目眩,曼妙的音乐使人耳聋,食物的美味让人口感丧失;策马飞奔去打猎,使人心性狂躁;难得的财货使人行为乖戾。因此,“圣人”只求填饱肚子,而不求好看。所以抛弃后者,接受前者。 老子·十二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三章。文章阐述了自身比天下万物更值得珍惜,珍惜自身应当把自身看作有如附有大的祸患。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 【注释】 ①宠:指得到;辱,指失去。若,作为。②焦竑说应当理解为“贵身若大患”。这里为了押韵而调整语序。③这一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作:“或何口口口口口口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均比传世本容易理解。可能传世本有所残缺。 【译文】 得失都是应惊惧的,把自身看作附有大祸患是可贵的。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到是卑下的,得到应惊惧,失去也应惊惧。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又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为自身比为天下更值得珍惜,这样一来便可以把身体寄托于天下了;爱惜自身胜于爱天下任何事物,于是便可以把身体寄托于天下了。 老子·十三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四章。文章阐述“道”无色,无声,无形,因而不可言说,不可解释,也就不可诘问。 【原文】 视之不见,名日夷①。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②,名日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④,其下不昧⑤,绳绳不可名⑥,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⑦。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⑧,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⑨。 【注释】 ①夷: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微”。作“微”是正确的。②搏: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捪(音min)”。作“播”是正确的。《说文》:“捪,抚也。从手昏声。一日‘摹’也。”③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夷”。作“夷”是正确的。夷,平坦。④“其上”的前面,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有“一者”二字。显然,以下的文字是解释“混而为一”的“一”的含义的。皦:音jiao,明晰。⑤昧:昏昧。⑥绳绳:音min min,众多的样子;绵绵不绝的样子。⑦惚恍:虚无缥缈的样子。⑧古: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今”。从道家法今不法 古的理念考虑,作“今”更接近实际。有:指代地域。⑨纪:总要;总纲。
编辑推荐
老子·二 [题解]本篇选自《老子》二章。主要内容阐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明[圣人]首先应以[无为]的态度完善自身,以行为而不是言语推行教化。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北冥有鱼 [题解]本文节选自《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从一般的意义上看,[逍遥游]指无拘无束,悠闲自得。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