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广东花城 作者:蔡柏崇 页数:296
内容概要
大山里的人需要走出去;大山更需要外边的人走进来! 五个故事组成了“爱的普度”的长篇小说,书中叙述青云小学创办人高洁和她的同事,几十年面对穷山村、穷教育、穷孩子,抱一颗爱心,以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艰苦办学、关爱孩子的人生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读一读这些教育故事,体味一下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蕴藏其中“爱人如爱已”的“普度”爱心,想必能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得到感悟。 《爱的普度》一书,是由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五个中篇——《捧着一颗心来》、《前边有片林》、《传代的苦恼》、《瘠土上鲜花》、《把爱心给孩子》组成的长篇小说,叙述青云小学创办人高洁和她的同事,几十年面对穷山村、穷教育、穷孩子,抱一颗爱心,以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艰苦办学、关爱孩子的人生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读一读这些教育故事,体味一下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蕴藏其中“爱人如爱已”的“普度”爱心,想必能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得到感悟。
书籍目录
捧着一颗心来1.青云小学2.挑水路上3.捧着一颗心来4.穷孩子5.穷教育6.姜花岁月7.难忘的默契8.情随事迁9.危房下的悲哀10.宛如一首温馨诗11.青云村的梦前边有片林1.登上青云峰2.哭歌3.石径分校颂4.愿她有双翼5.成人之美6.人生两难7.桃心盒遗愿8.走出青云村9.前边有片林10.有爱情无爱情传代的苦恼1.隔阂2.妻子怀孕3.一瓢冷水4.当年心迹5.难题6.婉言忠告瘠土上鲜花1.相亲奇遇2.善待3.顺其自然4.瘠土上鲜花5.传情6.彩照把爱心给孩子1.夙愿2.菊英凋谢3.盖房梦4.平常心5.路远的关怀6.融入了亲情后记 涓涓涉溪汇成河
章节摘录
青云村坐落在粤北石灰岩山区腹地。村民走出屋门无论往哪个方向抬头望,都会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岭。村小学建在后山坡地上,连接着山麓一片林木。两座青瓦白墙课室,掩映在树阴之中,白绿分明,蔚然深秀。校园四周围着低矮石墙,墙面没抹灰泥,石棱石角露在外边。这围墙不是用来装饰,也不是用来护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把猪狗牲畜拒之园外。校门是两扇开合的门板,门楣上方有个青瓦盖的篷顶,门槛是一条长青石,简朴而庄重。 学校后山有一片大林木,校园里有一片小林木。从远处看,大林木、小林木一片苍绿,都好像连成一体了,但走近校围墙细细察看,两片林木依然让人分辨出来。后山的林木莽莽苍苍荆棘丛生,是自然造就;校园里的林木有章法布局,是人工所为。特别是校道两旁的树,多是在石地里打洞,把石头挖掘出来,然后填上泥土才种下去的。经过漫长的时光,那些早期种下的树,已长得高出屋顶,不论是高直挺拔的,还是风姿绰约的,都成了一把把供人避雨遮阳的绿伞。这里头蕴藏了多少心思?凝结了多少汗水?浓缩了多少时光?也许只有学校的创办人高洁知道。 高洁喜欢树木,对树木情有独钟,能静静地对着一棵树,一片林,久久地欣赏,怡然自得。在静寂的夜里,在静听苍穹的时候,她会听见微风在树梢上行走的声音,想像得出露水滋润柔枝嫩叶的情景。她觉得一个人好像一棵树,能从树中看到自己,知晓许多道理。譬如,什么是“根深叶茂”?什么是“知识之树”?什么是“梦想之树”?她谈起自己的感受,颇能引起师生的共鸣。高洁组织师生植树护树,几十年如一日。她熟知校园里有多少棵树,每条校道每个角落长着什么树。高洁住在学校,她的家就在课室侧边的小屋里。小屋前那几棵桐树、枫树.夏天长出阔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几乎把屋前那片小天地遮盖得不透阳光,给高洁一夏的阴凉爱抚。这也许是公道的造物主,对她几十年爱树惜树的回报吧。 青云村是个穷山村,从历史深处走过来。顺时针看,村里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逆时针看,村民的穷困,却像苍黑的大山和它的山影,总是形影不离。贫穷与落后是一对孪生子,文化教育自然低下。历史记载,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了《小学堂章程》,饬令各地办小学。当年,青云村知不知道皇帝有这么一道圣旨?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就是知道了,把圣旨背诵下来,刻在村口的石壁上,又能怎么样呢?那时候别说办小学了,就是开一间简易“蒙馆”,或者办个村社“义学”,也无能为力。这之后经过了半个世纪,山里山外不知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改了朝,又换了代,青云村与时俱进了,才于一九五三年创办小学。 这一年夏天,有两个山村教育志愿者来到青云村。他们是父女俩,粤北韶关市人。父亲高明远,是一位小学教师,高个,长脸,戴一副近视镜,穿一身中山装,说话慢条斯理,对谁都彬彬有礼。女儿高洁,芳龄十六,刚从简易师范学校毕业,身子纤纤单薄,长长的胳臂,瘦瘦的腿弯,蛋形的脸配两条短辫子,遇到开心事就眯细着笑眼,文静而端庄。父女俩是响应支援山区建设号召,志愿落户青云村的。那时候,许多人有抱负,又有一股子激情,以艰苦为荣,服务人民为乐。父女俩大概是属于这类人。两人许下一个心愿,抱着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青云村普及小学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读书。 父女两人借村民的屋子住下来,就挨家挨户家访,动员村民办小学。村民用山草盖起一座茅房,当做课室校舍;又砍来山竹扎成架子,铺上木板做成了课桌椅。父女俩用锅灰调成墨汁,将木板染黑当黑板,还剪了一块绒毛布,裹缠起来用针线缝成黑板擦。村里没有锤钟,也没有马铃铛。老铁匠送来一只断犁头,挂在课室侧边的樟树权上。 犁头发出清响,青云小学宣告开学!老师点名,学生大声回答:“到!”“到!”“到!”这一声声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回答了老师,告诉了天下:青云村有史以来第一批上学读书的孩子,已经到了教室!第一堂是语文课,教学《开学了》;第二堂是音乐课,教唱《我是一个小学生》……打从这一天开始,犁头的清响成了教学钟声,在村里鸡鸣、狗吠、人喧中,添增了书声、歌声和体育教师的哨子声。清晨,孩子们就从四面八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跳着呼唤着,高高兴兴地来上学。小操场立着旗杆,上面高高飘扬国旗,在蓝天绿树苍山映衬下,成了山村的迷人风采。青云村人耕山、打柴经过学校,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或者清脆稚嫩的歌声,就会驻足一会,心中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动,有的甚至走近课室门口,屏声弃息地往里面瞧上几眼,然后悄悄走开,一副神圣的样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