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

出版时间:2005-1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林贤治 编选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有关农村题材散文的结集,收入当代20余位作家,记叙农村情事的散文多篇。其中既有摩罗、刘亮程等广有影响的作家,也有许多近年崛起的中青年作家。本书紧紧围绕农村,饱含了作者对乡村、对故土、对自然、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蕴藏着一种痛,一种打动人心的坚实的力量,无论是否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到这些文字,都不会无动于衷。

书籍目录

序我是农民的儿子先父做闲懒人,过没钱的生活捉迷藏人畜共居的村庄城市牛哞丧乱父父子子养母小姨夫一个人是怎样烂掉的民如鸟兽父老乡亲哪里去了消失的村庄永远的暗疾杀伐之类穿过有想象力的高原南方以南:村庄有一种忧伤,比路途锦长乡村四季关于乡村黑暗的村庄烈焰的遗迹乡下纸牌北风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附录:幸亏我不是农民

章节摘录

  城市牛哞  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  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拉了一辈子车,驮了一辈子东西,立下大功劳了。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掉一辈子的困苦与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  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里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的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好在城市人已经认识到牛粪的价值。他们把雪白雪白的化肥卖给农民,又廉价从农民手中换来珍贵无比的牛粪养育花草树木。这些本该养育伟大事物的贵重养料,如今也只能育肥城市人的闲情逸致了。  P.60-63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作者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的滞重的血液,他们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他们如实写下目睹耳闻的故园的一切,自始至终,不曾以聪明人的方式利用农民的痛苦。  ——林贤治  在这些繁华而又缺乏人气的地方,我无意间窥见了列祖列宗累死在田头、栽倒在逃荒路上的人为原因,感受到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屈辱和痛苦,我因此跟城市更加隔膜。  ——摩罗  社会的贫穷被广大的穷人隐藏起来,穷人越来越远离繁华、远离闹市。把财富筑垒的城市让给富人们,这座城市不久前,还是他们庄稼地和果园,后来就变成富人的天堂了。  ——刘亮程  我鄙视一切把农村视作田园的人们,他们不能理解劳动给予身体的痛苦和重压。  ——朝阳  我不知道,这种背弃土地的“逃亡”或者说“淘金”,还将持续之久,最终会衍化成什么结局,我为之欣喜,也为之忧愁。  ——程宝林  热爱的亲人都老了,皱纹和白发,没有什么比它们能刺痛我的心。当然还有村庄的风俗和人心,他们是比当年更为陌生,比刀子更为锐利。  ——杨献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是农民的儿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一群农民的儿子,这样深情的描写自己的家乡,哪里不仅是出生成长的地方,还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归宿。读着读着,我再一次回到了那个令人忧伤的山村。
  •   尤其第一篇让人生发深有同感之叹,只可惜忘本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
  •   这是一本热烈的书,对于追求灵魂不死、精神激烈的人应该好好读读。
  •   好书90分
  •   这是一本看到农村疾苦的书,无论你是否是农民,无不被这本书震撼到.书中作者对农村的担忧,批判,对农村人的同情,像水一样流露于字里行间,触摸到读者心灵深处.我被他,她,它,深深地,无限地``````
  •   咱是农民的儿子,虽然未曾想过再去做农民,但却也从未将那里忘记。

    闲来读读此书,还不错。
  •   全面几位作家写的不错,但也稍嫌流于议论。后面的几篇有凑数之嫌
  •   这个特别的选题,不是那么吸引人,但关注之后,对各族群的宽容度会改变,尤其是受刻板教育的年青一族。
  •   序言出现断页,三四页接不上,封面还有破损
  •     几年前喜欢王小波的时候始终对他叙述的一段去农村插队的经历念念不忘。他说下到农村生活很是艰难,整天吃不饱还水土不服,但是最大的痛苦还是没有书读。每个傍晚十分,都无所事事的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的黒下去,心中寂寞而又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正被无情的时间所蚕食。这种比死亡还可怕的事情的确不是他一个人的经历,儿时的那些疼痛的记忆在读到摩罗的散文《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之后再一次复苏了,惊悸着我的痛楚神经。我得承认,我被这篇文字深深的触动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收录在林贤治先生选编的同名散文集里。除了摩罗的这篇于我心有戚戚焉的长文外,还同时收录了以《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散文集出名的刘亮程以及其他一些关于乡村的几篇散文。在书中的每篇文字的最后都有作者的简介,他们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相对于他们文字中所描述的那些关于农村的卑微的人物来说,他们现在已经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过上现在的生活并不代表他们已经遗忘了儿时的记忆,他们的心还一直的连在那片灰蒙蒙的土地上,年少时的经历总在不设防的时刻敲打着自己的心灵。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们重新拾起笔,与儿时的惨痛生活相逢,与那些已经逝去的卑微的人物相逢,与至今还在那一片片黄土地上极力为基本的生存挣扎的鲜活的生命相逢。他们的记忆都是真诚的,他们的经历都是疼痛的。那些真诚与疼痛的记忆也让我一次次的陷入了挣扎的苦痛之中。
      之所以说我对王小波描述的经历念念不忘是因为他说到了我的痛处,但是仅仅是一部分,而且坦言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高尚的一部分,因为对一个身处农村的人来说,没有书读并不能构成威胁。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早年的时候家庭相对于其他的农村孩子来说,稍微幸运,父母固执而开明,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所以尽管家中如此的艰难始终支持我读书。但是在农村的其他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幸运。摩罗在《我是农民的儿子》中讲述的那些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家乡人物都活活的生长在我的周围。可以说,一个农民的一生的经历都是固定了的,他们大都不读书,就是有部分读书的也不过是小学毕业,能识字即可,然后等到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追随那些已经在外闯荡多年的父兄辈出外打工。这也许是他们一生当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可以走到大城市,看到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奢华天香的富人生活,这些就是他们老了之后最为丰富的谈资。他们在城市大都做建筑工地上的繁重活,或者去挖煤,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而且生命没有一丝一毫的保障。他们都是用最卑贱躯体换取那一张张沾满了鲜血和汗水的零零散散的钞票。他们在城市中用他们的双手建筑着高达数十层的金壁辉煌的大厦,但是他们自己却生活在最底层之中,遭受着城市人员的责骂和白眼。但是他们都毫不在意,因为他们认为相对于永远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感觉很幸运了。一般来说,在外打工七八年之后,他们会回到家中用他们这些年的积蓄完成自己的婚姻生活,并在自己的婚礼上,好好的奢侈一番。再过几年,孩子有了,自己就安心的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和妻子的热炕头度过余生,而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孙子则重复着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亘古不变……
      在这本书中摩罗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最让我难以释怀也是最让我警醒的文字。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现在的摩罗已经是一个知名学者了,但是作为一个整日被冰冷的理性,没有血性的学术文字困守在书斋中的学者来说,他不但没有刻意的遗忘自己的农民儿子的身份,反而对那些已经走出的农村就远离自己黄土地血缘的学人进行了反思。摩罗认为那些走出农村家庭的年轻学人之所以在学术上研究大都与农村无关有表层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是学术体制原因,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是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学术前程和生计,这些学人不得不转向其他领域。深层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那些早年农村的生活记忆大都是如此的悲惨而沉重,而一个人面对自己内心中最沉重的东西总是想逃避的。所以从宽宏的角度看,这些学人尽管没有直面他们的人生,也无可指责。读着摩罗的这样文字也让我感到一阵的羞愧,也让我开始警醒自己现在的生活,反思着我生活的意义。我更觉得无法原谅自己刻意的遗忘那些疼痛记忆: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在这本散文集的前言中,林贤治先生说,在文集中,文人习惯的优越,闲适的态度是没有的,风雅是没有的,幽默也没有。但是勿庸置疑的是,这是为人生的文学。作为农人的后裔,在作者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滞重的血液,他们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几千年来的田园牧歌式的文学,在这样的真诚与疼痛的回忆文字之前轰然倒塌。诗意化的农村文学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冷漠而矫情。
      思郁
      2005-12-25书于破碎虚空
      
  •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闲来无事,一上午就跑道图书馆里去!打算消磨时间,在报刊阅览室里随手抽出一本忘了是什么名字的杂志。目录里的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是农民的儿子,世世代代的农民的儿子!”,虽然是小部分的节选,但是它让我认识了[林贤治],让我知道了这本饱含了农民的儿子的全部真情的书。作者的手笔不拘小节,从自己的真挚想法出发,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自己敢写的,作自己该做的!真正把一个农民儿子的心声大胆的吐露出来,使“不是农民的儿子”的儿子们真正了解真正的“农民的儿子”们,也使真正的“农民的儿子们”真正去了解真实的父辈们,使产生深深的共鸣!最后作者写到,他不羞于当众公布自己农民儿子的身份,但是在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原始的,与生据来的思想,却“排斥”着…… ……
  •   这是种群体意识吧。不过你自己要保重。
  •   对农村的学术研究,不一定非要是三农问题,而且我偏执的认为,三农问题只是一种行政的农村,和现实中的农村还有差距。(我比较理想化)还有,疼痛不惟农村独有,城市的疼痛不见的比它差,只是从某种符号学意义上说,农村更倾向于沉默的疼痛,这是值得探讨的。
  •   写得很好 我是城市长大的 可是却无法真正的去和农村长大的同学沟通农村的事情 因为害怕 因为逃避 贫穷是一种痛 怎么忍心去戳
  •   楼上,贫穷不是这样的吧。。。思郁呀,抽时间得好好讨论讨论。
  •   农村没那么惨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