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德肖 编 页数:399 字数:290000 译者:罗湉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 埃里克·德肖 安德烈·纪德终其一生为自己作传。成千上万页日记和小说都只围绕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它们的作者:安德烈·纪德。或许除了阿米埃尔之外,从未有人垒砌过同样的纸页丰碑。这座丰碑与其说独特不群,不如说极端寂寞。 所以此书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它只是一部以安德烈·纪德现象为主题的传记体散文。安德烈·纪德既是工作狂又是完美主义者,通过写作,他对自己那奇特而又渊博的自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他持之以恒如工作狂人,孜孜不倦如完美主义者。纪德年轻时曾写道:“我写作是为了流传百世。”在去世3年前出版的《法国诗选》序言中,纪德表示放弃这个愿望:“重要的只是瞬间……不会再有未来……再没有流传百世的可能。” 他是十九世纪的人。1914年他45岁,经历了25年写作生涯之后,主要作品皆已面世。然而二十世纪青年“时代骄子”的标签却贴到了他身上。这个称呼既荒谬又离奇,人们通常以为是马尔罗①的创新,其实却是安德烈·胡维尔的-发明。若非晚年时感到倦怠,纪德本人绝不会接受这番溢美之辞。 这是一位举世无双的自我观察者,他留下了一大堆笔记,都以自己为主题,那庞大的朋友圈(安德烈·纪德之友)仍在执著地为他添砖加瓦,为何还要再增添一部拾人牙慧之作呢? 为了这样两个原因:为什么他对自己如此感兴趣?为什么人们对他如此感兴趣? 回顾纪德的原因其实是颇具威胁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难道不存在于所有时代吗?而他将自我如此地多重化.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走向纪德就是走向自我。为什么?帕斯卡②或许要问。为什么不呢?纪德将会如此作答。
内容概要
本书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它只是一部以安德烈·纪德现象为主题的传记体散文。安德烈·纪德既是工作狂又是完美主义者,通过写作,他对自己那奇特而又渊博的自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他持之以恒如工作狂人,孜孜不倦如完美主义者。纪德年轻时曾写道:“我写作是为了流传百世。”在去世3年前出版的《法国诗选》序言中,纪德表示放弃这个愿望:“重要的只是瞬间……不会再有未来……再没有流传百世的可能。”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布尔乔亚空想家第二章 解放第三章 摆脱束缚第四章 狂热与理论第五章 消沉第六章 大师的诞生第七章 利他主义与享乐第八章 父爱第九章 在黑暗的中心第十章 苏联万岁!打倒苏联第十一章 名流和忧郁第十二章 战争岁月尾声译后记
章节摘录
生活是艺术家的第一部艺术作品?对福楼拜和马拉美来说,最好是艺术家仿佛不曾存在,只有作品算数,它可以完全代表艺术家。现在,王尔德把居斯塔夫(福楼拜)和斯蒂法尼(马拉美)从纪德的脑子里抹去了。1892年1月,安德烈在日记中写道:“艺术家不应该讲述他的生活,而应该像他叙述的那样生活。”他将遵循这一原则,却也有所突破。设计自我的那喀索斯将到自我之外去冒险。在作品内和作品外,那喀索斯将会变成利他主义者。王尔德在一场致命的赌博中败北,在纪德的心中,这位导师的影响力很快就衰落了。王尔德在各方面都挥霍无度,而纪德的挥霍只限于笔墨,他的经济头脑总是战胜享乐主义,因此他一直节衣缩食地活到老。王尔德的诡辩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苍白无力——他足已经消失几个世纪的,他的失败是符合基督教精神的——却在几个月时间里“点燃”了23岁的纪德,但纪德太理智了,不会欺骗自己一辈子。相反,至少可以说,观察一个章法有余而自然不足的罪人,促使他长时间思考。“有两种艺术家,一种回答问题,一种提出问题。”那么,他自己属于回答问题的,还是提出问题的?王尔德说:“有些作品在坐冷板凳,人们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他们,那是因为它们已经回答了人们还没有提出的问题。”这个警句强烈触动了纪德,他再也忘不了它,不断地提到它。通过爱尔兰美学家,这位“恶习的鼓吹者”的媒介作用,纪德接受了“人在否定自我中存在”这句惯用语。 尽管王尔德对一切道德败坏之举都津津乐道,当时令他遭受非难的恶习却只有同性恋,而纪德似乎对此并不知情,坚持说1891年认识王尔德时,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正是这一年,王尔德的道德问题激怒了公众。 纪德在《回忆录》中说:“我充满惊奇地听到流言,自我频繁接触王尔以来,绝对没有任何事情让我产生怀疑疑。”他从未产生任何怀疑,但是初次接触王尔德,他感到心慌意乱。1892年1月1日,爱尔兰人走了才几天,他就在于采斯的日记中写道:“我相信王尔德对我没有任何好影响。和他在一起,我失去了思考能力。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可我不能把它们理顺。”三天前,就要去探望生病的祖母的时候,他记道:“上帝,我重新回到你这里,因为我 相信,除了认识你之外,一切都是虚荣。引导我步人你光明的道路吧。我曾沿着崎岖的路行走,我知道获得的是虚假的财富。上帝,怜悯我。只有你给予的财富才是真实的财富。我希望富有,却变得贫穷……我记得过去祈祷的日子……哦,上帝,保护我不受邪恶侵袭,让我的灵魂保持骄傲……” 几天以后,他给表兄德玛莱斯特写信说:“我情愿对巴黎和文学圈的生活一无所知。我发觉要想混迹其中,又不被其侵扰和震动,得比我自己强大很多才行……过去这几天已经彻底改变了我。我又犯了童年的毛病,表达和手势都有困难。我又变得出奇地害羞和拘谨……敏捷的话语和灵活的思想来自于头脑的轻巧,操纵起来更容易也更有趣;‘取悦于人’源自一门更了不起的喜剧才能……只为‘取悦于人’而行动一次,人在道德上就堕落一次……我每天读维吉尔,钻研诗律和拉丁语法。” 绝妙的可塑性! 第三章摆脱束缚 (1892—1895) 为了逃离巴黎,悔恨不已的安德烈急急忙忙去了德国。1892年,德国是“艺术,武器和法律”的新母亲。他到蒙彼利埃时,夏尔叔叔对德国之行大加鼓励。 1892年8月他启程去慕尼黑住了三个月。在那里,他主要与艺术家交往,尽管他憎恶瓦格纳,仍然经常听他曾妻乐并且有收获:听《幽灵船》①的时候,他喜极而泣,也呈有这喜悦才能停止他的泪水。他对博物馆不屑一顾。歌德是路易领他发现的,现在他重新埋头阅读歌德的作品,随后四年始终不懈。如果说维吉尔是他一生至情所在,那么被克洛代尔②称作“庄严驴子”,被科克托③评价为“如此高大,我们只能瞻仰其脚背”的歌德就是他的榜样。 一 在巴伐利亚他阅读了伟人的《托尔卡托·塔索》。1902年,他写道:“我不仅受他的影响,还希望顺服于他。”按照一贯的严谨态度,这部作品他读了两遍。不过,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的,是他交替阅读《普罗米修斯》和《托尔卡托·塔索》。关于这次阅读,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何时不再畏惧上帝,何时产生智慧,”这次阅读事后对他的触动甚至超过了阅读尼采的著作。在对自我的思索与严肃的精神的共同作用下,纪德常常严肃认真地写下一些毫无根据的断语,比如“任何思想在发轫之初都表现得具有侵害性和亵渎性”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并不担心一小时后或者二十年后,有当今知识分子中的先行者或者佼佼者出来驳斥这些话。 然而,满怀激情地阅读歌德,并不能使他对不写作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没有时问写作,我很恼火。人活着不能只读书。”他抱怨各种思想混作一团,希望在自己能写作的时候,这些思想能自动理顺,希望通过写作迫使它们找到和谐。然而,思想的混乱或许不是坏事……混乱是因为他“总是同时看到每个思想的两面”。为什么只有两面呢?我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 总之,安德烈有一大堆计划。他从中抽出两条:一部关于禁欲主义的论著,后来成了《窄门》,一部关于享乐主义的论著,后来成了《人间食粮》——又是一个“两面”。着手写作之前,他和母亲在没完没了的通信中,就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颓废等问题发生了争执,双方的固执都非同小可,吹毛求疵的本事都令人钦佩。几个星期之后,争吵激化,安德烈发怒了,出言不恭,他受不了母亲把自己看做自私鬼:这个批评太伤害他了。“写信让我烦得没法形容!你叫我怎么说.就怎么写:别抱太多幻想.现在说和写一样叫我烦,除非这能满足我的虚荣心——我还得说,唉!我不会说话了……” 5月,他决定回巴黎,好让雅克一埃米尔·布朗什完成他的肖像,这幅肖像从冬天就开始动笔了。布朗什是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布朗什之子,社交圈里出色的画家。他回到了巴黎,但并没有回家。他住在奥德耶或者下默东,避开打扰,终于能如愿工作了……叫纪德夫人佩服一次……但很快又忘了。一回到家,纪德夫人的大宝贝就粘在高玛耶街不走,她费尽力气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决心:住在奥德耶或者下默东。于是他住进了旅店,仍然沉醉于歌德,但已经开始工作,《乌连游记》动笔了。 一个晴朗的日子,他在高玛耶街遇到了在姑母家借宿玛德莱娜。这次巧遇让他感觉幸福到了极致。根据玛德莱娜的日记,安德烈似乎又开始恳求了:“让我们结婚吧!”为了减轻这其中肉欲的成分,他可能建议实行精神结合,肉体丝毫不参与……总之是一桩形式婚姻。 7月12日,雅克一埃米尔·布朗什完成了肖像,安德烈当天就离开巴黎,先去勃艮底会见莫里斯·基佐,基佐正神秘地受到性问题的困扰,几天后纪德就同他告别了。纪德回到巴黎,见到皮埃尔·路易,路易的性困扰更为严重。在拉罗克贝纳尔,纪德把自己和《乌连游记》关在一起。一人独处,他发现自己比两个朋友病得还要厉害。禁闭在房间里,他无法真正地工作。在《如果种子不死》这本书里,他透露自己“把自个儿的魔鬼弄得筋疲力尽”,疲劳不堪,自慰不能给他带来任何东西,不过是愚蠢的想象而已。 8月15日,他总算完成了《乌连游记》的第一部分《太平洋之旅》,并决定“逃到布列塔尼去”完成写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