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高三时

出版时间:1994-10-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许旭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部中学生写中学生的长篇小说。
一群对人生懵懵懂懂、对爱情朦朦胧胧、对学业马马虎虎、对考试战战兢的准嬉皮士。
垮掉的一代,崛起的一代,可怜的一代,幸福的一代……
少男少女的心态实录,九十年代的《青春万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正是高三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高中时候对高三还是蛮期待的。就像跑800米一样,知道会很辛苦,但是也知道这东西自己擅长。期待,只是想看看会有多辛苦,成绩又会怎么样。高二时为了预热,问人借了这本书看。当时是和花季雨季放在一起比较着看的,觉得没花季那么让人喜爱。可能是他不是那么俏皮,不是那么小女儿情怀的浪漫。但是蛮奇怪的,十几年过去了,还总是记得里面那首“丹尼赠许”的诗,铜豌豆的诗社,想起许对女友不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失望。与其说这是本高三小说,倒不如说是一个还在萌芽期的文学青年沙龙。这几个年轻人之间对文学的热爱,探索与交流,对高三这个时间段灌注了一个新的意义:高三时候,投奔的不只是前途,还有理想。之所以力荐,是因为在快高三时候看到这本书,突然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会再有一样的经历呢。
  •     力荐的是过去的记忆
      
      故事真的不记得了,不过只记得当时很激动的看完
      
      还记得是暑假,至少翻看了两遍,并且断断续续开始看些别的小说
      
      但却没有读这本时的情绪
      
      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记忆,好像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碎片
      
      可能当我捡起大半的碎片,姐姐我也老了
  •     我是生活在这本书描写的地方,只不过离我们非常远,我是在汕头北区,而故事描写的是原汕头下辖的潮阳市(现在的汕头市潮南区/潮阳区)。第一次是听潮汕的讲古(评书)的,那时候还在读小学五年级,非常地向往小说描写的中学生活。小说描写的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群潮汕学生的生活。九十年代初也是汕头非常繁华的时代。
  •      这本书是从语文老师那里来的,那天老师为了动员我们这些上高三的孩子认真读书,便讲了一大堆的道理,最后还把这本书搬了出来。
       那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下课便兴致勃勃的走上讲台。
       “老师,这书能借我吗?”
       “很旧的啦,你还有看吗?”
       “当然,没关系!”
       ......
      
       放学后,班上的人都走了。
       我一个人静静的翻开这本书,深深地被吸引了,因为我也正是高三时,我很难想象原来以前的高三的时光和我们现在的出入不大,只是优良传统没继承,反而坏的却继承了。现在的城市学生有多少个会挑灯夜读呢?不要上课睡觉便是偷笑了。
       许凌云,真让人意犹未尽。从他的对高考的无视到他奋身书海。这便是成长的写照。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有着和高考不一样的梦。但那是不切实际,他最后终究明白了,高考时许多梦想成真的基石,不是大学生会被人瞧不起,即便是亲人也如此这便是社会。
       小说的情节,在接下来的几天,一直在我的潜意识中浮现,选班干,写情书,逆老师,误同学,关时事。每一件都觉得时曾相识。作者用诙谐的笔调把这书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不时看着看着就笑了,傻傻的一个人傻笑着。这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看到了自己也是如此的,也许是看到了故事的背后的道理懂事的笑了,也许......
       期间的情感更是跌宕起伏,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相识到相知,初来报道时,都有好恶,对某些同学,老师总是看不顺,总是站在对立面。然而到后来我们都彼此的了解到这些情都是来之不易。最后我们都会感谢上帝人我们认识了XXX。
       正如书后说的那样,高三的我们懵懂,我们无知,我们迷惘。我们跌跌宕宕的走到高考这独木桥才发现许多的梦都要经过它才能实现,接着也不顾一切的勇往直前走,即便是拥挤即便是危险,也得走下去。
      
  •     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那时好像读初一,刚好我的同座就叫旭文,虽然不姓许~
      凌云、李丹妮……时至今日很多名字都还印象深刻,不知道这些书里的原型现在都怎么样了,前几天突然还想起,呵呵~
      比花季雨季好看~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上初三的时候,捧读在手里有种淡淡的羡慕。它那张扬而自我的文字,是那个年代的我极力追求的。
      
      还记得许凌云,貌不惊人,却吸引了一个很出色的女生的所有注意力。他是如此的洒脱,或许身上有着作者自己的痕迹吧。
      
      与现实相映成趣的是,许凌云瞧不起姐姐,只是暨南大学的代培生,说起码也要考上中山大学云云
      
      作者考上的恰是暨大
      
      具体介绍见这里
      
      
      http://www.cat898.com/gdwxy/xuxuw/xuxuwei.htm
      
      作者简介全文如下:
      
      许旭文,男,1973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市和平镇,此后在潮阳境内兜来兜去,在四所学校里转来转去,居然也读完了五年小学,而且成绩优异;六年中学却又固定在一所学校里读来读去,严重偏科,好歹也读完了;然后便去了广州读大学,在暨面园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1993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汕头市面上广播电视局工作,现为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的记者。
      
       从小爱读书,尤其是小说,在小学二年级时便已读起了厚厚的《三国演义》,一知半解,却是很喜欢。在还不知“文学”为何物时,便幻想着有一天要写一本书。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在一些学生文选和青年读物上弄了许多污染环境的“豆腐块”,不但难成气候,而且有碍观瞻,纯粹浪费国家纸张资源,欠下人民一笔债。十八岁那年,突然激情澎湃,竟然在读高三时写起了长篇小说《正是高三时》,不务正业,严重影响了高考成绩,活该!几年后的1994年,《正是高三时》出版,此后再版几次,竟然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信件雪片般地飞来,大出意料!既开心——有那么多人在读我编的故事!又担心——浪费接班人宝贵的学习时间,再次欠下人民的债,诚惶诚恐!更觉得不好意思的是,从1994年以后,再也没有“大块”的东西出来,并非没有话要说,只是把时间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本职工作,义不容辞!但自我剖析一番,还是没有处理好工作和爱好的关系。2000年4月28日,广东文学院聘我为院外作家,吓了我一大跳,也再次点燃了我的激情,决心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在作为广东文学院作家的三年任期内,就是死撑也要弄出一部什么东西来,初定写一部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小说,但愿把欠下人民的累累血债先还掉一点点!
      
       以上就是我,一个不知怎么会混来“作家”名号的文学爱好者那白开水般的经历,乏味,唉!虽然也写过些小文章,获得过个把小奖,终究只是个人的“小气候”,不提出罢。从不去统计“发表过多少字”,或者“作品入选多少选集”,也没有什么正儿巴经的艺术追求,只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有人看,越多越好。因为文学是寂寞的,又是需要感动的,尤其在现在这个年代。好的作品能让寂寞与寂寞会面,于是再不寂寞;好的作品能让感动与感动碰撞,于是更加感动。在这个日渐凡俗的世界里,我渴望激情,而文学是最合适的方式,我已欲罢不能,也别无选择。我相信,这就是我的命运!
      
      
      又及:
      
      
      《正是高三时》在日面世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16385
      
      
      全文如下:
      
      
      本报讯(记者 申文)由中国作家许旭文创作、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翻译的长篇小说《正是高三时》日文版在日本公开出版。日本侨报出版社于2月27日举行“许旭文演讲会”,于2月28日举行了新刊发表记者会见,许旭文和千叶明等著译者参加了活动。这部作品讲解了“六四”以后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希望日本读者能藉此了解中国青年的现实。
        据了解,《正是高三时》以作者原先入读的汕头潮阳二中为原型,描述了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考学、爱情和努力的全貌。该作品从作者入读高三的1991年开始写作,经过大学时代及工作以后的修改、削减和充实,前后耗时3年有馀,写出了一组典型的中国高三学生在“六四”事件之后形成思想、感情、青春理想和人生观的过程——这批人目前正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作者许旭文1973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学部,至2005年止,在汕头担任电台记者凡12年。2000年起,曾任广东文学院院外作家3年。
        本书译者千叶明先生系外务省国际报道官,曾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任职,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备感兴趣,是日本新一代“中国通”的一员。大约20年前,千叶在北京研修时曾与中国优秀的大学生们频繁接触交流,非常想了解他们如何度过多愁善感的少年时代。后来,千叶在北京看到了《正是高三时》一书,里面描写了中国名校学生的群像,使他萌生了介绍给日本读者的念头。他希望通过这部书,能使读者了解到日中青年人共有的成长烦恼、人生情感和价值观。
        日本侨报出版社以出版中日交流的作品见长,本次推出《正是高三时》日译本,也意在加深中日国民,尤其是同世代年轻人之间的互相理解。
      
      
      广东作协于2006年纳许旭文为新会员
      
      http://www.gdzuoxie.com/zxgk/hyyl/200609300011.htm
      
      
      最后体会一下六度分隔的厉害吧
      
      http://www.ezeem.com/Forum/Read_all.asp?id=1453&no=8245135
  •     看这本书时, 还在初中,当时学业蛮重,对书中那种朦胧的感情和生活的自在特别向往了一段时间,书来来回回翻了好些遍,那本书,全家都看了 哈 好像老妈当时激励说 看许凌云多有志气 都看不起他姐姐的暨大呢 你以后也要争气。汗 果然家长和我们看书角度不一样.
      关汉卿的 那句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就是在这里记住的。班里办小报的时候,特意提出这个名字,算是缅怀了……
      不过自己高三过的非人般的生活 整天埋头做题,书和现实还是有差距滴,其实看这书就是给自己一个幻想。。。。。
      
  •   我是初一看到的这部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改变了很多,要是没有这本书,我可能不会去高中,更不会去上大学,你是潮汕人么?
  •   书中写的很精彩,现实也就一般
    我一直想知道故事里的原型现在怎么样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