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寻梦记: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出版时间:1990.1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埃及)马哈福兹  译者:李琛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代寻梦记: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从来不了解宗教史,对伊斯兰和基督都一无所知。不过看完这本书还是感觉很好。
      人们为什么这么容易遗忘,这是书里经常提到的。可是人们遗忘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共享和平与幸福,不要争当头人与统治者?我觉得不是,人们不该遗忘的,是艾德海姆与伊德里斯,盖得里和胡麻姆是亲兄弟!善与恶将永久共存,期望邪恶褪尽只剩下人间真善美是妄想。人们最应该记得的,是要记得善良是什么样子,是要记得善用自己的智慧与邪恶斗争,争取幸福。
      善良与邪恶,在人与人之间,也在每个人体内。
      
  •     这本书是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写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感觉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内容是抄袭圣经的,比如老祖父杰巴拉维我们可以看做是上帝,子孙们做什么他都能看到,他住在大房子里始终不露面;他的两个双胞胎孙子一个把另一个打死了,(圣经中 也有这个情节);里面还有 杰巴勒被财产经管人收养,后来为了他的族人抛弃了富贵的生活,举行了起义。( 杰巴勒有些像圣经里的摩西); 从先人的经历和杰巴拉维的暗示中,里法阿明白了财产、力量和威望并不意味着幸福的道理,他积极向人们宣传人们心中都有一个魔鬼,每个人都要去除自己心中的魔鬼才能幸福,他为了解救那个妓女,要娶那个女人,甘愿作出牺牲(里法阿是不是有些像圣经中的耶稣?). 我只看到这,后面还没看。作者抄袭的不是很高明,我没想通这样的书也能评上诺贝尔奖?那诺贝尔奖也一般的很。水平不是很高,还带有政治色彩。我们中国人不得也罢。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在乎外国人的诺贝尔奖。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全世界范围的华语文学奖,奖金一百万人民币。评奖要公正,不要带政治色彩。求其次,我们为什么不把矛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大力宣传?而只是宣传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跟我们中国人没关系,那些评奖的人带着有色眼镜不会评中国人的。(除非移居国外多年)
  •     这本书尚未看完,但反复思索这个问题?为什么街区里的人会得健忘症,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上代人遭受过的苦难。前三章我感觉到街区的人们把获得继承权作为幸福的最根本来源。而实际上继承权永远掌握在财产经管人的手中,为了维护他的特权,他不惜豢养头人,充当爪牙,最终一代头人被消灭,又有一位经管人出现,于是大家为了活下去,只能甘心忍受头人的迫害。贪婪和软弱是人类的本性,而这就是健忘症的根源。
      看看那些农民起义领袖,往往是穷苦出身,可当他们有了武器之后,最可怕的强盗往往就是他们。
  •     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宗教史。
      杰巴拉维,上帝。
      伊利德斯,蛇,路西法,撒旦。
      埃德海姆,亚当。他的身边夏娃,该隐,亚伯都有了。
      大房子,天国。
      
      杰巴勒,没看出来,摩西?
      
      里法阿,耶稣。有犹大,有彼得,太明显了。
      
      高西姆,先知默罕默德,这个也太明显了。
      身世,经历,信念都完全一样,连结局都一样
      
      阿拉法特,没看出来,这已经到了科学时代,人们已经忘记了上帝。
      
      宗教其实就是人类历史观价值观的总和,宗教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可是真的是在发展吗?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在重复以前的错误。上天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可我们永远在原地踏步。到底是应该等待下一个先知,还是自己去创造天国?我们每个人早就有了答案,但我们没有去做。
      
  •     拿到这本书并不知道作者很大牌,只是好奇他是一个埃及作家。。从来没看过埃及作家的书,对那个国家也很好奇,曾经的文明古国,今日怎么落得这般田地?可惜书里的故事并不是以埃及为故事背景,只是一个沙漠边上的国家,发生着一代又一代权力与金钱的故事,对权力与金钱的理解。。
      我不知道喜欢什么书的人会喜欢看这类书,每个故事都没有什么剧情,但又有些微妙的哲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寓言故事吧。。道理都大同小异,全世界原来都差不多。。
      看起来并不累,但也不会特别想去看。。就这么不知不觉地看完了。。可能获过大奖的作家的书都太深奥,我等俗人都不解深意。。呵呵,随便看看吧。。如果是以写家族的小说来说吧,肯定不如《百年孤独》,也很寓言啊。。那气场太强大了。。百看不厌。。
  •      我因纳吉布的三部曲爱上他的作品。纳吉布本人热爱科学与社会变革,这本书为他在阿拉伯世界树立声名,同时也带来无尽的麻烦。任何对社会影射的作品作家都要经历严酷的考验。读之前我以为会是一如既往丰富的现实主义故事,结果是一个简白的寓言故事。
      
       情节与人物的描述都不复杂,简单到可以讲给小孩子听。在遍布对资源、经济、社会行为研究的21世纪,这样的寓言作品,是否太过简单片面。毕竟纳吉布并不是社会学家,他是一位眼观手写的作家。所以也许我该更关注他所采取的分段式布局,其中大概有不同社会推进的考虑,特别是阿拉法特几近戛然而止的结局,把艰涩留给读者解决,那可能也是纳吉布苦痛的心境终结吧。他在阿拉法特的篇章已经说出了许多自己想说的话,给妇女们权利,用技术争取未来,只不过阿拉法特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的后继人也消失在人海中。
      
       至少看过的人会明白,纳吉布相信街区的故事,不会随着杰拉巴维祖父的去世而终结。街区的梦想和精神,也不会在麻痹和贫困中消失,一代一代的孩子里,仍旧会有艾德海姆、杰巴勒、里法阿、高西姆出现,他们被祖父感召,或生活死,但终会出现,真正鼓舞他们的,并不是杏德巨石下祖父和他仆人的鼓励,而是街区困顿的生活,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祖父,那不过是信念的引子。
  •     从作牛作马的work中解脱
      然后奔向我们的街区
      在这史诗般的story中缓缓前行
      祖父杰巴拉维的神秘
      杰巴勒、里法啊、高西姆们的名字
      在说书人的故事中不断的被传颂
      阿拉法特把街区带向了科学
      也带向的未来未知的魔法
      
      节节相扣的抗争故事
      新的年青人不断的被过去的勇者所激励
      用自己的方式获得胜利
      即使失去生命
      街区的和平和繁荣有他们的功劳
      在每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背后
      都印证着条条大道通罗马
      腐败与权利在那个年代都不可避免
      
      读完后觉得思绪乱了
      也许从书得到了寓言的真谛
      也许仍是一无所有~只是打发了闲睱的时间而已
      
      
      
  •      这本书寻觅了许久,寻到两眼茫茫,莫衷是处。它曾经由花城出版社在90年代出过,原名《时代寻梦记: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但早已无处寻觅。漓江社也出过,改名为《街魂》,但市价太高。于是,除了寻觅,只有等待。
       第一次读马哈福兹,是其著名的《开罗三部曲》。早就知道马哈福兹是现实主义的大家,同时又是阿拉伯文学的杰出代表,读完《两宫间》便就震撼不已。与同样伟大的《激流三部曲》相较,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总觉得在《家》中更多的是呐喊,口号与年轻人的激越的梦想,而在《两宫间》中,我读到了一股伟大的力量——生命的张力与叙事的力度,这一切都显示了以个伟大作家的从容与智睿。它打动了我。
       那么,《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呢?
       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 是挪威诺贝尔学院与奥斯陆的挪威读书会在二○○二年五月公布了五十四国一百位名作家选出的《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街魂》赫然在内。从那之后,我便一直在寻觅。我坚信,马哈福兹不过让我失望。果然如此。
       简介上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寓言小说。我不懂阿拉伯文化,但我知道,马哈福兹曾经因为这部被禁的小说而被人暗杀。读后,我才知道,不是因为这部作品侮辱了伊斯兰教的先知,而是因为它太深刻。马哈福兹曾说,他在这部小说中写的是文化,而我却总认为他赤裸裸地揭示了丑陋的人性,与整个人类的历史。他的深刻,令我汗颜,他的渊博,让我惊叹。
       当我读到里阿法遇害的那一章,我忽然想起了耶稣基督。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里阿法被乱石打死。而他们的教义是仁爱,是要普渡众生,又被众生所弃。有时,人是不可以被拯救的。不是迷途的羔羊太多,而是那样的灵魂太麻木,麻木得不知道什么是拯救。
       在高西姆一章,我仿佛读到了中国近代史中有名的“武装斗争”“枪杆子里出政权”。其实,什么时候不是这样呢? 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时灵魂的拯救也许不是一个上帝就可以的,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团结起来,他需要我们都奋起抗争,说到底,灵魂的拯救有时也需要现实的力量。
       然而,历史依旧往复循环,历史的悲剧总是那么相像,以致让我们感到时间就是一个空洞。究其原因,只是这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太盲目。他们安于现状,他们只要求今天,至于昨天已成往事,明天仿佛还太遥远。他们满足于街头巷尾琐碎小事,他们热衷于流言蜚语,却对真理与救赎怀恨不已。百年前,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披露国人的劣根性,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忽然明白,这劣根性,不仅我们有,其他人也有,不仅存在于过去,还贯穿于整个历史。终其原因,只一个“自私”大概就可以形容,但“自私”的缘由,大概就是“欲”吧。所以,我惊诧,我惊诧于马哈福兹对于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然而,就其人物刻画而言,有些平板,尽管个性鲜明,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大概是作者执着于他的故事与寓意吧。在这一方面,我始终觉得《红楼梦》是无可匹敌的,这让我很骄傲。
  •   人类的通病。
  •   额,结尾也和红楼梦对比了⊙﹏⊙b讲故事的确是逊色得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