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作者:林政宏 页数:164
前言
“整体观”是中医的最大特色。所谓“整体观”是指在诊治疾病时,必须考虑到人体脏腑与气血之间可能存在的互相影响,找出真正的病因,同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治疗,才能真正达到“正本清源”根治疾病的目的。 比如说,对于头痛的患者,现代医学只能针对“头痛”的症状,无论任何体质的人都是通过服用止痛药的手段来治疗,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收到显著的疗效,但通常不能治本,因而病情反反复复。 如果以中医来治疗“头痛”,则必须在“头痛”的症状之外,同时参照患者其他症状,然后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与脉象的变化来治疗。换句话说,即使同样患有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中,每个患者的病因都不会完全一样,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淤血所引起,有些人则可能是因为气虚,或是贫血,或是肝火太过于炽盛等不同因素而引起头痛。 中医的“整体观”就是根据不同体质所产生不同的病因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这种思维逻辑,最初的起源就是阴阳学说。 那么,阴阳学说到底是何方神圣?
内容概要
如果以中医来治疗“头痛”,则必须在“头痛”的症状之外,同时参照患者其他症状,然后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与脉象的变化来治疗。换句话说,即使同样患有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中,每个患者的病因都不会完全一样,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淤血所引起,有些人则可能是因为气虚,或是贫血,或是肝火太过于炽盛等不同因素而引起头痛。
作者简介
林政宏博士学历: 台湾高雄医学大学药学硕士 中国国际针灸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著作: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 《黄帝内经一学就通》 《脉诊一学就通》 《濒湖脉学一学就通》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 《针灸甲乙经一学就通》 《一目了然学方剂》 《中医养生洞悉肥胖症与高脂血症》 《99味常用中药入门》 《图解中医诊断入门》 《伤寒论一学就通》 《金匮要略一学就通》 《续99味常用中药入门》 《温病条辨一学就通》
书籍目录
第1章 阴阳学说第1节 阴阳的对立制约第2节 阴阳的互根互用第3节 阴阳的消长平衡第4节 阴阳的相互转化第5节 阴阳失调的类型一、“阳偏胜”二、“阴偏胜”三、病证同症状不同的解释四、对疑难杂证的解释五、虚热转为兼有实热与虚热的病证六、实热转为兼有实热与虚热的病证七、虚寒转为兼有实寒和虚寒的病证八、虚寒转为兼有实寒和虚寒的病证第6节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第7节 阴阳俱衰第8节 亡阴与亡阳第9节 实例说明第2章 五行学说第1节 木、火、土、金、水的特性第2节 五行学说的相生与相克第3节 五行学说的相乘与相侮第4节 五行学说的五脏传变第3章 气血津液失常第1节 气的失常第2节 血的失常第3节 津液的失常第4节 气与血的功能失调第4章 病因学说第1节 六淫的特点一、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二、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三、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四、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五、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六、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第2节 七情的特点第3节 饮食与劳逸的特点第4节 痰饮和淤血的特点一、痰饮二、淤血第5章 藏象学说、病机学说第1节 肝脏一、肝脏的生理特点二、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肝脏常见的病证第2节 心脏一、心脏的生理特点二、心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三、心脏常见的病证第3节 脾脏一、脾脏的生理特点二、脾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脾脏常见的病证第4节 肺脏一、肺脏的生理特点二、肺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肺脏常见的病证第5节 肾脏一、肾脏的生理特点二、肾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肾脏常见的病证第6节 六腑的生理特点第6章 内生五邪第1节 内风(风气内动、肝风内动)第2节 内寒(寒从中生)第3节 内湿(湿浊内生)第4节 内燥(津伤化燥)第5节 内火(火热内生)
章节摘录
根据阴阳学说,当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时会导致人体发生病变。然而,当人生病之后,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却不会完全相同,这种现象说明.每种病证所引起阴阳失调的类型必定也不会完全一致。 比如,有些患者具有畏寒肢冷、手脚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等症状特点;有些患者具有身体高热、口干舌燥等症状特点;有些患者具有四肢水肿、脘腹胀满等症状特点,这些不同的病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 古人根据这些病证的差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之后发现,导致人体生病的每种病证都具有一定的原因。换句话说.不管病证如何复杂,都可以根据临床的症状特点来推断其致病的原因。 在现代医学成形之前,2000年前的人类已经可以根据人体的症状表现以及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归纳出引发人体生病的病因为:六淫(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七情(人体情绪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房室所伤与外伤和虫兽伤等因素,这些理论就称为“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的形成,是古人结合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逻辑思维,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所累积而成的理论经验,具有十分严谨与客观的内涵,并不是凭空捏造、随意揣测而来的,即使在现代医学盛行的今天,在中医理论的环节中,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