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湖南少儿 作者:杜仙洲 页数:11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远自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用“筑土构木”的原始方法,就地取材建造房屋,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建筑遗址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实物例证。此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筑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古时期。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由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建筑用的天然材料也是丰富多样的,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可供开采的岩石。但在使用石器和青铜工具的时代,石材的开采加工是很困难的。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发现木材不仅容易采伐,而且是一种既坚韧又易加工的理想材料。因此,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们就习惯于以木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对于木结构的性能和优点有了充分的认识,觉得木结构房屋便于就地取材,而且容易建造,并能满足生活和生产上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具有十分广泛的适应性,于是,用木材构筑房屋便逐渐形成一种传统。 几千年来,中国的建筑,大至宫殿、庙宇,小至商店、民居,尽管规模不同,质量有别,但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一直沿着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方向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在世界古代建筑中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发展到明清时期,经过不断地继承与革新,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施工方法,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改善和提高,工艺质量日趋精湛,建筑体系益臻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最后一页。 建筑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因此,建筑文化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讲也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基本形式、特点与成就,将有助于青少年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对于传承建筑文化、进一步做好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后记 中国的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五千年的文明,无论截取哪一段,都那么浓墨重彩。都那么惊心动魄,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就我自己说,今年已经99岁了。在这几乎一个世纪中,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同年出生的小孩,眼下都是老人。都该退休了。他们曾经茁壮成长,也曾饱受风霜,有着各自的回忆和各自的历史。 回想自己的一生,不但经历了新中国,还经历了旧中国。开始上学的光景还历历在目。六七岁的时候开始上私塾,读的是《四书》《诗经》。后来跟着父亲到平邑。进学堂学算术和语文。中学是在山东省第六中学读的。中学毕业后,考上北大。读大学那阵。我很用功,好好地学了四年。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开始写文章(最开始写的是《北宋的差役和雇役》)。从此历史学成为我毕生研究的课题。 中国史,应该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发展史、科技发展史、思想哲学史和在这些大课题笼罩下的枝枝杈杈。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都栖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一辈子了,都有些心得和经验,说出来或许对社会、对年轻人有所帮助。上世纪30年代,那时我还年轻,与友人一起办了个专门给农村小学教师看的刊物,效果很好。后来因为战乱,被迫停刊。为此,我一直想给年轻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可又一直没有机会。 湖南出版集团想给年轻人和中小学生出一套书,邀请了很多老学者、大学者参加写作,他们找到了我。我看到了他们开出的书目,都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题目。我觉得这很好。因为。我们太需要了解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了,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历史与现实社会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实就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在今天这个兴旺发达的国体上再创辉煌历史,我们虽然有责任,可今后真正出力的却是青年人。 我已经是近百岁的人了。虽然想学孔老夫子说的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自己还能干什么呢?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希望年轻人多受教育,希望孩子们多读书。 湖南出版集团出版的这套书,每本虽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识分子的心得,应该是用精华哺育后生了。我呼吁我的老朋友、老同事都为这套书尽些力。我更希望湖南出版集团把这套书印得物美价廉,不仅让城市的年轻人能读到,更要照顾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穷孩子。我相信这些孩子是有志气的。他们都是今后国家的栋梁。他们不仅需要改善物质生活,更需要社会给他们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此之际,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尽些绵薄之力,让后代了解伟大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爱国素质,我们感到很欣慰! 何兹全 2009年11月
内容概要
这本《杜仙洲谈中国古代建筑》由杜仙洲所著,我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基本形式、特点与成就,将有助于青少年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对于传承建筑文化、进一步做好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杜仙洲谈中国古代建筑》适合青少年阅读。
作者简介
杜仙洲,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194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42年始,任华北建设总署、北平市工务局文韧整理工程处技术员、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技士。1949年始,历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文献组编审员,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师,文化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学会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古建筑勘察设计和研究工作,整理编辑北平庙宇调查资料300多处,主持重修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太原晋祠鱼沼飞梁的修缮设计,担任泉州开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宫等修缮工程技术指导,率队勘查晋东南古建筑,发现若干早期建筑建构。率队普查陕西、青海、甘肃、福建四省古建筑,在福建泰宁甘露岩发现南宋时期木构建筑,在青海乐都县发现瞿昙寺明代木构建筑。先后受聘为山海关长城、居庸关长城、黄崖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十三陵、颐和园、恭王府、泉州开元寺、海南三亚南山寺等重大国家文物修缮工程技术负责人及顾问:天津市文化街改建工程委员会顾问、贵州省文物保护顾问。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明式彩画图集》《义县奉国寺研究报告》《山西永乐宫研究报告》《青海乐都瞿昙寺研究报告》《中国古建筑概论》《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古建筑技术史》《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清式彩画图集》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原始社会晚期(约5万年前—前4000)
第二节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前476,夏—商—西周—春秋)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475—1840)
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木结构建筑
第二节 均衡对称布局
第三节 实用美观的艺术形象
第四节 古代建筑的抗震性能
第五节 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节 完整的木构架系统
第二节 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第四节 艳丽多变的建筑色彩
第五节 独具魅力的园林
第六节 规制有序的城市布局
第四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战国、秦、汉(前475—公元220)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265—589)
第三节 隋、唐、五代(581—960)
第四节 辽、宋、金(9116—1234)
第五节 元、明、清(1271—1840)
章节摘录
战国后期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和水利工程等。 不久秦亡汉兴,经过400多年,汉被魏、蜀、吴三国所代替。西汉与东汉曾先后建设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汉末曹操又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城。而文献描述的长安,其宫苑建筑的壮丽,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及其他遗物相印证,说明汉朝建筑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如当时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同时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出现了砖券结构,宫殿遗址中所发现的各种瓦、下水管以及墓葬中所使用的大块空心砖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制陶业的技术水平。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到汉朝时已经基本形成了。 从晋朝的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为止的316年问,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斗争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晋初黄河流域战争频繁,破坏了农业生产。但长江流域保持比较稳定的局面,生产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时期的建筑有不少新的发展。都城规划的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并设立规制整齐的东西市。新兴的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的繁荣发展,是这一时期建筑历史中的另一重要特点,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这些辉煌作品是当时匠师们在中国原有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一定的外来因素而创造的艺术精品,同时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建筑。 隋朝统一全国后,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之后千余年间中国南北地区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影响到后几代都城地址的选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工程史上所创造的一项伟大业绩。隋朝的都城大兴城依据详密的规划进行建设,它规模宏大、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这些都超越了前代都城。唐朝又继续经营,将其改名为长安,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唐朝由于文化、艺术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扩大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许多内陆与沿海城市的繁荣。这时期的建筑等级制度更为详密。遗存下来的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是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其中的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不但显示了唐代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最高峰,也证明了中国建筑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了。 宋朝最初和契丹族的辽国对峙于华北的北部,到公元12世纪初,女真族的金国灭辽,进而压迫宋朝退到淮河以南,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宋朝依然居于先进地位。宋朝开垦“圩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闸堰塘陂等水利灌溉工程,龙骨水车和水磨等手工业技术及测量仪器等都有许多改进,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相当活跃,中等城市的数量比以前增多,市民生活水平随着提高。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为了适应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需要,废除了汉以来都城采用的封闭式坊里制度,这是一项巨大的改革。在桥梁建筑方面,出现了大跨度的木构拱桥(虹桥)。在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口上所建的万安桥,就采用了“筏形基础”,有效地解决了潮水冲刷的问题,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成就。这个时期建筑群的布局和形象出现了若干新手法,建筑风格趋向于柔和绚丽。装修、彩画和家具经过改进已基本定型,室内布置也开辟了新途径。这时期的木、砖、石结构有了不少新发展,并制定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公元12世纪初编写的《营造法式》,就是总结这些经验的一部杰出的著作。因此,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并影响了元、明、清三朝的建筑。 契丹族的辽国地处北部边疆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内地交流比较频繁。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辽国曾借用汉族工匠的技术力量修建了若干城市、宫殿以及寺、塔等宗教建筑。因此,辽一般建筑的结构与风格,在初期仍保持着唐代的传统。而中期以后,在受宋代建筑影响的同时,辽国建筑又有不少创造性的发展。与南宋同时期的金国则融合了辽、宋的建筑传统,在建筑结构手法和艺术风格上又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为后来元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元朝的都城——大都,就是北京的前身,也是令马可·波罗无比赞叹的汗八里(即大汗城)。这时,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很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的传统建筑布局上进行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呈现出若干新的气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