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玛丽·罗琦  译者:王祖哲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看来,死与泛舟湖海实在相去不远。你大部分时间仰卧于床榻。大脑关了开关。肉身开始瘫软。没有很新的事儿发生,也没有什么事儿指望你去办。如果我去泛舟,我就更喜欢那舟是考察船,上面的乘客仍然把一天的很多时间打发在仰面而卧上,心里空空如也,但也帮着科学家搞研究项目。这些考察船把乘客带往人所不知、想也想不到的地方,为乘客提供做事的机会,否则他们就做不成那种事了。我猜,身为一具尸体,也是这么回事。你能够做某种新鲜有趣的事儿,某种有用的事儿,那干嘛要成天躺着呢?每一项发展起来的外科手术,从心脏移植到变性手术,尸体都与外科医生如影随形,以其独特的沉静和分裂的风度创造着历史。两千年来,有的是情愿的,有的是不知情的,尸体被牵扯进了最大胆的科学探索、最怪异的事业。尸体帮助测试法国的第一个断头台,这是取代把人吊死的“人道”举措。在列宁遗体防腐工作者的实验室里,尸体帮助测试最新的技术。在国会听证会上,尸体也在场(在文件上),帮助为强制使用安全带提供证据。尸体还乘坐太空梭呢(好吧,那是尸块),尸体帮助田纳西的研究生揭示人体自燃现象,尸体还钉在巴黎的一个实验室里测试“都灵裹尸布”是真是假。为了取得它们的经历,这些尸体同意接受刀劈斧剁。尸体被肢解,被剖开,被重新布置。但事情是这样:它们并不忍受什么。尸体是我们的超级英雄:身受火炙,它们不退缩;从高楼掉落,跟汽车一同撞进墙壁,它们不吭声。你可以朝它们开枪,或者开一艘快艇撞它们的腿,这不会让它们恼恨。它们的脑袋可以搬走,却无害处。它们能同时呆在六个地方。我把它们视为超人::浪费这些力量之物,不用尸体来改善人类,那是多大的遗憾啊。本书写的是人死之后的非凡业绩。有人在生时的贡献早被人遗忘,却在书页和刊物中永垂不朽。我家墙上挂着一本挂历,来自费城医学院的穆特博物馆。十月份的那幅照片,是一张人皮,上面有箭头和裂口;医生想用它搞清楚,纵向或者横向撕裂皮肤,怎么才不容易撕裂。在我看来,死后能够在穆特博物馆展示一番,或者给弄成个骨架子放在医学院的教室里,就好像为公园捐钱买了一把长条椅子一样,是一件可以做的好事儿,有点永垂不朽的意思。这本书写的事情,有时奇怪,常常令人震惊,总是引人入胜,都是尸体所作所为。仅仅仰面躺着,这倒没有什么错处。即便是躺着,腐烂过程也有趣,我们将会看到。你作为尸体,却有其他的方式来打发日子。搀和一把科学,在艺术展上露露脸,或者给一棵树当肥料。这是一些选择方式,可供你沉思一番。死亡。死亡不见得乏味。有人与我不同调,他们觉得,除了把死人埋了或者烧了,其他的事情全都不敬。我猜,写死人的事也不敬。许多人会觉得本书无礼。他们会说,关于死,没什么好乐的。哎呀,但是有好乐的啊。死是荒谬的,你会发现那是你最傻的处境。你的肢体松松垮垮,互不协调。你的嘴半张着。死,难看、有味儿,难为情;关于死,没什么倒霉的事好做。这本书写的不是正在死的那种死。死,撒手人寰那当口的死,令人悲伤,刻骨铭心。失去你爱的人,或者你自己就要完了,这没有什么好玩的。这本书写的是已经死了的状况,是无名无姓、藏在幕后的死。我见过的尸体并不叫人压抑,不叫人撕心裂肺,也不叫人反感。它们看上去蛮可爱,心思也善良,有时候还悲伤,时不时地也逗乐。有的漂亮,有的丑怪。有的穿着汗裤,有的赤身裸体。有的裂成碎块,有的是囫囵的。我全不认识他们。某次实验,如果涉及的是我认识或者喜欢的某个人,无论那多么有趣或者重要,我都不想看。(不多的几个人,如冉恩•韦德,在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主持解剖学尸体捐献项目,真见过这种实验。他告诉我,若干年前,一个女人,他丈夫愿意把自己的尸体献给大学,她问能不能观看解剖。韦德温柔地说不能。)我有此感觉,不是因为我去看就不敬,就不对,而是因为我在感情上无法把尸体和才离世的那个人分开。亲人的遗体不仅仅是尸体,那是活人的栖身之所。那是一个焦点,一个容器,在感情看来,它如今是空了。用作科学研究的尸体总是陌生人的。让我跟你讲讲我看到的第一具尸体。我当时三十六岁,尸体八十一。那是我母亲的。我此刻注意到我用的是所有格“我母亲的”,好像是说,那个遗体属于我母亲,而非那个尸体就是我母亲。我妈妈从来不是尸体;没有人曾经是尸体。你是一个人,然后你停止是一个人,一具尸体占了你的位置。我母亲走了。那具尸体是她的空壳。或者说,在我看来事情似乎就是如此。那是一个炎热的九月上午。殡仪馆告诉我和我兄弟瑞普,在牧师来超度之前大约一小时,要到场。我们以为有些文件要填写。殡仪员把我们领进一个昏暗而寂静的大房间,帷帘重重,冷气森森。房间的一头是一口棺材;这里是停尸间嘛,没啥好奇怪的。我兄弟和我局促地站在那儿。殡仪员清了清嗓子,把目光转向那口棺材。我以为我们应该认得出它,因为我们在前一天选了这口棺材,也付了账,但我们没认出。最后,那人走过来,朝棺材那边做了个手势,微微弯一下身子,那姿势宛如侍者为食客引座一般。在那儿,从他张开的手掌上方望过去,是我母亲的脸。我没想到这一幕。我们不曾要求瞻仰遗容,悼念活动用的是封起来的棺材。看看就看看吧。他们给她洗过头,把头发弄成波浪形,还给化了妆。他们的活儿干得不错,但我觉得他们这是强买强卖,好比我们要求的是大体洗洗车,他们却得寸进尺,把她收拾得无微不至。嗨,我想说,我们没让他们干这个;但是,我当然啥也没说。死亡让我们无可奈何,只好讲礼貌。或者说,几乎总是陌生人。有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事儿:一个研究解剖学的学生认出了解剖室里的一具尸体。“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我遇到过两次这样的事儿,”休•帕特森(Hugh Patterson)说,此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办葬礼的告诉我们,我们有一个小时和她呆在一块儿,然后他就悄悄退去了。瑞普看了我一眼。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你跟一个死人有啥好玩的?妈妈缠绵病榻为时已久。我们伤心也伤过了,哭也哭过了,也说过妈妈好走。事情好像是服务员给你端来一块你不想吃的饼。我觉得,转身离开,粗鄙无礼;他们毕竟已经把麻烦事儿都给预备下了。我们凑近那棺材,好就近看看。我把手放在她的额头上,部分地是表示一份亲情吧,部分地是想知道死人摸上去是个什么感觉。她的肌肤很凉,是金属或者玻璃的那种凉。当时的一个星期之前,妈妈还在读《河谷新闻》,做上面的填字游戏。据我所知,在最近的四十五年,她天天上午做填字游戏。有时候在医院里,我爬上床和她一块儿琢磨怎么填字。她一直卧床,填字是她能够做、也乐意做的最后几件事中的一件。我看了看瑞普。我们娘儿仨要不要最后一次一块儿做填字游戏?瑞普出去从汽车里拿来纸。我们伏在棺材上,把提示大声读出来。此时此刻,我不禁嚎啕。那个星期,是一些小事叫我伤怀:在收拾妈妈的衣柜之际,我们找到了她在宾戈游戏里赢的筹码;从她的冰箱里清空了十四包她亲自包起来的鸡肉,每一包上面都贴着标签,工工整整地写着“鸡肉”。然后是填字游戏。看她的尸体,感觉奇怪,但不真的伤心。那不是她。过去的一年,我发现我最难适应的事情,不是我见过的那些尸体,而是要求我讲讲我的这本书的那些人的反应。你在写书的时候,大家想为你高兴高兴;他们想说出某种悦耳之词。一本写死尸的书,是谈话中的下坡道。写一篇和尸体有关的文章,那没有问题;但是,写整整一本书,写死人,那就在你的人格上插了一面红色的警示旗。我们知道玛丽神神道道,但我们现在搞不明白,你说,她是不是正常。去年夏天,在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图书馆里,在借书台那儿,我体验到了那一刻,把写一本关于尸体的书是个什么光景,做了归纳。一个小伙子正在计算机上看我名下的借书记录:《尸体防腐的原理与实践》、《死亡化学》、《枪伤》。他看了看我眼下要登记的书:《第九届斯塔普撞车会议论文集》。他一言未发,但他何须说什么。一切尽在他那一瞥之间。在我登记一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希望他们问一下。为什么你想看这本书?你在寻思些什么事儿呢?你是干什么的?他们从来不问,我就有口难开了。但是,我现在要告诉你。我是一个好奇心重的人。像所有记者一样,我喜欢窥视隐私。我写我觉得引人入胜的那些东西。我一般是写游记。我旅游是为了逃避司空见惯的寻常之事。我逃避的时间越长,我走得就越远。到我发现我自己第三次身在南极洲的时候,我开始搜寻近在手边的东西。我开始在裂缝之间寻找奇异之域。科学就是这么一片境地。牵扯尸体的科学,特别奇异而奇怪;以其令人反感的方式,它也魅力十足。过去一年我走过的地方,不像南极洲那么漂亮;但是,我希望,那些地方奇异而有趣,值得与你分享。

内容概要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玛丽•罗琦(Mary Roach) 译者:王祖哲玛丽•罗琦(Mary Roach),1959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卫斯理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现为自由作家,《美国国家地理》、《新科学家》、《连线》的专栏撰稿人,《美国科学与自然写作年度选2011年卷》主编,2012年获得哈佛世俗协会颁发的拉什迪奖,同年还被Maximum Fun.org授予科学调查特别奖。迄今已有五本科普畅销书问世,风格幽默搞怪,可称为当代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已出版作品:《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见鬼,科学推倒来世》Spook: Science Tackles the Afterlife《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打包去火星》Packing for Mars: The Curious Science of Life in the Void《消化道历险记》Gulp: Adventures on the Alimentary

书籍目录

导言 第1章人头可怕,浪费不得 在死人头上练习手术 第2章解剖之罪 盗尸与其他肮脏的故事 第3章死后生活 人体腐烂与防腐 第4章死人开车 人体车祸测试与冲击忍受力研究 第5章黑匣子之外 乘客遗体讲述坠机故事 第6章死尸参军 与子弹和炸弹有关的棘手伦理问题 第7章神圣的尸体 十字架实验 第8章怎么知道你死没死 心脏跳动的尸体、活埋以及科学研究灵魂 第9章头掉了碗大个疤 斩首、复活与人头移植 第10章把我吃了 人肉入药与人肉饺子 第11章烧成灰,沤成肥 以及办理后事的其他方法 第12章作者的遗体 她捐不捐? 鸣谢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2章解剖之罪 盗尸与其他肮脏的故事 自从德国作曲家帕黑尔贝尔(Pachelbel)的卡农被用在一种织物柔顺剂的广告中,时光冉冉有年岁了;这曲子再次响起,在我听起来却纯净、甜美而哀伤。选它当哀乐很合适,这曲子又经典又有效果。随着音乐响起,聚在一起的这些男男女女(在此时此地)都变得沉默而凝重。 在鲜花和蜡烛之间,却令人瞩目地缺少展示遗体的棺材。这不合常情,但颇有道理,因为二十来具尸体早被整整齐齐地切割成块——切为两半的骨盆和头,鼻腔里的那些秘密的曲曲折折,显得像是蚁穴里的隧道。这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2004级的整体解剖室为无名的尸体做的悼念活动。对今天到场的客人们而言,敞着口的棺材并不特别可怕,因为他们不仅见过那些被切割成一块一块的死者,而且动手切割的就是他们,其实这也是死者遭到肢解的原因。他们是解剖室的学生。 这不是什么走过场的仪式。活动是真心实意的,来的人都是自愿的,延续了将近三个钟头,十三个学生贡献了节目,其中有人翻唱了绿日乐队的“你生命的时光”,有人读了一个并无特色的悲情故事,是英国图画作家毕翠克丝·波特(BeatrixPotter)讲一只垂死的獾。还有一首民谣,讲一个名叫雏菊的女人,转世投生为医学院的学生;这个学生在整体解剖遇到的尸体却是前世的她自己,也就是雏菊。一个女孩朗诵了一首颂诗,描绘如何解开尸体手上的纱布,却突然看到那尸体的指甲染成了粉红。“解剖图集里的图片不曾显示指甲油,”她写道。“那是你挑的颜色吗?……你想到我会看到吗?……你手内部是什么样子,我想告诉……我想让你知道,在我看病人的时候,也总会看到你。我触摸病人的肚子,想的却是你的器官。我听病人的心跳,我会记起我捧过你的心脏。”这是我听过的最感人的作品。别人的感触也一定是这样;屋子里没有一个泪腺是缺水的。 最近十年,医学院走出老路子,培养对整体解剖室尸体的敬意。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是为捐献尸体举行悼念活动的许多医学院之一。有些医学院还邀请尸体的家人到场。在加大医学院,整体解剖学的学生必须参加由前一年的学生主持的课前讨论会,老学生讲述与死者一起工作是什么情形,这使他们有什么感觉。尊敬与感念之意就传承了下去。从我听到的而言,出席一次这种讨论会,然后把香烟插在你的尸体的嘴里,或者用他的肠子跳绳,摸着良心而言,就相当不容易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生是什么?我们生下来,然后又死掉。《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洞悉了这一切。——作家 蔡骏尸体在医学教育被称为“大体老师”,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更多生命得到了延续的机会。《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作者以诙谐的比拟、尊重事实的史料把解剖学的发展讲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很少有哪门科学像解剖学这样植根于耻辱、丑行和讥评”。——广东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讲师 李哲这本书给了我太大惊喜!不同于悬疑侦案小说,本书作者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重口味中,不乏清新脱俗。我相信和我一样热衷科学、崇尚科学的朋友都会喜欢。——主检法医师 秦明“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的作者

编辑推荐

《果壳阅读: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果壳阅读”权威出品,果壳阅读:科技青年的阅读视界。《果壳阅读: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当今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为生与死提供独到的看法。重口味,不乏清新脱俗。《果壳阅读: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获美国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洛杉矶纪事报》、《娱乐周刊》、《拉斯维加斯信使报》、《西雅图时报》、《圣荷西信使报》年度最佳书籍,亚马逊网站编辑推荐书籍,入选巴诺书店“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并获得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作家蔡骏、法医秦明、解破学教师李哲倾情推荐。果壳传媒旗下的出版品牌,秉持“身处果壳,心怀宇宙”的志向,将人类理性知识的曼妙、幽默、多变、严谨、有容以真实而优雅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公众的思维兴趣。

名人推荐

人生是什么?我们生下来,然后又死掉。《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洞悉了这一切。——作家蔡骏尸体在医学教育被称为“大体老师”,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更多生命得到了延续的机会。《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作者以诙谐的比拟、尊重事实的史料把解剖学的发展讲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很少有哪门科学像解剖学这样植根于耻辱、丑行和讥评”。——广东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讲师,李哲这本书给了我太大惊喜!不同于悬疑侦案小说,本书作者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重口味中,不乏清新脱俗。我相信和我一样热衷科学、崇尚科学的朋友都会喜欢。——主检法医师,秦明“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笔调活泼,出人预料。”——马克•罗左,《纽约人》“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吉尔伯特•泰勒,《书单》“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的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预感不妙,噢,老天,这预感居然成为真的了。作品自身的内容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我想是的。虽然我最终没有念下去。可是这另人无奈的翻译腔,你懂的,简直,简直令我读不下去!噢,原谅我!亲爱的译者,看到你还有二十几本书出版的一刹那我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感谢上帝,我只买了那一本,可是该死的,我居然买到了一本!!
  •   说了一些解剖历史也有一些野史?还有尸体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总之语言风趣不是很严肃 还行 挺猎奇的 算科普类
  •   尸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们在失去灵魂后又能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存在于人前,这些问题似乎大家心里都有些数,用于医学呗,但是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其实以往的认知既浅显也不详细。本书是一明记者所写,很多都基于自己之前的活动或者研究,对于外行人来说,本书没有过多医学的晦涩,讲解了尸体各部分对于医学研究工作的作用,有的篇章像叙述故事,有些更像研究报告,中间也会穿插一些临床医学的历史知识,总体来说是本很长见识的书,可读性比较强。就是封面实在太一般!
  •   最近才抽出时间看完这本书,内容生动形象,有理有据,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但不缺乏对人的尊重。非常值得一读。希望果壳能多多翻译这种有趣的书
  •   深入浅出写的很棒,作为科普读物非常好,其实了解死亡是战胜对死亡恐惧的最好方法,说实在的尸体可以有那么多贡献真是让人感到意外,非常好的一本书
  •   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好书推荐 还以为没有呢 谁知道在亚马逊上有 书本身写得比较新颖 以一个很独特的视觉是阐述 感觉很让人有阅读下去的冲动 而且价钱公道 包装也好 物流也快 很满意!
  •   作者写的内容科学性挺高,但是语又极具幽默。很好看~~
  •   还行,就是文字版本选的比较老气,印刷的字体应该带点好玩的,能够不看文字内容就被版本所吸引。
  •   有些冷门的知识,但非常好读
  •   第一人称角度叙述故事 很有代入感
  •   科普性质,新奇有趣,口味略重,让读者对人体死后的用途有所了解
  •   书有点旧,但是内容真心很好!!非常喜欢,纸质看着很舒服,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   内容很新奇 很有意思。
  •   介绍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例 科普书中的重口味!一点也不枯燥!要是早日出kindle版就好了
  •   真心有意思~果壳推荐的一直好信任
  •   长见识了,科普书写的不错
  •   让人捧腹的科普书,作者真的很有幽默感,个人很喜欢,五星推荐
  •   一本关于尸体的书籍,很有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