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烦人 科学生涯经验谈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詹姆斯·沃森  页数:228  译者:王祖哲  
Tag标签:无  

前言

芝加哥大学的老校长罗伯特·梅纳尔·哈钦斯,曾经说了句俏皮话,他说,每当有了锻炼身体的冲动,他就立刻躺倒。这是夸张了(和詹姆斯·沃森一样,他也热心于网球);他的意思是他更看重另一种严酷形式的运动,即心智的运动。在这一方面,詹姆斯·沃森是哈钦斯一位真正的同道,正如他的书和生活所生动展现的那样。    在哈钦斯的领导下,芝加哥大学不仅在沃森的求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他对教育的不断思考中的一个基准点。如果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终生不懈地思考如下问题,那么沃森就是这种教育成功的光辉范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涉及什么东西?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品质?为什么是这样?在我们最近的记忆中,哈钦斯把他的大学搞成了关于课程设置和学术目的这样的问题的最激烈的争论的发生中心。哈钦斯和沃森一样,永不自满。他的大学,他说,或许不十分好,但它曾经是最好的大学。对大学生而言,“最好的大学”必须有一种关于全面教育的眼光,那就是要引导学生倾心于人类生活与文明的那些最深刻的问题,倾心于曾经面对过这些问题并试图理解这些问题的伟大的著作家和思想家一这样一种教育,是要教导学生以严格性与正直心来思考,并且在他们可能遭遇到的任何环境下,都一如既往地如此思考。    这位初出茅庐的鸟类学家,进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学院,离开的时候却是一个准备向基因研究冲刺的人;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个雄心勃勃的专业,而这个专业却总是需要保持尽可能广的学术好奇心。詹姆斯·沃森领悟到,要胸怀一项诫命,那就是要追问最难的问题,或许是难以驾驭的问题,并且戒惕而多虑地思考之,诚实无欺地表达自己的观念,无论这种思考和表达会导致什么后果,全然不考虑如今所谓的“政治正确性”,不考虑其他种类的协调一致,不考虑私心杂念,甚至不考虑礼貌。    幸运的是,这么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并不排斥欣赏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上的快乐与缺点所需要的那种精细的感觉。沃森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僧侣一般苛刻的年轻大学生,一个满怀热情、大器晚成的社交好手。他用来观察人与事、成就与愚蠢(包括他自己的愚蠢)的那种新鲜眼光和坦白直率,或许只能来自他在每一生活际遇中发现的那种新颖性;这种新颖性使生活永远都趣味盎然。    这些品质汇聚一处,在《双螺旋》中,一如在本书中,都自始至终放射着光辉。为《双螺旋》手稿的出版,詹姆斯原封不动地讲述了这场斗争的前前后后,这几乎和那本书本身一样引人深思。《双螺旋》成了一部经典之作,告诉我们科学实际上是怎样搞的;与之相似,目前本书描述的,是在一个更广大的科学世界和研究世界中,一位独特人物的职业生涯轨迹。此书将与《双螺旋》一起,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詹姆斯·沃森的革命性成就。    詹姆斯·沃森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方方面面,在详列于每一章尾部的“难忘的教训”中也跃然纸上。有一些教训或许比其他的更有教益。“从斯德哥尔摩回来之后,你得准备着增加体重”,嗨,这和大多数读者都没有关系;“星期天也工作”倒更可以仿效。“不支持指望奇迹发生的研究计划”,这种智慧,也是有用的。    “不要用自传为过去的行动或动机提供理由”,这条格言相当精妙地显示了这本自传的迷人色调,及其直言不讳的自我揭示。与此同时,“不要烦人”这条劝诫,大可不必,因为,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詹姆斯·沃森做不到的话,那么他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让人觉得乏味。    因此,我们大家都得感谢詹姆斯,因为他的书非同凡响,实践了自己的忠告:“把好故事首先讲出来。”

内容概要

  仍然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打开了DNA结构的神秘之锁。他写的这本回忆录,公允而有趣,为那些开始学术生涯的人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
沃森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中写下了一生的智慧。关于年轻科学家如何选择课题以成就事业;如何与同事同舟共济,以保持学术上的至高地位;他以机趣的语言,不妥协的诚实,与读者分享其思想。《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是沃森多彩生涯中的一段谐谑的插曲,是有兴趣滋养精神生活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指南。

作者简介

作者:(美)詹姆斯·沃森 译者:王祖哲

书籍目录

前言
序言
1.儿童时代
2.上大学
3.在研究生院
4.噬菌体小组
5.胸怀大志的年轻科学家
6.重要的科学需要的做派
7.非终身教授
8.准备发起学术进攻
9.可有可无的白宫顾问
10.获得诺贝尔奖
11.不称职的学者
12.可读之书背后
13.学术礼貌
14.一身两役
15.依依不舍告别哈佛
尾声
人物表
难忘的教训

章节摘录

他的长子威廉·韦尔登·沃森二世,搬家到北边的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据说在那里他为亚伯拉罕·林肯设计了一座房子,和他自己的房子隔街相望。后来,他和他妻子以及兄弟本,陪着林肯坐火车到华盛顿就任总统。本的儿子,威廉·韦尔登·沃森三世(1847年生),在1871年和奥古斯塔·克罗夫特·塔尔曼成婚,她是伊利诺伊州的圣查尔斯这地方的一位信圣公会的银行家的女儿。后来他开了一家旅馆,先是在芝加哥北部,后来到了威斯康星州的日内瓦湖。在那里他养了5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我爷爷托马斯·塔尔曼·沃森。我爷爷在1895年结婚之后,起先是在新发现的莫沙比山碰运气。莫沙比山脉富有铁矿,靠近西边的苏必利尔湖上的德卢斯市。然后,他投奔了他哥威廉,威廉后来成了莫沙比山的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我父亲老詹姆斯·沃森,生于1897年,此后10年,他的3个弟弟威廉·韦尔登四世、托马斯·塔尔曼二世和斯坦利·福特相继降生。    从明尼苏达北边,我爷爷奶奶搬回到芝加哥地区,多亏奶奶的钱,我爷爷就买了一座殖民复兴式的大房子,位于芝加哥西边的福善之地农庄区。我父亲上了当地的学校,此后在俄亥俄的奥伯林学院上了一年学。爸爸上大学上了一年级就作罢了,他得了猩红热,没得学位。第二年他改弦更张,进了芝加哥商业银行中心(就是卢普那个地方,卢普是“圆环”的意思,高架铁路在那里画了一个大圆圈),在哈里斯信托公司工作。缺钱,通常是这样。    但是,赚钱从来也不是我父亲的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伊利诺伊州的“国民自卫队”(第33师),很快就被船运到了法国,在那里待了一年多。一回家,他就开始在“拉萨尔继续大学”工作,这是个挺兴盛的函授学校,那儿有商业方面的课。1920年,他在那里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我母亲玛格丽特·吉恩·米切尔(1899年生)。她在芝加哥大学上了两年学之后,就到这个学校的人事部门工作。我母亲是劳彻林·亚历山大·米切尔和伊丽莎白·格利森的独生女。外祖父劳彻林是一个在苏格兰出生的裁缝。外祖母伊丽莎白是一对移民夫妇(迈克尔·格利森和玛丽·柯廷)的女儿。这对夫妇是在1840年代后期的土豆饥荒时从蒂珀雷里郡移民来的。在俄亥俄务农10年,他们搬到了印第安纳州密西根市南边的土地上。正是在那里,在1860年,我的外祖母,即我和贝蒂的姥姥,出生了。    早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姥姥就离开了格利森农场,做了巴克府里的一名佣人。在芝加哥市,巴克府是最殷实的一家人的宅子,他们有个工厂,制造火车车厢。姥姥很快就被提拔为巴克太太的贴身、f,鬟,陪着她到中西部的矿泉疗养地去逍遥。后来,巴克先生发了善心,把她安置在芝加哥的一套公寓房里,给了钱,允许她自己过日子。十来年之后,那时她三十五六岁,和劳彻林·亚历山大·米切尔结了婚。劳彻林于1855年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父亲是罗伯特·米切尔,母亲是芙罗拉·麦金南。    年轻的时候,我的外祖父劳彻林·米切尔移民到了多伦多,又转到了芝加哥。1893年,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举行,他定做服装的生意火了。悲惨的是,他死于事故:被一辆马车轧死了。在除夕夜,这辆马车从“朝圣者之家”旅馆里出来,马受惊了。其时我妈妈才14岁。我妈妈只记得他从苏格兰给她寄了一条麦金南牌的苏格兰方格呢短裙,还记得属于他的一幅棒极了的蜡笔画,是在1893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据说这是他用一套定做的服装换来的。姥姥开始招待顾客,其时在芝加哥的南岸地区开了一家爱尔兰式的寄宿公寓。    在身为少女时,我妈妈长期受风湿热之苦,她心脏受损;稍一运动,就呼吸急促。这病最终折了她的寿,57岁死于心脏病。和我姥姥一样,我母亲信天主教,但从来不循规蹈矩地上教堂。我记得她仅仅在圣诞夜和复活节才去参加弥撒,总说她的心脏需要在周末休息。有许多日子,特别是礼拜日,姥姥帮着做饭。在芝加哥的爱尔兰人中,厨艺像她那么好的人不多见。她很早就住在我们家,妈妈才能在芝加哥大学的房管办公室工作,算是帮衬一下我父亲并不丰厚的薪水。大萧条把他的年薪削去了一半,剩下3000美元。    P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志于诺贝尔奖的人,注意了。获奖的道路在此摆在你们面前。该书将光辉四射,传至后世。”  ——《种子》杂志    “关于科学、竞争、领导、教学和学术成功,该书有见解、有用处、切中肯綮……沃森仍然是我们时代最迷人的科学家之一,在某些方面和双螺旋一样是一个伟大形象。”  ——《自然》    “赏心悦目的一本书……沃森把他炉火纯青的东西传给了新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以及我们大家。“  ——《洛杉矶时报》    “沃森既是一位科学天才,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如果你想知道科学在现实世界中是怎么搞的……沃森就是一位极好的向导。”  ——《波士顿环球报》    “沃森本色:傲慢自大,光彩照人——从不乏味。”  ——《柯克斯平论》    “沃森表明他很有魅力,一如既往。”  ——《书目》    “引人入胜,展现历史。”  ——《出版家周刊》

编辑推荐

《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由詹姆斯·沃森所著,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方方面面,在详列于每一章尾部的“难忘的教训”中也跃然纸上。有一些教训或许比其他的更有教益。“从斯德哥尔摩回来之后,你得准备着增加体重”,嗨,这和大多数读者都没有关系;“星期天也工作”倒更可以仿效。“不支持指望奇迹发生的研究计划”,这种智慧,也是有用的。    “不要用自传为过去的行动或动机提供理由”,这条格言相当精妙地显示了这本自传的迷人色调,及其直言不讳的自我揭示。与此同时,“不要烦人”这条劝诫,大可不必,因为,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詹姆斯·沃森做不到的话,那么他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让人觉得乏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要烦人 科学生涯经验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大嘴沃森的的又一本好书,比《基因、女郎、伽莫夫》写得好!
  •   很喜欢这类图书。值得买。
  •   真正的科学家传记太少了。。
  •   日本科学家自传,有点乏味
  •   就是回来的时候包装不是很好,有点脏
  •   就内容而言,该书应是有趣的;但翻译欠佳,虽然准确但不流畅,较为乏味.
  •   这是一部科研人员的自述,感觉像在看身边的一位科学家的生活。翻译的还行,有些地方略显的不流畅。当自传看,挺好。科研经验可借鉴。
  •   书的内容有点罗嗦,质量不好;并且翻译的人名很别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