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前言
执笔时,800多名无国界医生的人员正日以继夜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内外13个医疗点,为2010年1月12日大地震的数以万计伤者——当中包括我方员工和医疗项目的病人——提供紧急医疗救援。差不多两年之前,又是一次灾情惨重、死伤枕藉的地震,我跟无国界医生从大中华地区及亚洲多处紧急调动过来的医生、护士和后勤人员赶到四川成都,与成千上万来自中国各地的志愿者一起,为灾民提供人道援助。 人道行动,简单而平凡,就是一个人向危难中的另一个人伸出援手,毫不在意彼此的种族、信仰、宗教或政治立场。人道援助无分界限。不论是在界内、界外,不论在海地、中国、索马里还是斯里兰卡,遇上天灾、病疫、武装冲突,无国界医生的医疗及非医疗人员,都致力为最需要援助的人减轻痛苦。 我们非常高兴可以通过这本结集,让中文读者分享来自各地的无国界医生志愿人员的心声。里面的文章都是参与人道工作人员的亲身经历。读者既能看到一个中国人如何为苏丹的人群提供医疗援助,而他的苏丹同事,又如何为战火中的伊拉克伤病者出一分力。凸显纸上的,不是作者们的国籍、身份或工作之所在,而是他们各自在描述所从事的人道行动时,都如斯谦逊、不为私己。 我于1984年初到中国生活和学习汉语,当时中国刚开始对外开放不久。今天,中国的影响力已遍及全球。我希望这本书能鼓励更多中国人参与人道工作,无论是透过进一步的主动认识,还是加入到志愿人员的行列里。
内容概要
是什麽样的人明知危险,却自愿走进原不属於他们的天灾人祸?是什麽驱使他们面对重重阻挠困乏,依然坚持?
从卢旺达种族屠杀到海地地震,从云南怒江到也门海岸,从受恐怖袭击的伊拉克市集到香港越南船民禁闭营,31位无国界医生的前线医务及後勤人员,执笔写出参与人道工作的见闻和感受。前线来的书信、日记与反思,连同百多幅珍贵照片,展示救援行动的实况,也透过作者直接与陷身危困的人士个别接触,展现出人海里个人的面貌、苦难和尊严。
作者简介
无国界医生是一个独立的、专事人道救援的国际非营利团体。199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成员皆遵循不偏不倚和中立原则,不分种族、宗教、性别、信仰和政治立场,为身处困境的人们以及天灾人祸和武装冲突的受害者提供援助。每年,包括来自中国的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多位国际志愿人员,联同在项目当地聘请的两万多名本地员工,于约70个国家救伤扶危。国际志愿人员当中,近六成为医生、护士和医疗辅助人员,其余为后勤及行政人员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旁观到投入
从有界到无界
一个人在途上
长大的羽翼
无国界医生又撮合了一段情缘
从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章 救援日与夜
穿越绿林
鬼门关上救孩子
越南船民营的清晨
与他们在一起
大海要能说话
灵活与坚持
第三章 面对挫折时
恐瞑与希望
撤退
举起微不足道的双手
航行在没有航标的河流
平衡的问题
第四章 一些人一些事
来自高傲的索马里人的一声道谢
伊曼的追寻
阿布的坚持
不舍依依
被士兵看守的孕妇
汶川救援点滴
第五章 在痛苦中回忆
我在徐风中苦思……
在仇恨中燃烧的土地
在伊拉克监狱
卢旺达种族屠杀目击记
第六章 信念与思考
香港并不止这样
对“有”与“没有”的反思
和平背后的阴霾
见证他人的苦难
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附录无国界医生简介
附录无国界医生的人道运动大事纪要
附录加入无国界医生国际志愿人员的行列
附录无国界医生章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长大的羽翼刘蕴玲大家都担心保不着饭碗,你却有工作不干,跑到什么非洲地方去当义工,你不怕将来回来后失业吗?仍然记得那是一顿气氛很沉重的午饭,那是在1998年的下旬。我正式告诉爸爸我会在年底辞去医院护士的职位,前赴英国修读热带病学。这课程是为了预备的无国界医生救援工作。已经不是第一次向爸爸讲述这个志愿:一生人漫长的工作岁月里,能够抽一段时间做些我渴望已久的事情,对我而言,是一件很值得的事。饭桌旁的爸爸,面上没有丝毫表情,或许他也意料到这一天终会来临。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下,我的词汇也显得有点生硬。没有太多的引言,我坦率地表白了我的决定。 他深锁着眉头,预言般地告诉我:“现在香港正在经济危机,大家都担心保不着饭碗,你却有工不干,跑到甚么非洲地方去当义工,你不怕将来回来后失业吗?”我说:“一年之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我不想因为这个担忧,而放弃我一直渴望做的事情,我已在我的能力范围下,在经济上做了点准备的功夫。”爸爸继续吃饭,速度却异常的快,仿佛以这样的行为来表示对我的不满。 忽然,他以近乎责怪的口吻对我说:“你去那些地方,又肮脏、又危险,不是打仗,便是疫症,你不怕死么?难道你不怕家人担心你么?”我以部份同意的态度去自辩:“就是因为那些地方有战争和疫症,才需要帮助,不然我们就没有理由要去那儿。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危险,我们是有许多安全指引的。”我与爸爸不愉快的对话在空气中凝结着,气氛异常的紧张。那一刻我感到我们是如此的分歧,大家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我参与无国界医生的工作,我无法用我的理据去说服爸爸。 之后数天,我的心情很沉重。从小到大,我是个很独立的女孩子,即使家人对我的决定不太表示意见,我也能替自己选择。 但是,这一次毕竟不是一个小的决定。爸爸的反应,令我踌躇了。 那段日子,我极力去理解他,从他的过去和现在。一直以来爸爸都以很悲观的态度去看世界,或许这是由于他有一个不完整的童年。年轻时的他经历过内战,像难民般只身从内地跑到香港,身上只带着数件衣服和少量金钱,没有学历,上半生近乎全是靠劳力去赚取金钱养活一家人。像许多上一代的父母一样,他们将毕生期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一份安稳的工作和收入,结婚及养育下一代,似乎就是他们心里的憧憬。我选择只身远赴内战国家当志愿护士,犹如将他对生活的期望打得粉碎。在爸爸的心目中,我选了一条非理性的道路去走。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分歧的背后源自两个不同年代的背景。1999年1月,我按着原定计划离开香港。那时候体会到生命中有些张力是无法轻易化解的,我很无奈地要接受这个事实;心里面期盼着,终有一天,这份张力可以得到调和,虽然我并不知道那日子是什么时候。爸爸的抗拒,更显得妈妈那份支持的可贵。在我低沉的日子里,她用行动守护着我,像是要告诉我,我这般的年纪应该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她的量度与开明,总令我感到她不是上一代的女人。我以一份感激的心情,去接受她许多的祝福与叮咛。我的父亲、母亲,使我徘徊在困惑与欣慰之间,为我这次旅程,增添了许多回忆。在无国界医生工作的日子里,我分别在苏丹和科索沃参与过救援工作。在一年多的期间,我与家人保持着书信的往来。 爸爸是个很喜欢写信的人,正如许多父母与子女,一起生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用信件沟通,一旦分开了,才会用这远古的方法维系着丝丝的情感。或许书信方式的沟通对于我们两父女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写下来的感受总是较为细致,高涨的情绪已被文字过滤,余下来的,是坦诚的交流和相互的关怀。初到苏丹工作时,不太适应那儿的生活。一切好像从零开始,就是连上厕所、洗衣服和烧饭等等,也得重新去适应和调较。眼前所见的苏丹人民生活,让我近距离看见战争,感受到除了痛苦之外,还有一份生命的韧力。我将我所经历的人与事,记载在给爸爸的信中,那时候,并没有想过要改变他的想法,只因为他是我的至亲,我很希望他知道我所经历过的。在回函中,他覆述了许多在香港和内地所发生的事情,唯恐我会与这些时事脱节;他也讲及了关于他早年在香港的生活,虽然这些事情早已从妈妈口中听过,能够阅读他亲笔记载下的过去,又是另一番滋味在心头。关于我当志愿护士一事,他依然着墨不多,这一点,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他而言,是一种复杂的情感。1999年10月,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宣布无国界医生获得当年的和平奖,大家都为得到这奖项而感到兴奋和鼓励。在我意料之外,这奖项对于爸爸,却起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对我而言,这奖项是颁授给整个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是一种集体分享的殊荣。但是,对于爸爸来说,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个人喜悦。他开始真正地多理解一点我们的工作,无论是从传媒或我的个人分享里。不经意地影响着爸爸的,还有居住在中国东北的伯父,他是位退休的新闻记者。可能由于他的背景关系,对于世界时事,他总是带着多一份的关切情怀。我相信他与爸爸的书信往来中,也间接地影响了爸爸的看法。在宣布无国界医生获奖后一个月,我在苏丹收到了爸爸寄给我的信:吾女小玲:…… 我与你妈于10月11日起程回乡祭祖。在16日回港当天,报纸大字标题你们这个“无国界医生”组织得到今年诺贝尔和平奖。你们的医务人员欢喜异常,也得到了世人对你们的尊敬。牺牲自己的一切,无政治意识来帮助贫苦战乱的无国界人民,这一义举使你们得到无限尊重,香港的报纸、互联网都有报导,我们看到后很高兴,同时也使家人担心你在那边的生活状况,营养极差,使身体受到损害,我们唯一希望你快到12月回家了。详情都登在报上,已剪下作留念……祝身体保持健康父字99年10月24日在我其后的救援工作里,我仍然与爸爸保持通讯,我感到他是转变了。书信中的字里行间,他多提及了我们的工作,语调间也多了一份肯定和鼓励。对于那时候身在异乡的我,看到这经历差不多一年的转变,内心确实有许多说不出的感动。 如果生命里是有它自己的时间和运行的轨迹,我仍然相信,带着盼望的等待是化解张力的方法。 曾经,我可以选择一段和谐的父女关系,在那一刻,我没有选上;然而,现在我所得的,也是我未曾想过的。写于2001年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类,本是我们共同的国籍,也因此,拯救他人的苦难就是拯救我们自己!——央视评论员,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先生世上真有一些东西要比国家还古老,比国界还辽阔,甚至要比伟大的民族骄傲更能触动一个普通人;那就是另一个普通人受苦的面容。——梁文道先生
编辑推荐
《无国界医生手记》编辑推荐:绷带和缝线能治愈不义的伤口吗?面对不懂治理的病怎麽办?语言文化的隔膜如何跨越?书中来自前线来的书信、日记与反思,连同百多幅珍贵照片,展示了救援行动的实况,也透过作者直接与陷身危困的人士个别接触,展现出人海里个人的面貌、苦难和尊严;既有对人性的坚持,也触及灾难背后不顾人民死活的政权、为了政治利益甘愿牺牲部分人的国际社会;还有在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权的国际人员、受援人群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等等。 《无国界医生手记》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反映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和生活的书籍。近30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无国界医生及工作人员的经历及思考。无国界医生组织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曾获诺贝尔和平奖。
名人推荐
真实地讲述救援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闪光的部分。爱的付出,爱的坚持,爱的努力,爱的传递。继续把无国界医生的工作开展下去,有中国人在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推荐语听到“无国界医生”这一称呼是1988年我任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时。但让我真正了解这一国际人道救援组织,还是15年前我任卫生部副部长访问非洲一个国家时。当时,那个国家贫穷,疾病多,医疗条件又差。我在参观该国基层卫生工作时,偶尔见到了为防治疟疾等传染病工作的两名女性无国界医生,她们在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为贫穷、危困中的人群实施人道救援工作,让我十分感动。她们真不愧为白衣天使,值得我学习和尊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这一为人类健康、为人民造福的慈善国际组织。祝愿无国界医生组织发展、壮大!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医学基金会会长,殷大奎会长推荐语 为人道,爱心奉献无国界;保医疗,紧急救援有医生。——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王智琼会长推荐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