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严洁、 朱兵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严洁,朱兵 编 页数:560
前言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非主流医学体系中最辉煌的部分。传统的针灸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针灸的著作不胜枚举,但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针灸学专著却不多见。特别是对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及科研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目尤显匮乏。随着针灸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一般的针灸书目及教材显然已不能满足中、高级针灸人员的需求。2003年,我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教授所撰写的《针灸的科学基础》一书的启发下,萌生了编写一部适合于针灸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针灸从业人员教学、医疗、临床需求的教材或参考书的想法。2004年初拟了编写栏目,旨在既能体现针灸学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又能反映针灸的临床运用及研究动态,它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专著和综述,而应让读者能从中探索针灸的教学、科研、临床之路径。然由于没有成熟的编写思路、体例的借鉴,编写难度较大而搁浅。2006年偶然之机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康建新编辑谈了我们的想法,得到支持。于2007年决心动笔,鉴于编写内容要体现较广的涉及面与权威性,故扩大了原有的编写人员队伍,注重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身的专家们参加编写。编委会由13个省市的15所中医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的36位专家所组成。他们中有年过花甲的长者,有正值当年的中坚力量,以及后起之秀的学者,为实现这本书的初衷,探索性地编写这本《针灸的基础与临床》,利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精心润色设计,辛勤笔耕修改,历时4年之久。
内容概要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非主流医学体系中最辉煌的部分。传统的针灸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针灸的著作不胜枚举,但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针灸学专著却不多见。特别是对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及科研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目尤显匮乏。随着针灸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一般的针灸书目及教材显然已不能满足中、高级针灸人员的需求。
书籍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篇第1讲《内经》选读心得第2讲针灸文献导读第3讲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的探源与研究第4讲从《内经》、《难经》探讨五输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第5讲古典时间治疗学一子午流注针法第6讲历代名医刺法灸法学术思想与经验选讲第7讲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进展第8讲经脉脏腑相关与体表内脏相关第9讲络脉理论与血液流变学第10讲穴位的起源与演化及穴位的定位与结构第11讲穴位效应的特异性和广泛性第12讲多经司控一脏(腑)与多脏(腑)经调控第13讲浅谈针灸学中的“一穴多用”与“同病异治”第14讲心与脑相关的研究第15讲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研究第16讲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研究第17讲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第18讲艾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第19讲针灸对脑肠肽的影响第20讲针灸减肥机制的研究第21讲针灸血清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第22讲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与针灸的调节作用第23讲针刺对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调节作用第24讲针灸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第25讲针灸对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第26讲针灸对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第27讲针灸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第28讲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第29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下篇 临床研究篇第30讲针灸临床的规范化研究第31讲循证医学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第32讲针灸治疗老年期痴呆的研究第33讲针灸治疗脑瘫的研究第34讲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第35讲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第36讲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研究第37讲针灸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第38讲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第39讲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第40讲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第41讲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第42讲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研究第43讲针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第44讲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第45讲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第46讲针灸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第47讲针灸“治未病’’与防治亚健康附篇附篇l科研课题标书的申报与撰写要领附篇2临床科研道德规范附篇3SCI论文的写作附录附录1赫尔辛基宣言附录2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图
章节摘录
插图: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颇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颇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小于寸口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涵盖了针灸研究的大部分精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鼎立之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的基础与临床》一书由长期从事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的知名专家学者编撰而成,汇集了古代和现代针灸的文献的精华、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跟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
编辑推荐
《针灸的基础与临床》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