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娄必丹 编 页数:33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环境的不断被破坏,由之引发的各种疾病日益增多,特别是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不断增多,以致寻求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病及保健方法,越来越成为世界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针灸学是中华民族在医学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在保障人民健康、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而又安全、经济的非药物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预防保健中。 针灸疗法适应证广,据不完全统计,中西医病证的针灸临床适应病种达300余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6年11月于意大利米兰讨论通过并公布的针灸适应证为64种。针灸疗法通过在经络和穴位所在部位或针或灸,予以良性刺激,来调节人体内在功能,调动内在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疗法所特有的简、便、效、廉、安全及无不良反应等特点,使得它在当今世界诸多医疗保健方法中一枝独秀,备受各地人民的青睐,也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近代以来,通过针灸学界各位专家和同仁的共同努力,针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科学性和重要性正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和关注,外国学者纷纷前来我国学习针灸学,使针灸学日益成为中外医学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医疗手段。
内容概要
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经络和穴位所在部位或针或灸,予以良性刺激,来调节人体内在功能,调动内在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具有简、便、效、廉、安全及无不良反应等特点。但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必须做到取穴准确、针刺深浅适度、刺激参数合理以及操作技巧符合要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到病除:针灸取穴图解》共介绍常用经穴361个和奇穴82个,并配以穴位图,详细、规范、准确地介绍了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腧穴特性、操作方法、主治病症、临床应用配穴处方以及操作注意事项等,从而使读者达到直观了解腧穴所在部位的结构特点,熟练掌握各种取穴方法的目的。
书籍目录
第1章 腧穴总论 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腧穴定位法 特定穴第2章 手太阴肺经经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第3章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谬 手五里 臂牖 肩髑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醪 迎香第4章 足阳明胃经经穴 承泣 四白 巨谬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第5章 足太阴脾经经穴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第6章 手少阴心经经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第7章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月需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听宫第8章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第9章 足少阴肾经经穴第10章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第11章 手少阴三焦经经穴第12章 足少阴胆经经穴第13章 足厥阴肝经经穴第14章 骨脉经穴第15章 任脉经穴第16章 经外奇穴
章节摘录
2.经外奇穴经外奇穴是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又简称“奇穴”、“经外穴”。 经外奇穴是与十四经穴相对而言,其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可是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疳积、二白治痔疮、太阳治目赤等。 历代中医文献中多有关于奇穴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奇输”是“未有常处也”,可见介于阿是穴与经穴之间的一类腧穴就是后世所说的奇穴。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见于各卷的奇穴达187穴之多。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针灸大成》论穴有“奇”、“正”,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穴35个,对后世影响很大。《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这些都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74年郝金凯所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已将奇穴收集达1595个。现在得到公认的奇穴是48个,它们是:四神聪、当阳、印堂、鱼腰、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聚泉、海泉、金津、玉液、翳明、颈百劳、子宫、定喘、夹脊、胃脘下俞、痞根、腰宜、下极俞、腰眼、十七椎、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髋骨、鹤顶、百虫窝、内膝眼、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独阴、气端。 3.阿是穴阿是穴是指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随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其称谓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也。”又称“不定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天应穴”(《医学纲目》)等。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的“以痛为输”。近代有研究表明,脏腑器官病变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感觉过敏或压痛,刺激这些部位,又可以使患病的脏腑器官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因此,临床上正确使用阿是穴,对于提高疗效有着一定的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