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英) 格兰特  页数:296  译者:张卜天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人的喜怒哀乐、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观念思潮和种种现象,都与现代性问题有千丝万缕的深层联系。每个人都被现代化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但往往置身其中而浑然不觉。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早已习以为常,几乎难以设想其他世界观存在的可能性。对于现代化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往往沿用其固有的逻辑和方法短视地加以解决,而没有意识到应当从整个事情的根本处进行反思。对现代性的反思紧迫而又艰难。中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从西方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等角度对现代性进行的反思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是来自西方科学视角的反思严重滞后。毋庸置疑,对于现代文明和现代性的塑造,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起着最大的作用。在西方思想史上,许多新观念的产生都与科学的变革有直接或平行的关系。不了解科学的发展及其思想背景,就很难看清西方思想发展的契机或原动力,也很难理解现代性的根源。致力于西方科学史特别是西方近代早期及之前科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途径。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泽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爱德华·格兰特(Edward Grant) 译者:张卜天爱德华·格兰特(Edward Grant),1926年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1992年获得科学史研究的最高奖萨顿奖。其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无事生非:从中世纪到科学革命的空间和虚空理论》、《行星、恒星和天球:中世纪的宇宙》、《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中世纪的上帝与理性》等。他还主持编译了《中世纪科学原始资料集》。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最初六个世纪 第一节 基督教与异教学术 第二节 创世记述文献:基督徒对《创世记》中创世内容的评注 第三节 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 第四节 科学和自然哲学在基督教最初六个世纪的状况 第五节 七种自由技艺第二章 新的开端:12、13世纪的大翻译时代 第一节 12世纪的教育与学术 第二节 阿拉伯文献和希腊文献的拉丁文翻译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传播和吸收  1.希腊评注家的贡献  2.伊斯兰评注家的贡献  3.伪亚里士多德著作 第五节 对翻译的接受第三章 中世纪的大学 第一节 学生与教师 第二节 艺学院的教学 第三节 艺学院的课程  1.逻辑  2.四艺  3.三种哲学 第四节 更高级别的神学院和医学院 第五节 大学的社会角色与思想角色 第六节 中世纪的抄本文化第四章 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 第一节 不断变化的地界  1.月下物体的自然运动  2.受迫运动或非自然运动 第二节 不变不朽的天界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学术的接受和影响以及教会和神学家的回应 第一节 1277年大谴责  1.世界的永恒性  2.双重真理说  3.对上帝绝对权能的限制 第二节 中世纪自然哲学中假说性论证的两种意义 第三节 神学家一自然哲学家第六章 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遗产的利用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空间或虚空第七章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第八章 近代早期科学在中世纪的奠基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波内图斯这里提到的被印人的力是中世纪晚期最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早在数百年前,在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受迫运动的解释的过程中,这个概念就已出现。亚里士多德把外部空气当作受迫运动中连续起作用的推动力在古代晚期就已遭到质疑。菲洛波诺斯注意到,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与物体直接接触的空气能够引起物体的运动并使之维持一段时间,那么仅仅通过搅动石头后面的空气就应该能够使石头开始运动,而这明显与经验相抵触。因此,菲洛波诺斯拒绝把空气作为推动力,而是认为初始的推动者赋予石头或抛射体一种无形的推动力,这种力才是使石头持续运动下去的原因。既然这种被印人的力可以充当推动力,石头或物体为阻力,受迫运动的条件便得到满足,周围的空气对这一过程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贡献。事实上,空气是连续运动的阻碍。菲洛波诺斯的结论是,受迫运动在虚空中要比在介质中更容易发生,因为虚空中没有任何外部阻力能够阻碍这种被印入的力发生作用。穆斯林学者又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菲洛波诺斯的解释。他们称这种被印人的力为“倾向”。阿维森纳是支持“倾向”理论的主要穆斯林学者之一,他把“倾向”看作初始推动力的一种中介,当初始推动力不再起作用时,“倾向”还能继续在物体中起作用。阿维森纳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倾向”:精神的、自然的和受迫的。撇开与我们讨论无关的第一类不谈,他试图用自然的和受迫的“倾向”来分别为亚里士多德区分的两种相应运动提供因果解释。

后记

爱德华·格兰特(Edward Grant),生于1926年,著名美国中世纪科学史家,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曾于1973-1979年和1987-1990年两度担任该系主任。他于1992年获得科学史研究的最高奖萨顿奖章。除大量学术论文外,他的著作有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1971)①、《无事生非:从中世纪到科学革命的空间和虚空理论》(Much Ado About Nothing:Theories of Space and Vacuum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1981)、《行星、恒星和天球:中世纪的宇宙》(Planets,Stars,& Orbs:The Medieval Cosmos,1200-1687.1994)、《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1996)、《中世纪的上帝与理性》(God and Reason in the Middle Ages,2001)、《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Science and Religion From Aristotle to Copernicus 400 B.C.-A.D.1550.2004)②、《自然哲学史:从古代世界到19世纪》(A History of Natural Philosoph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2007)等等。

编辑推荐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是科学源流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中世纪并不黑暗,而是霞光万丈的黎明。各种翻译运动将大量被时光掩盖的知识带回欧洲人面前。构成了今日科学的基础。
  •   浮躁的社会,不带功利性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时代面前,更需要我们思考。本书相当不错,名家翻译,功底深厚。让我们在反思今天科学带来的便利与困惑的原因是,有所可以追溯。
  •   这个方面的确需要新的思维了 推荐
  •   我最佩服卜天的一点就是,他翻译的书都卖的那么贵
  •   这部书能够解决一些理论困惑,从反观中世纪来理解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这样,例如“李约瑟之谜”的回答可能就会有新的内容啦!这也提供我们考察相关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颇有价值。可惜的是,此书中一些问题没有涉及或阐述不深,中译的把握还不错,一些词语可以再斟酌。
  •   欧洲在12、13世纪经历的第一次文艺复兴,确实为后来的科学革命提供了基础:试想没有大学这样的机构,没有大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制度化要求,没有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的整合作为思想准备,没有几代人对古希腊经典的研读、注解,科学革命如何可能!当然,后来的技术传统与思辨传统的结合也相当重要,但前面几点涉及整个思辨传统的形成。有所不足的是,本书的编排稍显凌乱,有些相似的内容却被安排在不同的章节。
  •   内容不错,印刷装订质量也不错.
  •   在一本书中找到一两个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就够了,本书即是。如双重真理观对科学观的影响
  •   kexue
  •   内容上呢,很适合对科学史感兴趣的人。态度很客观,比我们的教科书强了很多。然而与作者对各学者的学说的了解程度相比,作者对基督教的了解显得相对不足,有些对基督教教义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观点还是有待深入的。这本书的翻译是很好的,译者注释很详细。从一些对词的斟酌和求证上也可以看出是很认真的。印装质量也不错。
  •   内容比较全,但比较平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