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贺菊乔、 旷惠桃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尤昭玲 等 著 页数:411
前言
凡为医者,不可不明食疗,也不可不明药治。药以治病为务,食以养生为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难辨高下。《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由此言之,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明确强调了治病必须药食同用,才能达到祛除病邪,“补益精气”的目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同样强调疾病的治疗必须药与食相结合,特别是善后康复,更需要营养饮食进行调理。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怡神养性以资四气。”“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认为治疗疾病食疗与药治同样重要,而且推荐首选食疗。有鉴于此,我们组织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有关专家、教授编写了这本《外科疾病药疗食疗全书》。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临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疗、食疗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药疗方面,在明确西医疾病概念和中医对应病名以及病因病机的基础上,首先全面介绍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常用单方验方、中成药、中医外治法等,其次介绍西医治疗方法。中西药物均标明药名、剂量、用法、加减、适应证、注意事项等。食疗方面,选择方便、有效、廉价、易于制作的药膳食疗方,主要介绍处方来源、制作方法、功效、适应证、服用方法等。个别疾病未收集到药膳食疗方则暂付阙如。 本书不仅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而且简明扼要,方便实用,关键是书中药食同备,便于医者、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或药治,或食治,或药食同治,以达尽快康复的目的。本书的付梓如能给广大外科临床医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以及病友带来帮助和裨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外科感染第一节 痈第二节 丹毒第三节 疖第四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第五节 急性淋巴管炎与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第六节 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第七节 急性蜂窝织炎第八节 全身化脓性感染第九节 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第十节 破伤风第十一节 狂犬病第十二节 气性坏疽第二章 皮肤病第一节 单纯疱疹第二节 带状疱疹第三节 疥疮第四节 湿疹第五节 荨麻疹第六节 神经性皮炎第七节 脂溢性皮炎第八节 冻疮第九节 白癜风第十节 过敏性紫癜第卜一节痤疮第十二节 多形红斑第十三节 银屑病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五节 系统性硬化病第十六节 皮肌炎与多肌炎第十七节 白塞病第十八节 手足癣第十九节 体癣与股癣第三章 乳房疾病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第二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第三节 乳房纤维腺瘤第四节 乳腺癌第五节 男性乳房肥大症第六节 乳管扩张症第七节 乳管内乳头状瘤第四章 腹部疾病第一节 胃下垂第二节 肠梗阻第三节 急性阑尾炎第四节 胆道蛔虫病第五节 腹外疝第六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第七节 肠结核第八节 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第十节 胆道系统感染第五章 泌尿生殖系疾病第一节 膀胱肿瘤第二节 慢性前列腺炎第三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第四节 男性不育症第五节 尿路感染第六节 尿石症第七节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结核附睾结核肾结核第八节 肾下垂第九节 睾丸附睾炎第十节 阴茎海绵体硬结第十一节 精索静脉曲张第十二节 勃起功能障碍第六章 周围血管病第一节 动脉栓塞第二节 下肢静脉曲张第三节 小腿慢性溃疡第四节 雷诺现象与雷诺病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第一节 痔第二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第三节 肛裂第四节 肛瘘第五节 直肠脱垂第六节 肛管直肠癌第七节 直肠息肉第八章 性传播疾病第一节 淋病第二节 梅毒第三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九章 骨伤科疾病第一节 骨折第二节 脱位第三节 筋伤跟骨痛第四节 软组织损伤第五节 骨关节结核第六节 腰椎骨质增生第七节 股骨头坏死第八节 骨肿瘤第十章 外科其他疾病第一节 烧伤第二节 毒蛇咬伤第三节 电击伤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外科感染第一节 痈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好发于皮层较厚而皮脂腺分布较广的部位,如项背等皮肤韧厚部位,有时也可见于腹、腰、臀及上唇等处。由于皮层较厚,感染即沿阻力较弱的脂肪柱向下侵及皮下脂肪深筋膜等处,再向周围及下方扩散传入毛囊群,形成多个“脓头”的痈。本病好发于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如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肾炎、糖尿病、心力衰竭、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痈的特点是局部红肿明显,界限不清,疼痛剧烈,有多个脓栓堆积,破溃后状如蜂窝,易向周围和深部扩散,常伴有头痛、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若防治不当,可引起脓毒血症、全身多发性脓肿和颅内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本病中医归属于“有头疽”范畴。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发于脑后一(项后)的称“脑疽”,生于背部的称“发背疽”,生于胸部穴位的称“膻中疽”,发生于少腹部的称“少腹疽”。一般发生于项后、背部者常不易透脓,内陷变症较多,病情较重。
编辑推荐
《外科疾病药疗食疗全书》:实用药疗食疗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