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赵运林 等编著 页数:1157
前言
湖南药用植物研究和应用的历史悠久,在历代本草中多有记载。距今2000多年的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有杜衡、高良姜、桂皮、佩兰、干姜、花椒、辛夷等9种药材,并有应用组方。在公元6世纪,南朝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载有“猪苓、白蔹生衡山山谷”、“女贞生武陵山谷”。宋朝苏颂著《图经本草》中述:“衡山有乌药。”宋朝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述:“山药即薯蓣也,长沙山谷中有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白术项下有“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湖南产海金沙株高一二尺,七月采其全科,于日中曝之”。 湖南药用植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质地优良。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药品被列为名贵药材进贡朝廷。据《新唐出·地理志》、《宋史·地理志》、《湖南通志》等史书、志书所载,唐代至清代均有大批药材钦定进贡:澧州澧阳郡(治所在今澧县)贡蜀漆,潭州长沙郡贡木瓜;永州陵郡贡零陵香;道州江华郡贡零陵香;辰州泸溪郡(即现在的沅陵县)贡黄连。湖南特产道地优良药材众多。宋朝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述:“杜仲产湖广,湖南者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述:“生白蜡以衡永产者胜。”湖南白术的产量仅次于浙江;新晃的吴茱萸颜色碧绿,颗粒饱满,香气浓烈,均以质优畅销全国并出口。湖南玉竹,条根肥壮,光泽柔润,以质地优良而行销香港和两广,属大宗出口药材之一。藁本主产桂东、炎陵,产品呈结节状,圆柱形,气芳香,为藁本之上品。 湖南研究、利用中药资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已以卓越的成就载于医药发展的史册。神农“尝白草”,长眠炎陵;苏氏居郴州,“橘井宗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专著,方中使用的253种药物,有一半后来载入《神农本草经》。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浚任湖南巡抚,收集整理湖南民间草药,所著《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湖南药用植物267种,其中山蚂蝗、千斤拔、隔山消等135种是历代本草中未予收载的。湖南人对本草学术的研究亦渊源深远,不绝于史。具有代表性的有:明代滕弘撰《神农本经会通》,该书共载药958味,分草、木、果、谷、茶、玉石、人、兽、禽、虫鱼10部,每药分述性味、功用、采集,以《本草经》为据,参考诸家本草,结合古今见闻,对药物进行辨误、释疑、校证,并载验方。其所引用书目,后世大多失传,部分书目如《劁》等,尚未见后世本草及方书引用,因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代何本立撰《条中药性》20卷,其中载药700余味,每药将其药性、功用、主治撰写成七言八句,书中引经据典,考核详明,药味齐全,歌诀流畅,条理清楚,便读易记,流传很广。郑守谦撰《国药体用笺》,刊于1930年,其中收录药物246种,分为气血、六淫、五脏共13类,每药阐述其性味、功能、主治,并举《伤寒》、《金匮》、《肘后方》等古方以发明各药之功用,方药对照,体用彰明,对后学影响很大。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湖南药用植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生长环境、资源特征、分布与分区、特有现象、民族植物资源、珍稀濒危状况以及开发利用与管理和主要家种药材栽培及加工技术等内容,并对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的各大类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适合于从事植物学、药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及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科研与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湖南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一、湖南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 二、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特征 (一)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的系统分类 (二)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的归类 1.按生活习性归类 2.按药用部位归类 3.按药理作用归类 4.按药物功能归类 (三)湖南药用植物资源化学 (四)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的评价第二章 湖南药用植物的分布与分区 (一)湖南药用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二)湖南药用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三)湖南药用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四)湖南药用植物的分区 1.湘西北药用植物区 2.湘西南雪峰山药用植物区 3.湘南药用植物区 4.湘中湘东丘陵药用植物区 5.洞庭湖及环湖丘岗药用植物区第三章 湖南药用植物的特有现象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一、湖南药用植物的特有现象 二、湖南药用植物资源中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苏铁 2.银杏 3.南方红豆杉 4.水松 5.水杉 6.钟萼木 7.莼菜 (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1.金毛狗脊 2.篦子三尖杉 3.杜仲 4.半枫荷 5.樟树 6.闽楠 7.野大豆 8.花榈木 9.红豆树 10.鹅掌楸 11.厚朴 12.凹叶厚朴 13.红椿 14.莲 15.喜树 ……第四章 湖南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第五章 湖南主要家种药材栽培及采收加工技术第六章 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第七章 湖南药用植物类群简述中文索引拉丁文索引参考文献彩片
章节摘录
(1)采收 移栽后3~5年,于7~10月采收。夏季采收者为“新货”,水分较多,容易加工,质韧色白,干得快;秋季采收者称“老货”,质地偏硬,但产量和有效成分均比夏季采收者高。采收应选晴天,否则药材触水发红。先挖四周,将根全部刨出,抖去泥土,结合分株,将大根和中等大小的根齐基部切下,待加工。 (2)加工 鲜根堆放1~2天,稍失水变软后摘去须根(即丹须),除去木心。按粗细、整碎分别出晒。晒时应趁其柔软把根条理直,严防雨淋、夜露和触水,以免发红甚至变质。晒干后即为商品药材,一般667m2产350~400kg,折干率35%~40%。若用水洗去鲜泥土,用竹片或玻璃片刮去外表栓皮,再抽去木心,晒干称“刮皮丹皮”,简称“刮丹”。其操作繁琐,且常刮去部分含有效成分的组织,除外贸外,一般内销不刮皮。 (九)玄参 湖南产中药材是指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的干燥根。 1.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数条,圆柱形或纺锤形,长5~12cm,直径1.5~3cm,下部常分叉,外皮灰黄褐色。茎直立,四棱形,光滑或有腺状柔毛。叶对生,叶片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边缘具钝锯齿,齿缘反卷。叶背有稀疏散生的细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状。花梗长1~3cm,萼片5裂,卵圆形,先端钝。花冠暗黄色,长约8mm,5裂。雄蕊4枚,2强,另有一枚退化的雄蕊呈鳞片状贴生在花冠管上。花盘明显,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朔果卵圆形,先端短尖。种子多数,卵圆形,黑褐色或暗灰色。玄参野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坡、山脚路边或山谷阴湿的草丛或溪沟边丛林下。多栽培于向阳的低坡地,土壤多为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 玄参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数短的气候条件,能耐寒,忌高温、干旱。气温在30℃以下,植株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气温升至30~C以上,生长受到抑制。地下块根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C-25°C。5~7月地上部生长旺盛,7月开始抽苔、开花,8~9月为块根膨大期,11月地上植株枯萎。生长周期约300天。 2.药用价值指标 家种药材主要产区:龙山、桑植、溆浦、慈利、平江。 地道药材产地:龙山(图13)。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等症。 3.栽培管理技术 (1)选地整地 玄参不宜连作,可选前作为禾本科或豆科、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的沙质壤土种植。地势以向阳、背风、低坡为宜。土质黏重、易积水的地区不宜栽种。深翻整地时要清除残株落叶,拣去石块,使土壤疏松。每667m2施厩肥或堆肥1500~2500kg做底肥,细耙整平后作畦,畦宽1.3m,高20~25cm,沟宽40cm。山坡地要横山作畦,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注意开好四周排水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