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为家

出版时间:2004-4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斯图亚特·考夫曼  页数:369  字数:290000  译者:李绍明,徐彬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力。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住址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的确,科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科学活动,比较起其他的人类活动来,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哪怕在其他方面倒退的时候,科学却总是进步着,即使是缓慢而艰难地进步,这表明,自然科学活动中饮食着人类的最进步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堪称为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  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珍上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

作者简介

  斯图亚特·考夫曼供职于圣达菲研究院。身为麦克阿瑟学会的研究员,他是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在生物学上的应用方面的前沿思想家。著有《秩序的起源:进化中的自组织和自然选择》等书。
李绍明,男,1956年生于山东高密。现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译作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宇宙为家 创世 生命的法则 免费的秩序 要智慧,不要力量第二章  生命的起源 关于生命的理论 生命的成形第三章  注定要来的我们 生命的网络 一个化学的创世说 反应网络 中心思想 给反应加油 一种顽固不化的总体论第四章  免费的秩序 自我平衡的源泉 秩序的必备条件 混沌的边缘第五章  个体发生学之谜 雅各布,莫诺和遗传回路 选择是秩序的惟一来源吗 个体发生学里的自发秩序 小小的吸引子,大大的秩序 最终理论之梦第六章  诺亚方舟 生物学大爆炸 超临界汤 诺亚试验 创新的雪崩第七章  应许之地 实用分子进化学 万用分子工具箱 随机化学 实验室创造生命第八章  高地探险 高地探险 地球上的生命 基因型空间和适应性环境 相关适应性地形 复杂地形上的进化 以上帝的目光俯瞰 自然选择的局限 自组织、自然选择和可进化性第九章  生物体和工艺品 ……第十章  台上一点钟第十一章  寻找完美第十二章  方兴的全球文明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柏格森不是惟一一个提出这种生命力说的深思者。汉斯•德莱希(Hans Dreisch),一个绝顶聪明的实验派,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结论。德莱希在两个细胞的青蛙胚胎上做了个试验。像其他的胚胎一样,那个受精卵,或称合子,不断地分裂,生出了2个、4个、8个,16个细胞,一直下去,直到一个生物体降生。德莱希用一根极细的婴儿头发丝做成一个套圈,把两个细胞拨弄开,让它们自由地各奔东西。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每一个细胞竟然都发育成完全正常的青蛙!甚至从后来包含4个或8个细胞的胚胎中分离出任何一单个细胞,那个细胞都能发育成一个完全成熟的青蛙。德莱希不是傻瓜。他意识到,他两手捧着一个海样大的难题。看样子,整个牛顿物理化学体系中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东西,能为解释这一结果提供一点点希望。假如那个胚胎的每一个部分都只生出成体的一个部分,那还好接受一些;实际上,在许多物种那里就是这种情况,被称为嵌合式发育。有一帮子人用所谓的“胚中预存说”来解释嵌合式发育。那个学说假定,卵子内住着个小矮人,就是成体的小小缩影,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会扩张为成体的对应部分。因此之故,如果抹去半个卵子,就是合子姐妹细胞的一个细胞,那么,按理说应该就是抹去了小矮人的一半。剩下的半个卵子应该长成半只青蛙。但那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算发生那样的事情,胚中预存说也还是有着灭顶的难题:它该如何回答,生成的这半只青蛙会生出怎样的青蛙,那半只青蛙生出的青蛙又会生出怎样的青蛙,等等,等等,如此这般?胚中预存说的信奉者提出,可以用这样的设想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个卵子中,住着个小矮人,小矮人里面还有个小矮人,就像那个中国故事里的玩偶那样,一路下去,直到造物的创世。这么说来,假如生生不息永远下去的话,当然就需要有一个小矮人的无限序列。可是我在此坦白,对那些过时的想法,我的同情心已经消失殆尽。有些理论,哪怕已被证明是错了的理论,可能也是优雅而美丽的,有些理论可能是离谱的。可是,假如一个理论需要无穷无尽越来越小的小矮人来支持它,那就未免太离谱了。 德莱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如果那个2或4或8细胞的胚胎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能生出一个完整的成体,那么,必须有什么地方提供信息令细胞成长。固然,秩序多多少少是自发产生的。每一个部分都能生出一个整体。但是,在每一个部分里面,那个信息发自何处呢?德莱希乞灵于一个称作生命原理的学说,就是一种非物质的秩序之源,它给胚胎那一点点东西注入了生命,不知怎么让每一部分具有了奇迹般生出整体的能力。 到19世纪末叶,生命起源的问题沉寂了下来,无声无息地寂寞了50多年。大多数思想者,要么认为那个问题是科学无法接近的,要么,往顶好处想,也是为时尚早,怎样努力也毫无希望。直到20世纪中叶,才有人重新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是某种原始地气给了化学物质以生命。有很好的证据——当然现在已经有人怀疑——暗示,原始地气含有丰富的分子种类,比如氢,甲烷,二氧化碳等等。那时候几乎没有氧气。后来,人们又进一步设想,原始大气中简单的有机分子,加上一些较为复杂的分子,可能会慢慢溶解于刚刚形成的海洋里,造成了某种前生物汤。从这种前生物汤中,不知怎么自发生出了生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重要的新理论”  “一部大胆的作品……我敢保证,任何人在经过学院式的学习之后而想像力尚有留存的话,或者是那些未经此类训练的读者,读后定会获益甚丰,并永远被这本书所改变。”  “自组织倾向理论中缺失的关键一环,是如何能将随机的和确定的进化力量结合起来,得出令人满意的有关生命秩序的理论。在这方面,考夫曼做出了曼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  “有关宇宙中秩序的影响深远的新理论,讲述者是发展该理论的先驱人物。”  本书是一部大胆的作品……作者保证,人和人在经过学院式的学习之后而想像力尚有留存的花,或者是那些未经此类训练的读者,读后定会获益甚丰,并永远被这本书所改变。

编辑推荐

《第一推动丛书•第3辑:宇宙为家》编辑推荐: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着令人惊叹的生物学复杂性。各种各样的分子合在一起跳代谢之舞,终于造出细胞来。《第一推动丛书•第3辑:宇宙为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读者将进化论的知识条分缕析,把复杂性科学的前景以简易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名人推荐

“重要的新理论” ——卡尔•萨根,《华盛顿邮报》 “一部大胆的作品……我敢保证,任何人在经过学院式的学习之后而想像力尚有留存的话,或者是那些未经此类训练的读者,读后定会获益甚丰,并永远被这本书所改变” ——伊恩•斯图亚特,《自然》杂志 “自组织倾向理论中缺失的关键一环,是如何能将随机的和确定的进化力量结合起来,得出令人满意的有关生命秩序的理论在这方面,考夫曼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著有《熊猫的拇指》 “有关宇宙中秩序的影响深远的新理论,讲述者是发展该理论的先驱人物” ——《华盛顿邮报书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宇宙为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翻译稍微有点功力不足应该让学生物的人去翻译书本身写的很好有创意有想法值得一读
  •   人虽然生活着在地球上,但要拓展宇宙观,因为我们的四维其实是浩瀚的大千世界,超乎地球之外的空间是无限的。
  •   新颖的组织理论在生命起源方面大胆的探索,很有创意的模式。
  •   写的比较晦涩, 没有完整阅读的欲望~~
  •   这本书写得不好或者翻译得不好,使得我在读一些我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关于书的内容,我怀疑者仅仅是套上了模型外衣的哲学研究还是严肃的科学研究。看起来,这本书的作者想理解这个世界中秩序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但是,这是问题的答案是没有办法验证的。相信它或者否定它的唯一依据就是,得到它的过程看起来是否合理。所以,我觉得这不算科学研究。 如果这种答案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话,那就应该是把它们跟自然界中的真实现象加以比较。它们能够与自然界中的现象做一个细致地比较吗?我花钱买了这本书,可是我无法再花时间把书中可能潜藏的这种比较找出来。因为读这本书是让我感觉好晕。
  •   长久以来,进化论占据了关于生命起源的主导地位,绝大部分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但反对的声音不是没有,少数科学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按照单纯的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即使是在很多个宇宙年龄这么长的时间内,生命也不可能产生。可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却是对这一悖论的无情嘲笑。那么该怎么正确回答生命起源这一萦绕人类多个世纪的难题呢?20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混沌和自组织理论给回答这一问题指明了极可能成功的方向。作者在本书中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理性分析和类比,指出了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才是生命的真正起源。作者并不是想否定进化论,而是给进化论提供了非常可信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本书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书,作者本人是NK模型的发明者,该领域的专家。这本书的翻译差了些,有一些初级的翻译错误。译者虽然翻译过《第一推动》丛书系列里面另一本有关生命科学的书,但本书涉及的各类学科知识较为广泛,译者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欠妥当,同时有些地方译文显得生涩拗口。另外,原书有不少彩印,译本为黑白,但文字中很多地方仍然照原文翻译,多处文字涉及到图表中的一些颜色标志,令人困惑。如果原书给五星的话,译文只能给四颗星。
  •   这本书何时再次上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