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

出版时间:1986.6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李培生主编,梅国强副主编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前言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其核心,以外感热病为其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因此,它既是一部临床专著,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书理论与实践价值甚高,古今中外之研习者,代不乏贤,且互有发明创造。集千余年之研究成果,则《伤寒论》已发展为一门伤寒学科,因而以此作中医教材,是突出中医特色,发扬中医学术之必需。  是书质朴,文字精要,寓精深理蕴于指事之中,因而使初习者难学难用,大有望洋兴叹之感。有鉴于此,历来有识之士,潜心研究,锲而不舍,承前启后,乃至今日,不仅能使隐者显彰,晦者昭明,蕴者弘扬,且临床运用,或遵其法,而法明方效;或参以心得,而灵妙无穷。观其成就,既在微旨之中,亦在方法之外,故其理致,早已渗透于临床各科。由是言之,则《伤寒论》虽创始于仲景,而伤寒学,似可称为历代众多学者智慧之结晶。故清代有贤者谓《伤寒论》:“诚医宗之正派,启万世之法程,实医门之圣书也。”*今人刘渡舟教授,誉其为“中医之魂”,岂能等闲视之?或谓“古人一本书,今人一门课”,似有尊古薄今,抱残守缺之嫌,是愚所未敢苟同者。观当今之世,中央决策英明,继续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于学术发展,仍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故愚不避其物议,但忧其弛废。受命年余,兢兢业业,寝食难安。盖以愚之驽钝,惟恐失中医药学术之真传、活人之宝典、先哲后贤之心血,而成败功过,无所萦怀。无所萦怀者,一已之私利也;有所萦怀者,惟恐贻误后人也。  本教材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0年6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主编会议精神,在原《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补充修订而成,使教材编写既有连续性,又能体现本学科的新进展,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内容概要

  《伤寒论讲义》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其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伤寒论讲义》理论及临床价值甚高,古今中外之研习者,代有贤人,且互有发明创造。因而今日以之作为中医教材,是突出中医特色,发扬中医学术之必需。

作者简介

李培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
从1936年开始,李培生撰写了论文、论著等80多篇(部),还多次主编《伤寒论》高等院校教材以及函授教材。其中三部伤寒学著作《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是李老全面研究《伤寒论》各家的注疏,结合自己提出的“医理重于文理,文字平正通达”的研究方法,前后历时30多年完成的力作,这三部伤寒学著作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填补了中医学术的一项空白,因而,李培生被誉为伤寒界的一代宗师。
梅国强,1939年3月生于湖北黄陂。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本科留校执教与行医。现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杂志》编委、湖北省科协常委、湖北省《伤寒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梅国强教授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是知名的伤寒学专家。曾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发表论文30余篇;临床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各种疾病,其于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有所专长,其根据临床经验撰写的《拓展方临床应用途径》、《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等论文受到中医学术界高度评价,前2篇于2003-2004年被《中国中医药报》连载;主持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等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首创水平,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三等奖。

书籍目录

伤寒卒病论集(原序)概论一、《伤寒论》的作者二、《伤寒论》的版本沿革和学术发展概要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四、伤寒的含义五、六经的概念六、《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一)六经辨证(二)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三)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四)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直中)七、六经病证治则治法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三、辨传变与否四、辨太阳病欲解时[附]其他五经病欲解时第二节 太阳表证一、太阳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二)桂枝汤禁例(三)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桂枝加附子汤证4.桂枝去芍药汤证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二、太阳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二)麻黄汤禁例(三)兼证1.葛根汤证2.葛根加半夏汤证3.大青龙汤证4.小青龙汤证三、太阳表郁轻证(一)表郁不解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二)表郁内热证第三节 太阳里证一、蓄水证二、蓄血证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二、辨病发于阴、发于阳三、辨寒热真假四、辨虚证实证五、热证(一)栀子豉汤类证(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四)葛根芩连汤证六、虚寒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二)心阳虚奔豚证1.桂枝加桂汤证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三)脾胃阳虚证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2.茯苓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5.胃寒吐逆证(四)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七、阴阳两虚及阴阳转化证(一)阴阳两虚证1.芍药甘草附子汤证2.炙甘草汤证(二)阴阳转化证八、结胸证(一)结胸证辨(二)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三)寒实结胸证九、脏结证十、痞证(一)痞证的形成(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三)附子泻心汤证(四)半夏泻心汤证(五)生姜泻心汤证(六)甘草泻心汤证(七)痞证辨证十一、火逆证十二、欲愈候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一、风湿证二、十枣汤证三、瓜蒂散证第六节 辨表里治法及其先后缓急[附]备考原文太阳篇小结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外证三、阳明病主脉第二节 阳明病病因病机第三节 阳明热证一、栀子豉汤证二、白虎汤证三、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猪苓汤证第四节 阳明实证一、承气汤证(一)调胃承气汤证(二)小承气汤证(三)大承气汤证二、润导法三、下法辨证四、下法禁例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一、发黄证(一)茵陈蓠汤证(二)栀子柏皮汤证(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四)寒湿发黄证(五)欲作谷疸证(六)被火发黄证二、血热证第六节 阳明病辨证一、辨中风中寒二、辨虚证实证[附]备考原文阳明篇小结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少阳病提纲第二节 少阳病证一、小柴胡汤证二、少阳病禁例第三节 少阳病辨证第四节 少阳病兼变证一、变证治则二、柴胡桂枝汤证三、太阳少阳并病刺法四、大柴胡汤证五、柴胡加芒硝汤证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八、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九、传变及预后[附]热入血室[附]备考原文少阳篇小结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第二节 太阴病虚寒证……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并治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八章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附篇 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条文索引文剂索引附录 古今剂量折算表

章节摘录

  一、变证治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1],仍不解者,此为壤病[2],桂枝不中[3]舆之也,觀其脉澄,知犯何逆,随證治之。……(16)  【词解】  [1]温针:是针刺与艾灸合并使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使热气透入。  [2]坏病:指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  [3]不中:中,音仲(zhong)。不中即不可的意思。  【提要】太阳坏病的概念及其治则。  【分析】本节分两段,从“太阳病三日”至“桂枝不中与之也”为前段,其余为后段。前段提出坏病的概念,后段论述坏病的治则。  太阳病经过数日,已用过发汗或吐下、温针等法治疗,不仅病症不愈,而且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者,便是坏病,也即是误治后的变证。病已不在表,故桂枝汤不能再用。另外,还应指出,虽然本条论及坏病是因误治所致,但从临床实际出发,坏病亦有不为误治,或体质及病邪等因素自身恶化的。  “观其脉证”,是说坏病变化十分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脉证并举,四诊合参,全面完整地搜集病情资料,以供准确地分析判断病机之用。  “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到见病知源,使诊断较为可靠。  “随证治之”,是根据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本质进行治疗。病有万变,法必随之而变,因人、因时、因病而制宜。  上述十二字的治疗原则,仲景虽因坏病而立,但蕴含着哲理,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因此,它对各种疾病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选注】柯韵伯:坏病者,即变证也。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证。是桂枝证已罢,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桂枝以五味成方,减一增一,便非桂枝汤,非谓桂枝竟不可用。(《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桂枝汤证下》)  程郊倩: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证治之也。(引自《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坏病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伤寒论讲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