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隋德俊 编 页数:425
前言
医古文是中医学术的载体,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医古文课的面授和自学,掌握1000~1200个常用词,熟悉医古文基础知识,具有阅读古医籍的基本能力。 本教材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它是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医古文选读》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的。编写时广泛汲取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历版医古文教材的精华,参用了其他医古文佳作及其研究成果,重视教材内容的创新拓展,突出中医特色和成人教育特点,定位在本科水平。 教材编写选文以传统医文名篇为主体,增加了面授文章,删除了原教材的普通古文及重。点课文的段译;基础知识力求系统准确。采取一书分本科与专科两套教学大纲的形式,分层次教学或自学。 全书内容分为上下编及附录。上编为医文部分,共50篇,含医家传记、医论、杂论、医序、医经注文、医案、医话等;下编为基础知识部分;附录中有三套不同类型的模拟自测题及其标准答案和486个常用词。每课前设目的要求、。自学时数、作者与著作简介、内容提要,后设复习思考题含白文50篇;课文分段设注,注文立足详准,综释与释词兼用,注释中的重点词句加着重号。 本教材承蒙河南中医学院许敬生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孙屏教授和辽宁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李书田副教授审定,并提出了宝贵建议。辽宁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及医史文献研究所领导对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医史文献研究所王蕊芳同志参与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并提供资料。对此一并表示敬意和谢忱! 编者学识疏浅,编写任务,丘山之重,勉图蚊负,切望同行专家和读者赐教指正,幸甚!
内容概要
《医古文》内容:分为上下编及附录。上编为医文部分,共50篇,含医家传记、医论、杂论、医序、医经注文、医案、医话等;下编为基础知识部分;附录中有三套不同类型的模拟自测题及其标准答案和486个常用词。每课前设目的要求、。自学时数、作者与著作简介、内容提要,后设复习思考题含白文50篇;课文分段设注,注文立足详准,综释与释词兼用,注释中的重点词句加着重号。
书籍目录
上篇 文选面授文章一、扁鹊传二、华佗传三、丹溪翁传四、医师章☆五、秦医缓和*六、赠医师葛某序*七、医话四则八、《本草纲目》六则九、医案六则十、元气存亡论*十一、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二、鼻对*十三、赋禀*十四、诸家得失策☆十五、耐病解☆十六、风痹脉论☆十七、医须通本草论*十八、《理瀹骈文》二则*十九、《抱朴子》三则*二十、养生论☆二十一、阳不足再辨*二十二、鉴药二十三、大医精诚二十四、不失人情论*二十五、病家两要说二十六、《内经》注文三则☆二十七、《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二十八、《本草纲目》原序*二十九、《医方集解》序☆三十、《伤寒论》序三十一、《备急千金要方》序☆三十二、《黄帝内经紊问注》序三十三、《类经》序☆三十四、《温病条辨》叙☆三十五、《外台秘要》序☆三十六、《新修本草》序☆自学文章三十七、古简医方四则三十八、《素问》校诂二则三十九、《脉经》序四十、《妇人大全良方》自序四十一、医林趣事四则四十二、祝医四则四十三、议单腹胀脾虚将绝之候四十四、除疾四十五、劝医论四十六、学医犹学弈四十七、神农尝百草论四十八、药性主治参互指归四十九、医易义五十、庞安时传下篇 基础知识第一章 工具书第一节 工具书的种类、排检和注音方法第二节 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简介第二章 汉字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第四节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章 词汇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二节 .单音词与复音词第三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第四节 词义的辨析与确定第四章 语法第一节 实词的用法第二节 语序和省略第三节 判断句与被动旬的表示法第四节 虚词的用法第五节 复音虚词与凝固结构【附】常用多义虚词第五章 训诂第一节 训诂和训诂学第二节 训诂的内容第三节 训诂的条例第四节 注释第六章 修辞一、比喻二、借代三、夸张四、婉言五、比拟六、仿拟七、引用八、反复九、对偶十、分承十一、错综十二、举隅十三、倒装十四、藏词十五、简略与省略十六、互备第七章 句读第一节 句读概述第二节 误读的原因和表现第三节 句读的方法第八章 语译第一节 语译的标准第二节 语译的方法第三节 语译的具体要求第九章 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 天文历法第二节 姓名第三节 避讳第四节 称谓附录一 模拟自测题及参考答案模拟自测题(一)模拟白测题(二)模拟自测题(三)参考答案附录二常用词(注:面授文章带“*”号者为专科用,带“☆”号者为本科用,不带号者专科、本科通用。)
章节摘录
由于单纯使用干支纪年,必须要参照作者的生活年代,才能确定其具体年份,因而一般是年号与干支两种并提,如《普济本事方》:“元桔庚午,母氏亲遭此祸。”“元占庚午”即公元1090年。“元韦占”是宋哲宗赵煦年号,“庚午”是干支纪年。又如《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即公元762年,“宝应”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壬寅”是干支纪年。将年号纪年、于支纪年转为公元纪年,只要核对《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源·历代建元表》等书即可解决。 四、纪月法 商代及春秋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自此便有用春秋代年的记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丹溪翁传》中“翁春秋既高”。其“春秋”皆指年岁。到了春秋中期,由于用立圭表测日影,可以准确地测定冬至、夏至的时间,历法趋于精确,一年由两季分为四季,但开始的称序是春秋冬夏。这种特殊的四季称序影响到当时和后来的著述,《内经》中也有这种顺序的记载。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春秋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由于春秋中期采取了十九年七闰制,同时也就规范了十二月的起止时间,使之符合四时气候变化。古代纪月通常以序数一、二、三……为纪,但也有很多特殊的纪法和名称,兹介绍如下: (一)四季纪月 古代把四季的每一季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即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孟夏(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孟冬(十月)、仲冬(十一月)、季冬(十二月)。此种纪月法,古医籍中常见。如《医门法律》:“所以春夏秋冬孟月之脉,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不改其度。”又如《医贯》:“孟秋痢大作,初三昼夜下百许次。” (二)月建纪月(十二地支纪月) “建”,即前面提到的“斗建”,也就是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古人用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作为判定月份的标准,方法是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等。夏历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子、十二月黄昏时斗柄指丑、正月黄昏时斗柄指寅、二月黄昏时斗柄指卯……于是便称十一月为建子、十二月为建丑、正月为建寅、二月为建卯等等。 古医籍中也有对月建的运用。如《素问·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干中。”文中的“寅、午、子”都是指月建的顺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