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湖南美术 作者:陈海良 页数:83
内容概要
《十七帖》基本反映了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技术层面,以及流美的、俊逸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状态。当然,其间也包含着王羲之个人情感、艺术取向等诸多内在要素。知而后行,在学习和研究《十七帖》时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地了解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与十七帖的关系,而并不是就字论字,就技法而论技法。对《十七帖》的解读应该是一个融通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分析过程。在这个“整体”的关照下,才有可能读懂《十七帖》,才能在临习时辅之以更为准确的方式方法。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一、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背景二、作品的传统渊源三、历来对《十七帖》的评价四、作品分析五、临帖指南六、创作七、附陈海良作品
章节摘录
插图:“声无哀乐”提出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它除了针对具体现实中的音乐问题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个问题之后的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而艺术的自主性后面又包含着人对社会和艺术的超越性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的后面也是士人的独立精神的问题。因此,“声无哀乐”是魏晋士人的个性精神与社会功能寻求的开端。他们通过对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促成了文学艺术空前的繁荣,使得文艺完全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同时,玄学的兴盛,使得人们的思想达到进一步的解放,玄学所主张的不时放达的精神对封建礼法伦常形成了破坏和瓦解作用。因此,魏晋时期,人们崇尚新风,不慕古质,这种风尚对文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文字书写技艺的“书法”得到了当时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士族力量的推动,书法的发展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们好“新体”,尚“新风”(“洛阳新风”),“新书体中的草、行、楷渐渐为士族阶层所接受,成为士流私人之间书写交流的时调,这是魏晋新书风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时,精通字学、传古法的卫氏也将草书列为书法的‘四体’之一”(《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不仅如此,楷书也在当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隶书、篆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在书写中不断地改进着书写的法则,新体的笔法要素、章法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定式并渐渐被士大夫们所认可。同时,在书体上,到魏晋时期,已经是正、草、隶、篆、行诸体皆备,欣赏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由此,“游目骋怀”、人物品鉴成了一种时尚,人们从对山林、人物的品藻发展到对文艺的自然品评,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潮,崇尚的是意蕴,强调“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来反映个人的情感、才气;纸张的盛行,使人们的书写从简牍转向到对书写更为简便的纸张上,而纸张又更适合才情的发挥、个性的流露。于是,魏晋的“气韵”与“风流”开始肆意流淌。
编辑推荐
《名家解密书法经典·陈海良解密》是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