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郭湘黔 页数:99
前言
设计的发展一般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尚潮流的变化同步,因此,设计教育总是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现代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还引导着社会文化的潮流。功能性和超前性作为设计的双重性质,往往让高等设计教育显得滞后。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既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能够在未来的设计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甚至成为引导设计潮流的新一代设计人才,是高等院校设计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完整的教学体系离不开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课程大纲。课程是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充满理想的教学目标还是庞大的教学体系,最终还是靠一个个具体的课程来完成。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一般认为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开始,包豪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最闪亮之处就是它的实践性,即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本套教材的特色正是基于课程的实验性和现场感,通过基础理论的引导,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课程方法的创新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比较成熟的设计课程中,基础理论相对稳定,课程创新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设计案例、作业练习、评判标准等方面的改革上。尤其是设计练习,我们更提倡的是加强设计过程的教学,而不是孤立地看设计的结果,过程往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设计教学的设计者,我们不仅要求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还要求设置创新的课程。创新课程既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同时又是在设计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下,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过程中,为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做的课程结构调整。当然,创新课程对教学的决策者或执行者无疑都是一个残酷的挑战,它意味着对原有课程的革命,直接涉及对原有部分课程的扬弃。但是,既然我们都认可设计是在动态中不断发展的学科,那么,我们也就应该充分认识、理解、适应和把握设计教学的持续性和它的开放性,不断创新,才能逐步形成相对完善和稳定的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着眼的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首先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并不将课程片面局限在某一个专业的范畴,而是使课程具有设计学科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共享性;第二,强调教材的现场感,作者都是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教材中有大量设计作业案例的过程分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参与性:第三,强调教材的基本信息构成,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的应用技能结合,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事实上,本套教材涵盖的课程较多,每个课程基本上按照课程的教学特点编写,体现出了作者的探索精神。我们期望各院校的教师、学生给予更多的教学反馈意见,使这套教材进一步完善。
内容概要
本书是“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程”之一,全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品牌包装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包装的定义、包装设计的内容、包装设计新思维、包装设计的定位、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郭湘黔,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高级广告设计师。多年来致力于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教学与实践,设计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设计大奖,其中包括联合国世界包装组织WPO授予的“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大奖、中国十年包装成果金奖、中国包装展评会银奖、1997当代艺
书籍目录
前言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五、课程考核 六、教学设备与教具要求 七、课题设置 八、课题参考第一章 认知篇 一、包装的定义 二、包装的功能 三、一个普通的纸盒 四、包装的目的 五、包装的分类 六、包装的方式 七、包装设计的内容 八、包装设计的原则 九、品牌包装策略 十、包装设计观念 十一、包装设计眼光 十二、包装设计的评估第二章 创意篇 一、包装设计新思维 二、实验性包装 三、品牌符号 四、包装设计的定位 五、包装的质感 六、包装的材料第三章 表现篇 一、包装的形态 二、设计的语言 三、计算机软件的运用 四、包装设计效果图的表现特点 五、纸盒结构 六、创意的实施 七、容器造型 八、设计构成要素 九、设计打样 十、印刷工艺第四章 提升篇 一、限制性思维 二、交互式包装 三、系列化包装 四、包装的附加价值 五、包装的设计程序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