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鉴定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姚江波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辉煌的古玉器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从源头上看这一至今还令人神往的古玉器文明。何谓“玉器”?《新华词典》解释为:“它利用质地坚硬的具有各种天然纹理色泽的玉石(如白玉、碧玉、翡翠、宝石、水晶石等)材料琢磨而成。”从玉器的定义看,玉石是它的关键词。看来,玉器与石头是有关系的,且不能分离。事实上也是这样,玉器实际上就是特殊的石头,历史上各个时期对玉器的解释各有不同,现代矿物学对玉器也有解释,但解释的焦点都集中在什么样的石头是玉器,什么样的石头不是玉器上,这样看来,《新华词典》是在总结各种解释的基础上作出的解释。这个解释应当是一个权威的解释。由此可见,玉器就是一种石器。石器曾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会制造工具是人和猿的最根本区别,正是人类制造出第一块石器使得人猿辑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如此,石器也就成为人类文明划时代的标志,以旧石器时代为代表的人猿共存时代,是以打制石器为代表,而以新石器时代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时代,其标志性器物则是磨制石器,丽者在时间上的分界线是在距今1。000年左右。由此可知,石器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相当重要。那么,在石器发展的过程当中,其中的一种玉石类,即玉器也产生了,由于这类石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非常美丽,自然深得原始社会人们的喜爱,于是这类石器即玉器也就发展起来了。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在我国形成了玉器文明,如,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和南方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形成。最终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共同将中国古拙玉器文明推向了巅峰,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这就是光辉灿烂的原始社会古拙玉器文明。

内容概要

中国古玉器文明相当地复杂,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异常紧密地相连,不可分割。所以,我们要理解中国古玉器文明就一定要先理解中国古玉器文明存在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这两次较大的玉器文明成果,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得上是对古玉器的鉴定。而本书就是要引导读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以期使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古玉器文明中的精髓,能够独立地进行古玉器鉴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玉器鉴定  第一节 从玉质上鉴定  1.软玉  2.硬玉、辉石类矿物  3.其他  第二节 鉴定的标准  1.硬性标准  2.隐性标准  第三节 从工艺上鉴定  1.从造型上看可以分为  2.从装饰上可以分为  3.从具体的做工上看可分为  4.具体使用的工具有  第四节 鉴定方法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2.从玉质上鉴定  3.从作伪上鉴定  4.从造型上鉴定  5.从纹饰上鉴定  6.从做工上鉴定  7.从文献上鉴定  第五节 古玉种类  1.玉丰  2.玉琮  3.玉戚  4.玉戈  5.玉璋  6.玉璧  7.玉璜  8.玉钺  9.组佩饰  10.组合发饰  11.玉刀  12.缀玉面罩  13.玉印  14.玉管  15.玛瑙珠  16.玉笏  17.玉瑗  18.玉块  19.玉带钩  20.料珠  21.玉柄形器  22.玉带扣第二章 古拙玉器鉴定  第一节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玉质上鉴定  4.从功能上鉴定  第二节 中原地区玉器鉴定  1.从时代背景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玉质上鉴定  4.从功能上鉴定第三章 夏代玉器鉴定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玉质上鉴定 4.从功能上鉴定 5.从标准器上鉴定第四章 商代玉器鉴定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玉质上鉴定 4.从功能上鉴定 5.从殷墟妇好墓玉雕动物上鉴定第五章 西周代玉器鉴定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玉铁材料的结合上鉴定 4.从玉质上鉴定 5.从功能上鉴定 6.从虢国墓地及虢国玉器上鉴定 7.从传统造型的延续和变化上鉴定 8.从玉琮上鉴定 9.从玉戚上鉴定 10.从玉戈上鉴定 11.从玉璧上鉴定 12.从大型组合玉礼器上鉴定 13.从组合发饰上鉴定 14.从虢国玉璜上鉴定 15.从西周至春秋早中期的古文献一来鉴定 16.从玉礼器的发展上鉴定 17.从玉礼器的衰落上鉴定第六章 东周玉器鉴定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玉质上鉴定  4.从功能上鉴定  5.从战国玉铜材料结合上鉴定  6.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古文献上来鉴定第七章 东汉玉器鉴定  第一节 秦代玉器鉴定  第二节 汉代玉器鉴定  1.从造型上鉴定  2.从装饰玉上鉴定  3.从葬玉上鉴定  4.从玉印上鉴定  5.从铭文上鉴定  6.从汉代画像砖风格来鉴定  7.从雕工上鉴定  8.从写实性上鉴定  9.从秦汉时代的文献上来鉴定第八章 六朝玉器鉴定 1.从造型上鉴定  2.从玉璜上鉴定  3.从出土器物上鉴定  4.从传统玉礼器的使用上鉴定  5.从纹饰上鉴定  6.从手工业上鉴定  7.从六朝时期的古文献上来鉴定第九章 隋唐五代玉器鉴定  1.从造型上鉴定  2.从题材上鉴定  3.从风格上鉴定  4.从玉质上鉴定  5.从纹饰上鉴定  6.从镶嵌玉上鉴定  7.从受西域文化影响上鉴定  8.从玉璜上鉴定  9.从玛瑙珠和水晶珠上鉴定  10.从玉金结合器上鉴定  11.从唐代古文献上鉴定  12.从标准器上鉴定第十章 宋辽金代玉器鉴定 1.从玉质上鉴定 2.从造型上鉴定 3.从立体玉雕上鉴定 4.从雕刻手法上鉴定 5.从造型的大小上鉴定 6.从玉料的来源上鉴定 7.从仿古玉上鉴定 8.从时代特征上鉴定 9.从实用器上鉴定 10.从纹饰上鉴定 11.从龙纹的爪数上鉴定 12.从辽代玉器上鉴定 13.从辽代玉饰上鉴定 14.从宋代玉卧犬上鉴定 15.从宋代古文献上鉴定 16.从宋代玉简上鉴定 17.从标准器上鉴定第十一章 元代玉器鉴定 1.从大型玉器上鉴定 2.从粗犷性上鉴定 3.从玉雕动物造型上鉴定 4.从写实性上鉴定 5.从镶嵌玉上鉴定 6.从玉杯上来鉴定 7.从金玉结合器上鉴定 8.从海洋生物上鉴定 9.从龙纹的爪数上鉴定 10.从元代古文献上鉴定第十二章 明代玉器鉴定 1.明代古玉器的造型 2.从纹饰上鉴定 3.从做工上鉴定 4.从“子冈”玉上鉴定 5.从玉料上鉴定 6.从玉质上鉴定 7.从明代玉鸳鸯上鉴定 8.从明代仿古玉上鉴定 9.从明代玉金银珠结合器上鉴定 10.从明代古文献上鉴定第十三章 清代玉器鉴定 1.从清代前期的玉器上鉴定 2.从清代中期的玉器上鉴定 3.从玉质上鉴定 4.从做工上鉴定 5.从仿古玉上鉴定 6.从纹饰上鉴定 7.从数量上鉴定 8.从旧玉新刻玉器上鉴定 9.从玉木材料结合上鉴定 10.从玉璜上鉴定 11.从带钩上鉴定 12.从清代古文献上鉴定第十四章 玉章 鉴定第十四章 玉圭鉴定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古拙玉器鉴定  第一节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1,从时代大背景上鉴定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日寸代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类型之一。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现,1954年将其定名为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辽宁的西部、河北省的北部地区,内蒙古的东南部、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基本上囊括了整个北方的主要地区,其年代大约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相当。在红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成果,红山人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相结合的定居生活,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彩陶和其他的一些陶器,其余还发现有一些磨制石器以及其他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但是,这些器物看起来都不占主流,其彩陶文明和仰韶文化彩陶相距甚远,所谓红山文化文明主要是其光辉灿烂的玉器文明,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是一个地主的偶然发现,揭开了一个逝去已=久的文明。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图112),以上是红山文化玉器时代的大背景。我们可以从红山文化各遗址出土的玉器以及其他相关出土物的概况,了解到红山文化时代统治者对琢玉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是在其他诸如陶器、石器等都不发达的情况下,玉器文明特别发达,无论在做工还是在象征地位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巅峰。这种现象奇怪极了,但也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辉煌的古玉器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从源头上看这一至今还令人神往的古玉器文明。何谓玉器《新华词典》解释为:它利用质地坚硬的具有各种天然纹理色泽的玉石(如白玉、碧玉、翡翠、宝石、水晶石等)材料琢磨而成。从这个玉器的定义看,玉石是它的关键词,看来,玉器与石头是有关系的,且不能分离,事实上也是这样,玉器实际上就是特殊的石头,历史上各个时期对玉器的解释各有不同,现代矿物学对玉器也有解释,但解释的焦点都集中在什么样的石头是玉器,什么样的石头不是玉器上,这样看来,《新华词典》就是在总结各种解释的基础上作出的解释。这个解释应当是一个权威的解释。由此可见,玉器就是一种石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玉器鉴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印刷精美,图片清晰,内容充实,对于玉器鉴别知识的学习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很好的书,朋友说满意
  •   秋风乍起的日子里,在咖啡馆里看书,或者翻看杂志,从宽大厚暖的毛衣里露出指尖,捧着一大杯奶油满溢的热巧克力,心里就有颤巍巍的像透明果冻一样的幸福感,如同眯起眼睛仰望灿烂日光时不堪盈握的流泪冲动。
  •   对初学者来说挺有用的
  •   书本印刷与纸质都是非常不错,至于内容因为还没有看过,无法评论.
  •   一点都不专业,没什么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