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美)史密斯,(美)福齐纳,(美)肯尼迪 等著,贾茜茜 译 页数:96 译者:贾茜茜
Tag标签:无
前言
看着手边这些将要付梓的第一批译著。作为丛书的主编.心中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算起来竟然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套译丛的翻译和出版凝聚了多方面的心血和力量。终于面世虽不免忐忑,但相信瑕不掩谕,原著的精彩以及中译本对于中国当下快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意义,我深信不疑。在此。我满怀感激之情.回忆为这套译丛的诞生奉献心力的人与事。首先应当感谢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朱迪斯·博顿(JudithBurton)教授对我的一份信任和重托:2004.年底,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一个月的学术考察,为正在起步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学系的学科建设和课程架构寻找思路和经验。而此前半年,朱迪斯·博顿教授和她的教学团队一行四人,已经做客美院,在双方共同主办的研修班上,现身说法地呈现了他们浓缩版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再次在纽约相见。已经像老朋友一样亲切了。身处哥伦比亚大学其境。哥大美术教育专业的学术旨趣、课堂氛围、教师团队、学生的精神面貌。给我以深深的感动。来自崇尚科学、追求真相的理性精神,也来自担当社会责任以及追求人性深度关怀的激情。朱迪斯·博顿教授和她的同事们。早已磨合练就成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精力充沛、团结合作的教学团队,他们紧紧围绕美术教育这个轴心,发展出了经过重新审视和整合的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术学、博物馆教育、课程论和教学法。在同心圆式的课程结构中。每一门课程都在践行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每一门课程都力求相互交集照应,每一门课程都在凸现以人为本的深度反思与发问,每一门课程都以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旨归,而他们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本身也处在不断地反思和发展之中。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标准”,即“TC标准”,作为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其包含了如下五项要求:1、探究和反思的实践者;2、负责任的、终身的学习者和实践者;3、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4、有效的合作者;5、主张社会公正和多元化。这五项要求都是针对未来的教师而言的,对应着这五项具有明确价值判断的世界观层级的抽象表述。师范学院的不同专业均从概述、结果(意向、知识、技能)和评价三个方面,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各自具体的专业理解和要求。又是同心圆结构:不仅是价值观、知识观、方法论的同心圆,也是对学生和教师要求的同心圆,还是校内学习和终身学习目标的同心圆。那一个月,我天天听课。沉浸在哥大的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中,也多次随考核研究生教学实习的教授。驱车去纽约郊区的中小学听美术课,一再感受着一种追求社会进步和教育公平理想而极富实践感的哥大精神。在师范学院大楼的入口处,有一座不大的杜威头像。与学院的历史照片和其他重要人物的雕像一道,排列在长长的走廊两侧。我望着那颗消瘦而倔强的头颅,深感他的精神召唤的力量。五十多年前的杜威,虽死犹生。
内容概要
南希·雷·史密斯(Nancy Ray Smith)乐于接受教学和绘画方面的挑战。当孩子们作画时,该如何鼓励他们?如何选择最适合、最具吸引力的材料供他们使用?如何安排空间,使他们自始至终都能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她在书中提出了此类问题,并且在与同事的交流中继续探求其答案。 在大学执教数年后,她的梦想是为三岁、四岁和五岁的儿童建立一个学前学校:在这个学校中,她可以与其他人共同研讨课程设置问题——尤其是有关艺术和教学的课程设置。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寻找和准备场所,于1987年11月开办了儿童中心。在她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其中的两人提供了相应帮助,并与她一同成为儿童中心的成员。 1989年秋天,南希与她在师范学院出版社工作的编辑进行了交流,商讨修改她的《经验与艺术——教孩子画画》一书。在儿童中心工作两年以后,她希望在书中添加一些有关学前学校绘画的详细论述。同时,针对如何有效激发五六岁的儿童进行绘画,她想扩展对相应技巧的描述。此外,她希望继续大力倡导绘画是所有课堂中的关键活动,而非偶然活动。
作者简介
作者:(美)南希·雷·史密斯 译者:贾茜茜
书籍目录
总序第二版序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版致谢导论第一部分 概述 1. 儿童生活中的绘画 绘画与意义的创造 儿童与材料 绘画的发展 儿童艺术中的美学第二部分 要素的学习 2. 运动及运动所留下的痕迹——一岁半、两岁及三岁 对绘画的新认知 开始 及时回应 秩序的创造及评价 3. 发现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三岁、四岁及五岁 对绘画的新认知 开始 及时回应 秩序的创造及评价 4. 图案构思——四岁、五岁及六岁 对绘画的新认知 作为一个连续平面的画纸 重复及变化 开始 及时回应 秩序的创造及评价第三部分 首次再现 5. 完型的命名和源于图案的符号——两岁、三岁、四岁及五岁 对绘画的新认知 开始 “你要向我展示怎样画” 及时回应 秩序的创造及评价第四部分 描绘经验 6. 简单图形:人物、房屋和动物——五岁、六岁及七岁 对绘画的新认知 基本范畴的符号 再现 空间 主题和发展动力 开始 思想的生成 避免主题陈旧 及时回应 秩序的创造及评价 7. 更丰富的符号:朋友、工人和城市街道——七岁、八岁及九岁 对绘画的新认知 ……第五部分 总结附录:绘画用具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1.儿童生活中的绘画绘画与意义的创造儿童喜欢玩味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并娴熟地使用这些材料。同时,儿童也喜欢制作成品,根据亲身经验来创造形象。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说,这些兴趣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们表现了人类进行视觉交流、体验胜任感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需求。同时,它们还会驱使人类创造并欣赏视觉意象(visual imagery)。在儿童还几乎不具备任何专业艺术知识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能够毫不犹豫地直接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创作。所以,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儿童提高其创造意义,以及理解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能力。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应该认真安排规划儿童的艺术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自然天性,增强他们的胜任感,并使其反思自身的经验。有时,艺术课程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儿童的能力或帮助他们进行意义的创造。当这些课程只停留于对材料和创作的表面研究,而忽视儿童的生活和兴趣时,情况确实如此。为了获得深层理解,我们在研究时需要构建结构,制订有序的课程计划。若忽略上述结构,艺术和意象的基础学习就会缺失,而艺术活动也会随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用之功”。因此,应该合理安排课程,帮助儿童首先深刻理解材料的特性,然后运用上述知识,创作出具有意义的形象。形象的创作必须以具体的、有个人意义的经验为导向,否则,意义的创造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点。除此之外,教师必须帮助拓展儿童的经验范围,将其作为绘画的基础。教师必须明确这些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合理安排儿童的经验,才能使艺术作品令人满意并充分展现个人见解。本书旨在为教师提供必要信息,使他们理解意义的创造,并将意义的创造作为儿童绘画的目标付诸实践。另外,教师们还会发现,这些评价目标、策略和原理既适用于儿童使用其他材料进行的创作活动,也适用于该课程的其他方面。
编辑推荐
《教孩子画画》: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