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湖南美术 作者:赵宏 页数:429
内容概要
人类史上,汉语、汉字、汉文是成熟最早的语言文字体系之一。她们的成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汉字的成熟在“语文”体系中又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汉字”完备地展示了人类在认识问题上的所有能力,使耳朵和眼睛互相弥补、互相参证,可以综合起来形成完整全面、准确无误地认识对象、表述对象的条件,有“影”有“响”地表述出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们假助“耳”、“眼”去传流。应该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关于汉字的呈现方式,先民们早就意识到必须“善假于物”。 “书”是说: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使“字”呈现出来的活动;“写”是说:把需要呈现的形体摆出来的活动。我们现在可以说,人们最初使“字”呈现出来的方法是“书”,或者说“写”,合起来就并成了一个词“书写”。 “书”有书的方法,有步骤,有方式,有规格,有章法……有各种讲究。一个字如此,两个字也如此,一行字、一篇字都如此,这就是说“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的法度要求,我们“概而论之”,归结到“书法”这个词上,大家在“约定俗成”中逐渐取得了共识。总之,“书法”就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套说法或学问。 但是,我们不能把一幅一幅的作品叫做“书法”,倒是可以把一幅好的作品叫做“法书”,即可以奉之为楷模的书作。历史给我们留下来一些关于书写理论的文献,都属于“书法”涵盖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完全相信:现在及将来,一定有许多关于“书写”的理论,这些方面的“学问”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殷商篆书第二章 西周篆书第三章 春秋战国篆书第四章 秦汉篆书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篆书第六章 隋唐五代、宋元明篆书第七章 清代篆书
章节摘录
后世一般笼统地认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秦朝的篆书称为小篆,广义的大篆则包括秦以前的各种文字,二者是相对而言的;狭义的大篆即“秦书八体”中的“大篆”,或即《说文》中的“籀文”。秦以后的篆书因与隶书、楷书等相差较大,易于认定,而先秦的篆书则因命名的标准不一,名称比较繁复:有以文字的载体(书写材料)来命名的,如甲骨文、金文、陶瓦文字、简牍书、帛书、缯书、刻石文字等;有以文字载体的样式来命名的,如石鼓文;有以文字内容来命名的,如盟书、诅楚文等;有以人名来称呼的,如籀文:有以文字的功能来命名的,如殳书、古玺文字、泉币文字;有以朝代或国别来命名的,如商代文字、战国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有以文字的区域来命名的,如东方文字、西方文字等;也有以文字自身形态来命名的,如鸟虫书等等,不一而足,它们互相有交叉、重合、平行之处。我们应力求搞清楚它们所处的时代和命名的含义。 本书即是以时间为序,将各类篆书文字纳入到各自所处的历史阶段中,形象地展示篆书的发展、演变之迹,以及它在文字、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既然是篆书文字的汇集,文字成熟之前的各类原始图画与原始文字,如西安半坡遗址陶文、大汶口陶文、良渚陶文、城子崖陶文、二里头陶文等这里就不多介绍,而直接以殷商为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至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帝辛)亡国,在270多年的时间里,殷一直是商王朝的国都,故此时的商又称殷或殷商。甲骨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主要的商代文字材料,但甲骨文是因特殊用途而形成的文字形式,其用字是有限制的,故不能将甲骨文等同于商代文字。据考古发现,商代人们日常书写还是应该以毛笔为主的,《尚书·多士》中也有“惟殷人有典有册”的记载。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殷商时期陶器、石器、玉器甚至甲骨上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另外,有铭文的青铜器在殷商开始大量出现,铭文的字数也在逐渐增多。上面所述的三种文字形式构成了殷商篆书的主要面貌。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