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古铁 编 页数: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书法自从汉末进入自觉时代以后,在蔡邕、张芝、钟繇等大批书法人的推动下,经过长期的陶冶和姐妹艺术的感孕,终于在东晋这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绽开了绚丽的花朵,在这些花朵中最为迷人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而《十七帖》正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也是较早的王羲之的书迹刻帖。 《十七帖》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卷首第一帖有[十七]二字,古人有用前几字作为全篇名称的传统,因此,该帖就被称为《十七帖》。该帖共收刻了王羲之二十九通尺牍,尺牍内容为王羲之写给时人的一些通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羲之的交往和部分历史背景。《十七帖》的著录,最早见于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书中这样写道:[《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由此可知,《十七帖》在晚唐以前就很有声名了。 王羲之的书风总体上给人以[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的境界,这也可以视为整个东晋的时代风貌,王羲之的草书就是这种风貌的杰出代表。 我们学习王羲之的草书,首先要弄清王羲之草书的成因,以及当时草书的发展背景。草书可以分为今草和章草。章草是伴随着隶书一同成长的书体,在整个隶书时代,章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章草的得名虽然源于汉章帝,但在汉章帝以前章草就已经相当流行了。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逐步减省隶书笔意而形成的,它比章草更为简捷,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连带的笔画,更加适宜于人们的书写。张芝是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早期今草的主要代表书家之一。王羲之是继张芝之后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今草代表书家。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章草和张芝今草书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张芝的草书相比,王羲之草书的使转较收敛,似乎有返古之气象,但是却更流畅、遒逸,笔势的连接也没有像张芝一样用有形的笔画来完成,而是注重于笔势,使字与字之间的神采贯通起来。因此,我们在欣赏王羲之草书的时候就很难发现如张芝一样一笔连写好几个字的场景,而会大量地看到单个字里笔画连接的频繁,字与字之间虽很少见到笔画的有形连接,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字势的流动,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的[状若断而还连]正是王羲之草书这种关系的真实概括。 王羲之草书的用笔真正做到了[一画之间,变起伏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每个笔画都有微妙的变化,在变化中又能俯仰得宜,欹侧有致,长短合度,方圆中矩。王羲之在字的形态处理上有很高的水平,蓄圆润于方正之中,结体含蓄。单字形态优美,技法精熟,又不排斥笔势在书写过程中的统摄作用,在笔势上是缓急互用,缓则雍容,急则纵逸,二者互为补充,不仅赋于单字结构以动态的节奏感,而且使字与字之间在笔势上气脉贯通,并使整篇书作俊逸豪迈而流畅。 《十七帖》流传版本甚多,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十七帖》多临本,永禅师,虞世南、褚庭晦临字皆不甚远,故书有数本皆不同。南唐李后主勒石《澄清堂》者乃贺知章临本。宋魏泰家有硬黄本。《淳熙秘阁续帖》亦有刻。《淳化阁帖》多残缺。今世所传者,虽非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褚勒定者为佳也。]由此可见,到黄伯思所处的宋代时,就至少有八个不同的版本流传了。
编辑推荐
书法自从汉末进入自觉时代以后,在蔡邕、张芝、钟繇等大批书法人的推动下,经过长期的陶冶和姐妹艺术的感孕,终于在东晋这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绽开了绚丽的花朵,在这些花朵中最为迷人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而《十七帖》正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也是较早的王羲之的书迹刻帖。 《十七帖》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卷首第一帖有[十七]二字,古人有用前几字作为全篇名称的传统,因此,该帖就被称为《十七帖》。该帖共收刻了王羲之二十九通尺牍,尺牍内容为王羲之写给时人的一些通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羲之的交往和部分历史背景。《十七帖》的著录,最早见于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书中这样写道:[《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由此可知,《十七帖》在晚唐以前就很有声名了。《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之10:王羲之十七帖》是其中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