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角雕-百姓收藏图鉴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欣弘  页数:186  

前言

  牙角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以象牙和犀牛之角为材料而雕刻成的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小件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极为名贵。牙角雕工艺及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牙雕器物造形有文房用具、实用器物等,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如意、人像等为多。角雕器物造形因受形状的限制而以整角制成酒杯为主,还有益、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在收藏市场上,习惯上人们把牙角雕和竹、木雕收藏品归为一类,统称为竹木牙角器。  我国牙角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土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业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较精美的程度,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鸟兽花卉纹镂牙尺,作者以纤巧的细刻,即浅雕手法刻绘尺面达到虚实分明、疏密相当,所刻花纹、乌兽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动静相合,精妙美观。  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犀角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华起来,西方文化逐渐被引入中国,人们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逐渐增强,加之宫廷和官府对牙角雕制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使这一时期的牙角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由于与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犀角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能工巧匠,许多格调高雅、精美绝伦的牙角雕作品问世。  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工艺家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得心应手,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这样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角雕更易于吸收他种雕刻技法的长处。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精雕细刻成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犀角雕受原料来源的限制,只在清代尤其是雍正、乾隆两代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繁荣。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相传用犀角杯饮酒可清热解毒,犀角杯便成为角雕的主要器形。大致可分为花形杯、山水杯、人物杯、仿古杯等。近现代牙角资源更加匮乏,随着保护野生动物力度的加大,有的国家已禁止牙角雕的拍卖,我国也关闭了这类企业。

内容概要

牙角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以象牙和犀牛之角为材料而雕刻成的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小件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极为名贵。牙角雕工艺及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牙雕器物造形有文房用具、实用器物等,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如意、人像等为多。角雕器物造形因受形状的限制而以整角制成酒杯为主,还有益、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在收藏市场上,习惯上人们把牙角雕和竹、木雕收藏品归为一类,统称为竹木牙角器。本书收录的民间百姓的牙雕角雕收藏品,供读者鉴赏。

书籍目录

牙雕佩挂件摆件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其他角雕佩挂件摆件其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牙雕角雕-百姓收藏图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