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8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周建德 页数:90 字数:80000
内容概要
长期以来,作者一直致力于艺术设计的色彩教学,自然十分关注艺术设计的色彩教学应贯穿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原则。寻觅之余,发现时下研究色彩的各类专业技法丛书已为数众多,画法杰出,却令人敬而观止。因而艺术设计的色彩教学有别于专业的色彩教学,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从事某一技法风格的深度研究与探索,而更多的是“泛色彩”的学习,即要求学生从概念到实践上,系统掌握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因素,了解色彩在生理与心理上所形成的美学特征,然后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通过相应的色彩训练与实践,运用不同的媒介与技法来表达他们感受世界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有必要使他们了解自印象主义以来的各种现代风格所赋予色彩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有可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而不被单纯的技巧与功力的深度所缚,从而使他们获得色彩表现潜能的释放。因此,编写本书的特点是林林总总、广泛罗列求证、在追求广度的同时追求知识的深度。
作者简介
周建德,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淡彩画研究会会员,株州市美协副主席,曾任教于衡阳师院美术系,现任株州工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曾参加亚太地区美术教育会议和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色彩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色彩的由来——原始与古典色彩 一、原始色彩 二、古典色彩 第二节 色彩的革命——光色理论与印象派色彩 一、印象主义 二、后期印象主义 第三节 色彩的再现——现代色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章 色彩的原理 第一节 光与色的形成 第二节 色彩的基本概念 一、原色、间色、复色 二、色相、纯度、明度 三、同类色、类似色、补色…… 第三节 色彩的属性第三章 色彩的视觉规律 第一节 色彩的观察与比较 第二节 色彩的调和规律 第三节 色彩的运用与组织第四章 色彩的媒介与技法 第一节 水彩画 第二节 水粉画 第三节 丙烯画 第四节 油画 第五节 色粉画第五章 色彩的不同体载与表现 第一节 静物写生 第二节 风景写生 第三节 人物写生第六章 色彩的表现风格 第一节 具象写实风格 第二节 装饰性表现风格 第三节 抽象表现风格第七章 色彩的综合材料与表现 第一节 底面材料的改善 第二节 多种绘画媒介的综合表现技法 第三节 渗化与防渗化技法 第四节 刮堆与压印技法 第五节 喷、滴、泼、流技法 第六节 拼帖技法色彩实验课程内容序列(供参照)参考文献附图作品欣赏
章节摘录
对色彩理论的研究起源于18——19世纪。1678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光子实验上运用三棱镜发现了色的光谱。1810年龙格创造了田球体表示对应的色彩系统。歌德论色彩的著作出现在1810年。1816年叔本华发表了他的《论视觉与色彩》一文。法国著名化学家谢菲勃尔于1839年发表了他的《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一书,这些理论的形成,为印象主义绘画及现代色彩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在色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印象主义最先实践色彩理论的先驱画家,当推英国的海景画家透纳、康斯泰布尔。透纳认为“色彩是一种物质,给眼睛带来各种刺激的物质”。在他的眼里,“色彩就是一切”。歌德在《色彩论》中提出将红、黄、绿视为正色,表现喜悦、明亮与温暖;青、紫、蓝色则表达悲哀和寒冷,为负色。强调色彩是作者心理主观印象的反映。 19世纪,对色彩理论的广泛研究与实践,导致了一场新的艺术变革运动即印象主义色彩时代的到来。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不满古典绘画的视明暗造型为惟一法则的学院式传统,走入大自然,直接用色彩去表达自然生活的某一主题,探索外光色彩的不同变化,研究季节不同的光源对物体固有色的改变。他们认为,由于光的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固有色。色彩的真实效果,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迅速地把握视觉第一印象新鲜感受。马奈与莫奈成为早期印象主义运动中领袖式人物。马奈是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过渡时期的画家,他从色彩的实践出发,吸收东方艺术中平面造型的原理与方法,将画面进行二维半空间造型处理,强调设色的大的黑白灰效果,形成简洁明快的色彩与凝练造型构成相结合的语言。莫奈更是一位对自然色彩狂热追求的外光大师。他试图运用光学的原理,用色彩的排列与并置的方法,表现出自然光色颤抖而又瑰丽的效果。 后期印象主义是继早期印象主义之后的新的艺术倾向。后期印象主义更注重在色彩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他们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再现自然外观色彩,而忽略对物象作内在的永恒的结构分析,从而强调形色结构的有机统一,强调色彩运用的科学自律精神。美国的物理学家的《现代色彩学》关于“光使一切物象色彩形成分割”,必须把不同色彩的点和块并列在一起”的理论指导下,修拉与学建筑的西涅克合作,共同进行分割色彩理论的实验,创造了“点彩派”。他们力图将自然存在的色彩分割成若干构成色,不经调色板上混合,直接将原色用画笔散点色块于画上,然后让观众通过视网膜来完成画面向光学混合。为此修拉对每幅作品色彩都作严密慎思和具有理性的分析处理,强调作画过程有规则的实验。 后期印象主义画家将色彩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实际上是对印象派色彩理论的否定,开辟了现代绘画的先河。1905年出现了两个受凡高色彩理论影响的学派。即德国表现主义与野兽派。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理论认为:“我想用色彩和形式作为我存在的外衣,不管大自然的生活如何,我要获得我生命的无限,使它飘进画面里。成为颜色和线条。像乐器发生的声音使空气颤动一样。”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强调色彩的表现力。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表现“一种幽灵似的变形的真实”,“让无穷的精神通过色彩来表现欢快的呼啸、旋转和呐喊”。 表现主义代表画家有诺尔德、康定斯基和蒙克。 一、风景写生的构图 风景构图比静物人物构图有所不同,风景视野开阔.景物繁多风景构图一般分平视、俯视、仰视状态,一是视者自己观察角度.另一方面也会因视高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角度,因此风景画构图,必须了解基本的透视常识。 1.按透视方法构图的三种形式 a.低视高 b.一般视高 c.高视高 所谓视高,是指以人为单位的视觉高度(建筑高度也可以参照人的高度来计算)。 ①低视高构图:视平线在视高(人高)之下,近景物体高大.消失到远处视平线上,天空居多。如水粉画构图《斜阳》(彩图5—3)。 ②一般视高构图:视平线在画面中部,感觉平常稳定.物体前后透视感平静,所有物体消失于视平线。 ③高视高构图:视平线高于视高,近景物低于远景、地面居多、天空居少。 2.分层次来构图 在风景画中,虽然景物错综复杂,然而我们运用综合的法则.将所有景物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复杂的大自然景物,就会并然有序的安排在画面上,一般情况下,主体物位于中景或近景居多。 3.按主次来构图 风景与静物一样,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视觉中心主体.通过运用绘画要素的聚与散、主与次、强与弱、远与近、疏与密等手段,烘托和强化主体物,因此,塑造的中心,也在主体物上。如油画《黔东南小屋》(彩图5—4)。 4.按前实后虚来构图 一般情况,主体物往往在中、前景,因此,我们按前实后虚的原则,加强前景、中景,虚掉远景。有比例的、有意识的控制画面的描绘。一般前景为三个关系,中景则为两个关系,远景可能是平面的且只有一个关系即与天空区别。 5.按取舍来构图 自然风景的美,常常不那么如人意,需要画家重新组合,概括与取舍,一张画面无法使一个地方将几个角度的有特点的景物装进去,因此,可以采用移花接木的形式,予以艺术的综合取舍。譬如,一个民族风情的楼宇,十分复杂,背景或四周也十分复杂,这样就可把背景简化,使复杂的造型得以强调。 二、外光色彩的分析与运用 光色对于风景画有着特殊的意义,印象主义画家们高呼“光是绘画的主人”。印象主义画家莫奈不辞辛劳,从早至晚的反复研究不同时间的光色对物体所产生的色彩变化。著名的《草垛》分别表达了早、中、晚不同时间的色彩变化。因此严格地说,风景色彩的语言表现,应充分表现特定时间的特定色调。如莫奈的作品《草垛——早晨、中午、傍晚》(彩图5—5)。 早晨的色调,以清新的黄绿灰、青灰色调为主,即使有阳光.也是带有温和的中性黄色为主,白色的墙面可感觉到这种倾向。 中午的太阳垂直照射,大地一片苍白,万物形色裸露,投影短,因日光发白,照射着的物色亮部都发白、发冷,而暗部则由于日光的反射呈暖褐色状态,这样也可以从白色的物体上感觉到。 下午四时后,太阳偏西,太阳球体逐渐由橙变红,斜射在房屋与树干,白色墙面变成了红、黄暖色,而暗部由于天光反射,发蓝发紫,明暗对比和冷暖反差,十分强烈。因此傍晚是艺术家作画最有灵感的时刻。 黄昏在文学词汇中,形容老年、暮色,此时的色彩偏紫灰或蓝灰,有沉寂之感。 阴天是风景作画的最好时期。因为阴天光影和谐、稳定,形体比较含蓄,整个天、地、物统一在和谐的灰色调中,大地比天空暖,由于没有强烈的阳光,也就很少有阴影、反光。但略为将暗部画透明,有助于空间感的表达。 雪天,在白雪的反衬下,天空下,房屋暗部却偏重、偏暖,晴天阳光照在地上会出现受光的雪和景物偏暖,暗部发蓝、偏冷。 风景作品欣赏:莫奈、波纳尔作品(见本书作品欣赏部分第79、80页)。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