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湖南教育 作者:舒新城|校注:张传燧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49年。 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据原本影印及数据光盘三种方式出版。 五、除少数图书以外,—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 六、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甲编图书前言,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该书主要内容、学术文化价值及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参校本等。乙编图书前言,则重在阐释该研究课题的研究视角和主要学术观点等。 七、对文献的整理,只据底本与参校本、参校资料等进行校勘标点,对底本文字的讹、夺、衍、倒作正、补、删、乙,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则作出校记,—般不作注释。 八、甲编民国文献中的用语、数字、标点等,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作改动。乙编图书中的标点、数字用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均按现行出版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理。
作者简介
舒新城(1893-1960),湖南省淑浦县人,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遁庵、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徐怡等。1893年7月出生于溆浦县桐木溪乡刘家渡村一个佃农家庭。5岁开始入本地私塾、族学、,乡村书院接受传统教育,并逐步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15岁入溆浦县立高等小学开始接受新式学校教育。1911年至1912年间,曾到书馆、小学任教,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长沙游学预备学校、武昌文化大学学习英文。20岁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1917年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兑泽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校担任音乐、英语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及福湘女校教务主任,兼长沙基督教青年会社会福利部主任。1919年11月,在长沙以“研究我国教育应采之宗旨,介绍世界教育之思潮,批评旧教育之弊端,商榷新教育之建设”为方针创办《湖南教育月刊》,任总编辑。1920年4月《湖南教育月刊》受到反动军阀张敬尧的阻挠被迫停刊,随即去上海,在《时事新报>工作。7月又回到长沙,受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主讲教育学和心理学,并担任教育科主任,与毛泽东、匡互生等倡导教育教学改革(毛泽东时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小学部主任)。10月29日,出席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举行的欢迎来湘讲演的杜威、蔡元培等中外名流大会并发表演说。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留学创议第二章 留美初期第三章 欧洲留学之始第四章 日本留学之始第五章 西洋留学之再兴第六章 留日极盛期甲 造因乙 速成生与普通生丙 陆军生丁 特约生附 日本文部省中日间之教育设施第七章 庚子赔款与留美第八章 勤工俭学与留法第九章 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与留日各部特送留学甲 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与留日乙 交通部特送留学丙 参谋部、海军部特送留学第十章 官绅游历 贵胄游学 女子游学甲 官绅游历乙 贵胄游学丙 女子游学第十一章 留学资格与经费甲 资格乙 经费第十二章 留学管理第十三章 留学奖励第十四章 留学思想之变迁第十五章 结论——历史告诉我们的留学问题甲 留学生成绩乙 留学问题之因果Ⅰ.留学生被责难的原因Ⅱ.目前的留学问题丙今后的途径附录(一)六十年留学大事记附录(二)参考书目甲 书本乙 论文及报告丙 公牍表格目录第一表 留学经费统计表……
章节摘录
①初民社会之人民为自存存种计,自然有相当之教育,不过负其责任者为父母,教育之场所只是家庭而已。但父母之生活不是孤独的,必与当时当地之他人有关系,而集合若干人在一处共同生存,便有共同的目的,便不可不为团体谋幸福。往时民智未启,无何种特殊发展团体生活的知能,所持以与自然抗者,惟强健之身体,于是对于加入团体活动之青年底身体特别重视,故儿童达成年或达某团体共同认定之年龄时即予以特殊的试验,如烙体、斗兽等以验其能否容受,而为断定其加入已有团体与否之标准。这种举动自然很残酷,但现在非洲的野蛮民族还是如此办理。训练则较文明:即一团体为生活而需渔猎,或与他团体战争,则驱青年于前锋,使之为实际的活动;渔猎有成,战争生还,便是团体中之优秀分子。成人仪式则含有宗教性质:即因各团体之信条对于青年之某时期举行某种仪式,予受者以种种试探或锻炼以坚定其心志。此种仪式,大概由传说之迷信而成,既成之后,便在社会上有一种无形的势力足以支配社会上各分子之生活,而成为俗尚。凡生存于此社会之分子均当遵此习俗,于是便由长者特别教授,以使幼者模仿以适于生存。此种俗尚既经固定,传衍稍久,便非人人能知,不得不由特殊年长者司传授之责,教宗、牧师由是而出,雏形的学校亦由是而立:因牧师传播教义大概有一定时期而且听讲者不止一人,很与现在学校教育相似。后来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生活的知识与技能亦日渐发展,而有分工的需要;于是有权力与资产者以其权力使人或以资财雇人代为教育其子女,而专司教育的学校产生。文化日启,学问日丰,鸿儒硕彦为传播其思想而聚众讲学,如孔子之洙泗设教;或众人相集,聘请大儒讲学亦为事实所常有,此为私立学校之滥觞。及国权发展,教育事业由国家办理,国家以其权力制定法律限制人民就学,以其财力设立学校或补助私人设立学校,于是有公立学校。此为学校形成与私立、公立学校由来的大概情形。 10.学校底发展 学校之成立虽由社会的需要所趋使,但最初享受学校教育权利者只是特殊阶级,而不普及一切平民。自国家经营教育后,一切人民始有进学校受教育之权利,但大半只限于初等学校;中等教育在欧美教育者虽然亦曾倡言普及,但实际上还没有哪国办到。所以现在学校教育仍不免有阶级的性质。当学校初成立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设备均无一定型范,不过以家庭之愿望为转移而已。迨后交通日繁,社会生活渐有定型,于是有固定型范之学校;及印刷术发明,文字传播便利,学校底组织、课程等等均有机械的形式,而学校教育亦普及各地,学校数量自随之而增。此为学校发展之大概情形。 中国立国最古,教育发展亦最早,即就文字记载之可考者,虞时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已有国家设立之学校。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皆承虞制而易其名。周时政教昌明,除中央之上庠、东序、瞽宗、成均、辟雍外,地方并有塾、庠、序各种学校。汉以后学校制度虽迭有变更,但国家不放弃学校教育,私人可经营教育事业则同。明清科举制盛,表面上似国家只有考试取士之责,但各学官与公立书院之设立仍为国家事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